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汪石山治一儿六岁,阴囊胀大如盏,茎皮光肿如泡。一医为渗湿行气不效。汪诊视,脉皆濡缓,曰:“脉缓无力者,气虚也。经云,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矣。气虚不足,无能运化,而使之出,急宜升阳补气可也。”遂以补中益气汤,去当归、柴胡、加茯苓、牛膝,二贴,囊皱肿消,三贴全愈。 2、礼部黄新阳,素有脾泻,便血,脚痛,六脉滑数。曾用酒煮黄连为君 ,佐以参、术等,而泄血止。越年余,患狐疝,昼出囊中,夜卧入腹,不时疼痛。吴心所投虎潜丸、还少丹而愈。此症开始是热中,久为寒中,药物寒热详别而俱效,久病从虚治也。 3、常州伊文辉,嗜火酒,能五斤。五月间入闽中,溪水暴涨,涉水七里,觉腹痛甚。半月后右睾丸肿大,渐如斗形。闽医投肝经之剂,乃温热之品,半载无功。归寻李世才。李曰:“嗜火酒,则湿热满中,涉大水,则湿寒外束。”以胃苓汤,加栀子、黄柏、枳壳、茴香,十剂而略减。后用丸剂,服用十五斤,全安而不发。 此案若用三层茴香丸,必不妥,观李公之讲病 ,益信,医贵变通也。 4、西城赵某,秋季因外受风寒,引起疝气旧患,寒热似疟,右睾丸坠大,牵引少腹而痛;凡解表治疝药,遍尝无效,求诊于余。投以柴桂各半汤,加川楝、茴香、木香、吴萸,以和解少阳,兼散寒行气,二贴,寒热即退,疝痛亦轻,再服补中益气汤加味,而疝全除。凡寒热似疟疝痛者,用此五不应验。湿郁化热,须寒热并用。湿疝参用苍术、苡仁燥湿之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