分享

中国赋学研究之六赋话

 三余草堂 2016-02-23

中国赋学研究 之六 赋话

(2007-07-07 13:02:22)
标签:                     文化辞赋

  王銍《四六话序》:銍类次先子所谓诗赋法度与前辈话言,附家集之末,又以銍所闻于交游间四六话事实私自记焉。其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之。

  浦铣《历代赋话·自序》:宋汝阴王銍性之撰四六话一卷,自序云:‘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顾赋话未见其书也,岂为之而未成欤?抑失其传欤?夫诗话之作夥矣,赋则错见于诸书,未有集其成者。(按:袁枚《历代赋话序》云:“唐以后,诗有话,诗余有话,独赋无话。……柳愚先生创赋话一书。”)

  附:王敬禧《复小斋赋话跋》:“赋缘六义而实兼之,昔人分为四体。然骚体矫厉而为古,古体整炼而为律,律体流转而为文,势有所趋,理(实)一贯。其中抽秘骋妍,侔声揣色,使人有程式可稽,工拙立见者,自在律赋。所为气度之厚,神思之远,古今无异也。”

  李调元《雨村赋话·自序》:古有诗话、词话、四六话,而无赋话。徐铉(锴)之集唐宋律赋为《赋苑》二百卷,李鲁之《赋选》五卷,杨翱之《典丽赋》六十四卷,唐仲友之《后典丽赋》四十卷,马偁之《赋门鱼钥》五卷(十五卷),搜辑则该备矣,决择则精粹矣,然只帖括之津梁,而非作赋之法门也。故虽体物浏亮,为士人占毕之具,而其中有緼奥焉,尚隐而未发也。故亦不可以赋话名。予视学粤东,经艺之外,与诸生讲论,尤津津於声律之学。凡岁试月课之余,有兼工赋者,莫不击节叹赏,引而启迪之。而苦未有指南之车也。因于敝簏中,见杭郡汤稼堂前辈刻有《律赋衡裁》一书,颇先得我心。爰出予少时芸窗所艺习者,并列案头,以日与诸生相指示。时用纸条摘录其最典丽者各数联,以教之使知法。而又间以稼堂所评骘者,拈出以定其归,庶几乎溯流穷源,不至断港绝潢,而悉如百川之至于海也。新旧所得渐多,因汇为一集,名曰赋话。

  附:汤稼堂《律赋衡裁·凡例》:“唐初进士试于考功,尤重帖经试策,亦有易以箴论表赞。而不试诗赋之时,专攻律赋者尚少。大历、贞元之际,风气渐开,至大和八年杂文专用诗赋,而专门名家之学,樊然竞出矣。李程、王起,最擅时名;蒋防、谢观,如骖之靳;大都以清新典雅为宗,其旁骛别趋而不受羁束者,则元白也。贾餗之工整,林滋之静细,王棨之鲜新,黄滔之生隽,皆能自竖一帜,蹀躞文坛。……下逮周繇、徐寅辈,刻酷锻炼,真气尽漓,而国祚亦移矣。抽其芬芳,振其金石,琅琅可诵,不下百篇,斯律体之正宗,词场之鸿宝也。”

  “宋人律赋篇什最富者,王元之、田表圣及文范欧阳三公,他如宋景文、陈述古、孔常父、毅父、苏子容之流,集中不过一二首。苏文忠较多於诸公,山谷、太虚,仅有存者。靖康、建炎之际,则李忠定一人而已。南迁江表,不改旧章,赋中佳句,尚有一二联散见别籍者,而试帖皆湮没无闻矣。大略国初诸子,矩矱犹存,天圣、明道以来,专尚理趣,文采不赡,(衷)诸丽则之旨,固当俯让唐贤,而气盛于辞,汪洋恣肆,亦能上掩前哲,自铸伟词。”

  附录现存主要赋格与赋话:

  (唐)无名氏《赋谱》、(宋)郑起潜《声律关键》、(明)陈山毓《赋略·绪言》、(清)汤稼堂《律赋衡裁·余论》、李调元《雨村赋话》、浦铣《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孙奎《春晖园赋话》、朱一飞《赋谱》、王芑孙《读赋卮言》、汪廷珍《作赋例言》、江含春《楞园赋说》、林联桂《见星庐赋话》、魏谦升《赋品》、余丙照《赋学指南》、姜学渐《味竹轩赋话》、程先甲《赋话》、刘熙载《赋概》、张之洞《赋语》等。

  探讨:一、赋学批评形态概述
     二、诗(文)、赋话的粘附与分离
     三、论赋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