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新录——沃兴华一日一贴》(23)

 朴庐主 2016-02-24

   

日新录

2月23日
 

 

 

 

 

 

 

 

 

 

临摹有三种方法,刻意、着意和写意。

 

 

二、着意临摹

 

临摹要再现原作的空间关系和时间节奏是不可能的,所谓的“乱真”其实只是比较像而已,而且,假如能够临摹到完全一样了,也没有什么意思,除了炫技还能说明什么?于创作没有关系,与艺术更是不相干的。因此,我觉得学习书法在入门阶段,应该强调刻意临摹,等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就应当强调着意临摹。

 

书法创作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灌注到对传统的分解与组合之中。然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什么样的点画结体相对应?语言难以说明,只能靠作者到传统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寻找和发现的途径就是临摹,而临摹的方法就是碰,碰的意思就是齐白石先生在《搔背图》题词中说的:“上面上面,下面下面,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不是不是,正是正是。”碰是一种假设与求证的过程,需要多看多想多实践,如果局限于一件作品,绝对是碰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必须扩大临摹范围。米芾临书的过程转益多师,广综博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也说:“吾闻人能书者,辄言写欧写颜,不则言写某朝某碑,此真谬说。今天下人终身学习,而无所成者,此说误之也。至写欧则专写一本,写颜亦专写一本,欲以终身,此尤谬之谬。误天下学者在此也。”有说:“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仲尼、子舆论学,必先博学详说。夫耳目隘陋,无以备其体裁,博其神趣,学乌乎成!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因此,我们临摹一本字帖,不能盯着它死写,临到七八成像时,应当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传统范围中去比照着学习,或者在同一类型的书法中顺藤摸瓜地生发开去,或者在相反风格的作品中寻找对比,发现问题,当你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再回过头来临摹,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和新的表现。不断地周而复始,温故知新,就会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进入创作状态,形成一定的风格面貌。

 

下面介绍几件着意临摹的作品。

 

1、临《郏侨帖》,为了追求爽辣,于是改用硬毫和半生不熟的纸,点画多露锋,转折干脆利索,但是不够持重,比较单薄。


 

2、临《惠柑帖》,也用硬毫书写,加重用笔,点画就浑厚了,而效果仍不理想。究其原因,厚重应当从圆浑苍雄中来,露锋侧锋写得再粗,都不是纯正的厚重,要想写出圆浑苍雄的厚重,还是以羊毫生宣为宜。

 


3、临《箧中帖》,借鉴颜字的浑厚,同时保持米字结体的左右摇曳,比较生动。但是线条加粗以后,结体没有跟着横向打开,以至于字内余白太少,感觉有些拘紧。

 


4、临《值雨帖》,在跌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大小正侧的造型对比和一气呵成的笔势连绵。同时,借鉴颜真卿结体造形的宽博开张,写得比较豪放。我喜欢颜真卿书法的点画浑厚,结体宽博,风格沉雄豪放,又喜欢米芾书法的点画爽辣,结体摇曳,风格跌宕雄怪,长期以来,用着意的方法临摹米芾作品,所关注和追求的就是两者的融合。

 


5、临《蜀素帖》,有意识地放宽结体,横里取势,化转为折,结果就带出一些碑版的味道了。我喜欢碑版的宽博稚拙,颜真卿的浑厚苍雄,米芾的跌宕多姿,徐渭的气势磅礴,经常临摹他们的作品,印象深了,即使想刻意肖似某一家也做不到,会不由自主地互相串门。我觉得这是正常的,所有因串门导致的不像,其实都是个性的反映,创造力的表现,应当珍视,如果一味追求惟妙惟肖,结果会与原作的精神背道而驰,会把字写死掉,如董其昌说的“转似转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