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却坐图》_描绘汉文帝与袁盎在上林苑的故事鉴戒画
《却坐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73.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却坐图》描绘《汉书·袁盎传》记载的一段故事。有一天,汉文帝驾临上林苑。皇后和慎夫人也陪著皇帝一起来到。平时在宫裏,因为皇帝宠爱慎夫人,皇后和慎夫人都坐在平等的位置上。这一天,爰盎引导慎夫人坐於次要的座位,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就座,皇帝也很生气。爰盎立刻上前解释说道:“臣听说尊卑有序,上下才能和睦。现在陛下立了皇后,慎夫人是妾位。妾和主人怎可坐在同等的座位?现在陛下袒护著慎夫人,却正是害了她。陛下难道不知道戚夫人的事吗?”皇帝采纳了袁盎的谏言,并且向慎夫人解释,慎夫人赏赐金五十斤给爰盎。戚夫人是汉高祖的宠妾,因为吕后的忌妒,被杀死。 这一类的画在中国称做“鉴戒画”,画的是一些历史上有道德规范的故事,挂在皇宫裏,让皇帝看到了,用来规劝皇帝的行为,不可以偏差。画中中坐者是汉文帝,画的右下方,弯腰鞠躬,双手持笏,向皇帝说话的是爰盎。站立於皇帝右边,眼睛正注视著爰盎的该是慎夫人。宫女和卫士,分别围绕在旁边。这是一幅精密的工笔画,人物的描绘,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做为背景的花园树木、石头、双鹤,也都画得精致。以朱砂红和石青为主的衣服色彩,也搭配得非常典雅。上林苑是汉朝皇帝的花园,画家在主体人物群的背後,透过树林,又有双鹤优游,再加上反Z行的围墙,以及迷漫的雾气,使画面的深度倍加强烈。画的风格,显示出这是一幅十三世纪前後的作品。 宋《折槛图》_宋人作西汉年间圣贤故事画赏析
《折槛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73.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折槛图》是一幅故事画,描画朱云折槛的故事。在《汉书.朱云传》中有详细记载。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加以纠举弹劾。一日,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当着公卿大臣面前,请赐上方斩马剑斩佞臣,皇上怒斥朱云以下犯上,竟然当廷污辱其师,于是下令要将朱云处死。朱云攀着殿槛抵抗,以至槛折。此时左将军辛庆忌,卸下冠帽印绶,叩头力保,朱云才得以免其罪。事后当要修缮殿槛时,成帝却要保留原状,藉以表彰忠臣,并作为日后的警诫。 画家将此史实,安排在御花园中,藉由乔松、湖石构置出的庭园景,省略多馀的人物,虽与史实略有差距,但突出了主题,并且强化了画面的美感,这是画者布局巧妙之处。由于此画未署名款,很难据画风推测为南宋那位名家所作,又这类圣贤故事画,附有政教宣传的功用,所以主供宫中悬挂。 宋《望贤迎驾图》_描绘唐肃宗迎接太上皇李隆基故事的人物画
《望贤迎驾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95.1厘米,横10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 《望贤迎驾图》描述的是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图中宝盖下李隆基白发黄袍,老态龙钟,正在接见向他叩谒的父老;另一宝盖下的李亨黑须朱袍,陪同接见众多百姓。全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动态和神情,都刻画得细致生动,恰到好处,连声声吠叫的黑犬和持捧吆喝的人,也成了突出主题点晴之笔。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树石的画法近似李唐,虽无款识,但从其笔墨风貌看,高于南宋画院名家。又据近人高霖灿考证,认为此图是画汉高祖刘邦立国以后迎其父亲到新丰的故事,此图应称《新丰图》。有关此图的考证前后有此二说,并引于此。右裱边上方附有永瑆书“宋画望贤迎驾图”题签和题记各一。 宋《蕉阴击球图》_描绘古代儿童嬉戏情景团扇工笔重彩画赏析
《蕉阴击球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团扇,纵25厘米,横2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蕉阴击球图》描绘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庭院内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隐现茂盛的芭蕉数丛。石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戏。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子则向他急急地喊话。图中四人的目光同时落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 ![]() 《蕉阴击球图》无作者款印,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对幅清高宗弘历御题诗一首。本幅、对幅及裱边钤高宗弘历“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此幅虽在题材、笔法上与苏汉臣的画风较为接近,但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却远不及苏汉臣,因此,此图当是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全图用工笔重彩法,衣纹勾线简练细劲,设色艳而不火,工而不板,为南宋小幅人物画精作。 ![]() 《蕉阴击球图》在构图上巧妙地将玲珑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画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镇住画面的作用,聚拢了交叠张扬的芭蕉叶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画面因景物繁杂而出现轻浮感。此外,湖石拉开了前景人物与背景芭蕉间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纵向层次感。在笔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间的对比互衬关系。人物与芭蕉为中锋运笔,线条工整细匀,如行云流水;着色渲染浓淡相宜,清新明洁的色调有助于表达轻松活泼的主题。湖石则以粗笔重墨表现,线条劲练,转折顿挫中见洒脱。湖石所呈现出的坚硬质地成功地衬托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及芭蕉飘逸润泽的自然美。 阎立本《竹林五君图》_描绘晋竹林七贤的国画人物高清大图赏
《竹林五君图》,唐代,阎立本,立轴,纸本水墨,纵137.2厘米,横74.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竹林五君图》画中有清高宗题讨,高宗认为这幅画是描绘“晋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其中王戎与山涛没有画入图中。左下角的竹杆上有“阎立本画”的款字,当为后人假托之作。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北宋摹
唐太宗最喜王羲之法书,虽收集甚富,仍思念《兰亭序》,常令人明察暗访之。浙江绍兴永欣寺有僧人辩才,为王羲之第七代孙僧智永嫡系的再传弟子,藏有《兰亭序》,从不示人。李世民多次高价收之,不遂,谋之。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谋。萧翼讨得王帖两三,着便服,饰书生,径至会稽。每日至永欣寺看壁画,引得辩才注意。萧翼以山东口音与之招呼,不若西北口音。彼此寒暄,引至内室。萧翼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与之言,甚稔。逾日,更十分投合,至晚留宿。引灯长叙,竟类知己。萧某拿出王帖与之观,辩才云:帖乃真迹,却非精品。萧某叹曰:惜乎!《兰亭》虽有,今不得再见。辩才使气,从房梁处取得《兰亭》以观之。萧某云:假。二人争论之。一日,乘辩才不在,萧某取之,寻得驿长,以真面目示之,取绢三千匹、粮三千石予寺。此强取豪夺者也。太宗殁,《兰亭序》陪葬昭陵。苏东坡有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句(《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四)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南宋摹本,图册,阎立本,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6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萧翼赚兰亭图》是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记载在唐代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中,相传,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出了《萧翼赚兰亭图》。图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似为客人,好像刚刚坐定,寒暄既毕,正待茶饮。烹茶之人物小于其他三人,但神态极妙。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正欲上炉,炉火正红,茶香正浓。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根据现代专家考证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萧翼赚兰亭图》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尽管其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桩悬案,但都是珍罕的国宝。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南宋摹本,图册,阎立本,绢本设色,纵26.6厘米,横4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北京故宫藏本《萧翼赚兰亭图》是解放后一名老中医萧龙友先生捐献给国家的。画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一位僧人,端坐于一把高靠背椅上,椅背上挂着一支佛尘,椅旁竖着一支拐杖。僧人的前额高凸,眉毛弯垂,流络腮胡,他正一边高谈阔论,一边用手比划,僧人端庄的身姿和交合在一起的双脚,透露出他个性中的谨慎和克制。和僧人相对而坐的是一位中年书生,他坐在一只鼓形凳上,面容清瘦,眼睛眯着,上身前倾,正在倾听僧人的谈话,书生在袖中笼着的双手,则放于左腿之上,此人不太协调的动作传达出一丝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僧人和中年书生身后,各有一童子相随,右边的这名童子,目光直视,一脸默然,显然对僧人的谈话毫无兴趣;而左边的童子,身着青色衣袍,双手交合于胸前,正微笑着侧耳倾听僧人的谈话,表现出对僧人的崇拜和赞叹。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这副图的人物主要有两个,被画家描绘的栩栩如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设计骗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在王羲之身处兰亭山水之间,满怀激情的写完《兰亭集序》后,他自己也被这一充满神韵的书法作品惊呆了,此后王羲之曾数次数次书写《兰亭集序》,却再也无法超越最初的那次。王羲之于是把这幅作品仔细珍藏起来,王羲之的后代也将其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到了唐代,当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将《兰亭集序》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擅长书法,对《兰亭集序》极为珍爱,将它密藏阁楼的房梁上,从不示人,以至于人家都知道《兰亭集序》是绝世珍品,却无人知道其身在何处。 ![]()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马远《秋江渔隐图》_传世人物山水小景水墨画作品赏析
![]()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
《晓雪山行图》,南宋,马远,绢本水墨,纵27.6厘米,横4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水墨干笔勾勒人物风景画】 ![]()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局部高清大图】 《晓雪山行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2】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3】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4】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5】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