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外证实了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波”,在中国有两个人火了。一个是打击伪科学的方舟子,一个是“诺贝尔哥”郭英森。代表郭英森这类在中国科学界边缘不被注意的群体开始被曝光,也造就一个词“民科”。在大家不知道这样一个群体的时候,舆论一开始要求“方舟子需要道歉”,“我们欠他一个道歉”。可是当越多的曝光发现,情况好似不是那么一回事,引力波并不是这位民科首创的,而是借用了物力的概念推导自己的逻辑。所谓民科是民间科学家的简称,他们爱好研究科学问题,其观点惊世骇俗,但主流社会不关注他们,如果突然冒出就会令不知情人感到震惊。 也许国人对诺贝尔对科学的敬仰,所以一旦出现这种对科学的他们认为的淡漠或者打击别人的科学思维,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说科学思维能力是从小开始培养的,要想改变中国科学界多几个诺贝尔,真正科技兴国的话,就需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 科学思维能力不等于考试成绩。一直延续前人的知识,并不等于要死读书。每个人对待每个事物都有不一样的观点,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但是限于现实世界观,限于成绩,孩子往往选择放弃追寻下去而选择大家都要的。这就是中国大部分家庭所希望孩子那样。但是我要讲的是,在孩子0-6岁期间,家长的陪伴教育 和鼓励孩子探索会给后来孩子很大的自信心,这点在美国孩子往往能得到体现。 每个孩子的发展优势不一样,应该考虑多元智能发展。有的孩子运动天赋非常强相对文科成绩可能一般,也有的孩子艺术天分十分强但文科成绩一般,也有音乐天赋,数学逻辑等多项单项发展,这个时候的家长如果可以就孩子某一方面加以引导,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那么接下来的孩子走起这条路来就比往后他成熟长大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哪多奋斗10几年。 中国人多,这人一多舆论就少不了。一件事情的舆论往往要过几天才能水落石出。很多时候,大人一不小心就会被带入这种舆论当中,但是孩子如果跟风从众 就会少了立场。更不要说在这个一直说创新的21世纪有所优势。很多家长很喜欢让孩子统一和自己的观点一样,灭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不喜欢思考。在这里,明确地说下,如果说没有道德上严重的思想错误,而是生活上一点一滴的想法与家长分享,家长可以适当做些鼓励,没有伤害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尝试探索,不要一下子告诉他大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