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物名画(十二)

 百了无恨 2016-02-24

宋《却坐图》_描绘汉文帝与袁盎在上林苑的故事鉴戒画

《却坐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73.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却坐图》_描绘汉文帝与袁盎在上林苑的故事鉴戒画
《却坐图》描绘《汉书·袁盎传》记载的一段故事。有一天,汉文帝驾临上林苑。皇后和慎夫人也陪著皇帝一起来到。平时在宫裏,因为皇帝宠爱慎夫人,皇后和慎夫人都坐在平等的位置上。这一天,爰盎引导慎夫人坐於次要的座位,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就座,皇帝也很生气。爰盎立刻上前解释说道:“臣听说尊卑有序,上下才能和睦。现在陛下立了皇后,慎夫人是妾位。妾和主人怎可坐在同等的座位?现在陛下袒护著慎夫人,却正是害了她。陛下难道不知道戚夫人的事吗?”皇帝采纳了袁盎的谏言,并且向慎夫人解释,慎夫人赏赐金五十斤给爰盎。戚夫人是汉高祖的宠妾,因为吕后的忌妒,被杀死。
这一类的画在中国称做“鉴戒画”,画的是一些历史上有道德规范的故事,挂在皇宫裏,让皇帝看到了,用来规劝皇帝的行为,不可以偏差。画中中坐者是汉文帝,画的右下方,弯腰鞠躬,双手持笏,向皇帝说话的是爰盎。站立於皇帝右边,眼睛正注视著爰盎的该是慎夫人。宫女和卫士,分别围绕在旁边。这是一幅精密的工笔画,人物的描绘,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做为背景的花园树木、石头、双鹤,也都画得精致。以朱砂红和石青为主的衣服色彩,也搭配得非常典雅。上林苑是汉朝皇帝的花园,画家在主体人物群的背後,透过树林,又有双鹤优游,再加上反Z行的围墙,以及迷漫的雾气,使画面的深度倍加强烈。画的风格,显示出这是一幅十三世纪前後的作品。

宋《折槛图》_宋人作西汉年间圣贤故事画赏析

《折槛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73.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折槛图》_宋人作西汉年间圣贤故事画赏析
《折槛图》是一幅故事画,描画朱云折槛的故事。在《汉书.朱云传》中有详细记载。西汉成帝时,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加以纠举弹劾。一日,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当着公卿大臣面前,请赐上方斩马剑斩佞臣,皇上怒斥朱云以下犯上,竟然当廷污辱其师,于是下令要将朱云处死。朱云攀着殿槛抵抗,以至槛折。此时左将军辛庆忌,卸下冠帽印绶,叩头力保,朱云才得以免其罪。事后当要修缮殿槛时,成帝却要保留原状,藉以表彰忠臣,并作为日后的警诫。
画家将此史实,安排在御花园中,藉由乔松、湖石构置出的庭园景,省略多馀的人物,虽与史实略有差距,但突出了主题,并且强化了画面的美感,这是画者布局巧妙之处。由于此画未署名款,很难据画风推测为南宋那位名家所作,又这类圣贤故事画,附有政教宣传的功用,所以主供宫中悬挂。

宋《望贤迎驾图》_描绘唐肃宗迎接太上皇李隆基故事的人物画

《望贤迎驾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立轴,纵195.1厘米,横10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宋《望贤迎驾图》_描绘唐肃宗迎接太上皇李隆基故事的人物画赏析
 
《望贤迎驾图》描述的是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由蜀归来的太上皇李隆基的故事。图中宝盖下李隆基白发黄袍,老态龙钟,正在接见向他叩谒的父老;另一宝盖下的李亨黑须朱袍,陪同接见众多百姓。全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动态和神情,都刻画得细致生动,恰到好处,连声声吠叫的黑犬和持捧吆喝的人,也成了突出主题点晴之笔。人物的用笔细劲畅利,树石的画法近似李唐,虽无款识,但从其笔墨风貌看,高于南宋画院名家。又据近人高霖灿考证,认为此图是画汉高祖刘邦立国以后迎其父亲到新丰的故事,此图应称《新丰图》。有关此图的考证前后有此二说,并引于此。右裱边上方附有永瑆书“宋画望贤迎驾图”题签和题记各一。

宋《蕉阴击球图》_描绘古代儿童嬉戏情景团扇工笔重彩画赏析

《蕉阴击球图》,宋代,佚名,绢本设色,团扇,纵25厘米,横2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蕉阴击球图》_描绘古代儿童嬉戏情景团扇工笔重彩画赏析
《蕉阴击球图》描绘南宋贵族庭院里的婴戏小景。庭院内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隐现茂盛的芭蕉数丛。石前的少妇正与身旁的女子专注地观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戏。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击球,另一童子则向他急急地喊话。图中四人的目光同时落于童子所欲击打的小小球体上。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显示出作者善于观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
宋《蕉阴击球图》_描绘古代儿童嬉戏情景团扇工笔重彩画赏析
 
《蕉阴击球图》无作者款印,原题签作者为苏汉臣。对幅清高宗弘历御题诗一首。本幅、对幅及裱边钤高宗弘历“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此幅虽在题材、笔法上与苏汉臣的画风较为接近,但在艺术表现的造诣上却远不及苏汉臣,因此,此图当是与苏汉臣同时代的佚名画家之作。全图用工笔重彩法,衣纹勾线简练细劲,设色艳而不火,工而不板,为南宋小幅人物画精作。

宋《蕉阴击球图》_描绘古代儿童嬉戏情景团扇工笔重彩画赏析
 
《蕉阴击球图》在构图上巧妙地将玲珑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画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镇住画面的作用,聚拢了交叠张扬的芭蕉叶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画面因景物繁杂而出现轻浮感。此外,湖石拉开了前景人物与背景芭蕉间的距离,增强了画面的纵向层次感。在笔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间的对比互衬关系。人物与芭蕉为中锋运笔,线条工整细匀,如行云流水;着色渲染浓淡相宜,清新明洁的色调有助于表达轻松活泼的主题。湖石则以粗笔重墨表现,线条劲练,转折顿挫中见洒脱。湖石所呈现出的坚硬质地成功地衬托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及芭蕉飘逸润泽的自然美。

阎立本《竹林五君图》_描绘晋竹林七贤的国画人物高清大图赏

《竹林五君图》,唐代,阎立本,立轴,纸本水墨,纵137.2厘米,横74.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阎立本《竹林五君图》_描绘晋竹林七贤的国画人物高清大图赏析
《竹林五君图》画中有清高宗题讨,高宗认为这幅画是描绘“晋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其中王戎与山涛没有画入图中。左下角的竹杆上有“阎立本画”的款字,当为后人假托之作。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北宋摹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北宋摹本,图册,阎立本,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34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北宋摹本高清赏析
唐太宗最喜王羲之法书,虽收集甚富,仍思念《兰亭序》,常令人明察暗访之。浙江绍兴永欣寺有僧人辩才,为王羲之第七代孙僧智永嫡系的再传弟子,藏有《兰亭序》,从不示人。李世民多次高价收之,不遂,谋之。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谋。萧翼讨得王帖两三,着便服,饰书生,径至会稽。每日至永欣寺看壁画,引得辩才注意。萧翼以山东口音与之招呼,不若西北口音。彼此寒暄,引至内室。萧翼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与之言,甚稔。逾日,更十分投合,至晚留宿。引灯长叙,竟类知己。萧某拿出王帖与之观,辩才云:帖乃真迹,却非精品。萧某叹曰:惜乎!《兰亭》虽有,今不得再见。辩才使气,从房梁处取得《兰亭》以观之。萧某云:假。二人争论之。一日,乘辩才不在,萧某取之,寻得驿长,以真面目示之,取绢三千匹、粮三千石予寺。此强取豪夺者也。太宗殁,《兰亭序》陪葬昭陵。苏东坡有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句(《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根据现代专家考证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萧翼赚兰亭图》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尽管其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桩悬案,但都是珍罕的国宝。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四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辽宁博物馆藏本局部高清大图(四)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南宋摹本,图册,阎立本,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64.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高清赏析
《萧翼赚兰亭图》是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记载在唐代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中,相传,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出了《萧翼赚兰亭图》。图中有三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为佛门中人,一似为客人,好像刚刚坐定,寒暄既毕,正待茶饮。烹茶之人物小于其他三人,但神态极妙。老者手持火箸,边欲挑火,边仰面注视宾主;少者俯身执茶碗,正欲上炉,炉火正红,茶香正浓。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根据现代专家考证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萧翼赚兰亭图》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尽管其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桩悬案,但都是珍罕的国宝。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三)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

《萧翼赚兰亭图》,唐代/南宋摹本,图册,阎立本,绢本设色,纵26.6厘米,横4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_萧翼赚兰亭图南宋摹本高清赏析
北京故宫藏本《萧翼赚兰亭图》是解放后一名老中医萧龙友先生捐献给国家的。画中有四个人物,左边的一位僧人,端坐于一把高靠背椅上,椅背上挂着一支佛尘,椅旁竖着一支拐杖。僧人的前额高凸,眉毛弯垂,流络腮胡,他正一边高谈阔论,一边用手比划,僧人端庄的身姿和交合在一起的双脚,透露出他个性中的谨慎和克制。和僧人相对而坐的是一位中年书生,他坐在一只鼓形凳上,面容清瘦,眼睛眯着,上身前倾,正在倾听僧人的谈话,书生在袖中笼着的双手,则放于左腿之上,此人不太协调的动作传达出一丝紧张和不安的情绪。僧人和中年书生身后,各有一童子相随,右边的这名童子,目光直视,一脸默然,显然对僧人的谈话毫无兴趣;而左边的童子,身着青色衣袍,双手交合于胸前,正微笑着侧耳倾听僧人的谈话,表现出对僧人的崇拜和赞叹。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一)
这副图的人物主要有两个,被画家描绘的栩栩如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设计骗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在王羲之身处兰亭山水之间,满怀激情的写完《兰亭集序》后,他自己也被这一充满神韵的书法作品惊呆了,此后王羲之曾数次数次书写《兰亭集序》,却再也无法超越最初的那次。王羲之于是把这幅作品仔细珍藏起来,王羲之的后代也将其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到了唐代,当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将《兰亭集序》传给自己的弟子辩才和尚。辩才擅长书法,对《兰亭集序》极为珍爱,将它密藏阁楼的房梁上,从不示人,以至于人家都知道《兰亭集序》是绝世珍品,却无人知道其身在何处。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唐代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故宫藏本局部高清大图(二)
根据现代专家考证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萧翼赚兰亭图》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萧翼赚兰亭图》,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尽管其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桩悬案,但都是珍罕的国宝。

马远《秋江渔隐图》_传世人物山水小景水墨画作品赏析

《秋江渔隐图》,宋代,马远,绢本墨笔,纵37厘米,横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秋江渔隐图》马远传世人物画作品赏析

 

马远的人物画存世作品不少,其艺术造诣甚高。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圣贤、文人雅士,也有农民、渔人等,题材面较广。马远人物画的鲜明特色是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此图显示出马远的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的环境气氛与意境的表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
此图画面单纯,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这幅作品体现了马远人物画创作的造诣,画处于静态的人物,已达到妙化入境的地步。老渔翁头部处理很见功底,眉、发、胡须的画法用的是传统的线描法,但对脸颊、鼻尖、眉宇、下唇、眼窝的晕染,却富有体积感,这在古代传统绘画里是一个突出而少见的表现手法,即使在马远其它人物画作品里也没这幅画运用得这么成功。另外,他能娴熟地用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如水的轻盈、布衣的皱褶和船板的木质等。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萧索,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画面气氛烘托较为成功。

马远《孔子像》_宋代水墨白描工笔人物画赏析

《孔子像》,宋代,马远,绢本淡设色,纵27.7厘米,横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孔子像》水墨白描写意人物画
 
《孔子像》人物衣纹用笔为钉头鼠尾法,线长而劲利。此图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动。全图用秃笔写衣纹,简练概括,线条劲拔,寥寥数笔,形神毕现,设色浅淡,韵味高雅。马远的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高,但其画人物也同样不甘于前人的程式。从传世作品可以看出,他突破前人窠臼,敢于大胆剪裁,删繁就简,运用人物身段、动态来刻画人物的形神,达到了简洁生动的美术效果。这从《孔子像》可以窥见一斑。

马远《竹涧焚香图》_宋代马远水墨人物情景画扇面高清大图赏

《竹涧焚香图》,宋代,马远,纸本水墨,扇面,规格不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涧焚香图》宋代马远

《竹涧焚香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马远作。此幅虽是纨扇面上的小景,而远山近水,硬石疏竹,处处足以看出马远所特有的风格。人物有二:一焚香静坐,神气宁谧;一侍童立后,一手搔头,神态绝妙。

马远《晓雪山行图》_南宋马远水墨干笔勾勒人物风景画作品赏

晓雪山行图》,南宋,马远,绢本水墨,纵27.6厘米,横4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水墨干笔勾勒人物风景画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水墨干笔勾勒人物风景画】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局部高清大图 
【南宋马远晓《晓雪山行图》局部高清大图】

《晓雪山行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肩上还用树枝挑着一只打来的山鸡,似去赶集出卖这些东西以换取生活所需。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山石、树木均露“一角”、“半边”,是马远常用的构图形式。

马远《西园雅集图》_宋代马远经典山水人物画长卷完整全图欣

西园雅集图》,宋代,马远,长卷,绢本淡设色,纵29.3厘米,横302.3厘米,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马远人物风景画《西园雅集图》局部高清大图01
【马远人物风景画《西园雅集图》局部高清大图(01)】

《西园雅集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传世之作。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米元章的“西园雅集图记”记载了这一盛事。记文为: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之气。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磐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

幅巾野褐,据横卷画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作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磐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髯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马远《山径春行图》_宋代描绘春季郊游的人物山水小景画高清

《山径春行图》,宋代,马远,绢本设色,纵27.4厘米,横4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山径春行图》_宋代描绘春季郊游的人物山水小景画
 
《山径春行图》描绘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愉悦的鸣唱着。他站在溪旁望着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

马远《山径春行图》局部高清大图
马远《山径春行图》局部高清大图
宋人画图,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里最适合外出赏花、踏青、访友的季节。在这幅马远的《山径春行》中,画中高士外出春游,享受的,无疑就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笔底下所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春景!在这样的春景里,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

马远《乘龙图》立轴_宋代描绘神仙乘骑飞龙腾云驾雾之景名画

《乘龙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设色,纵108厘米,横5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乘龙图》宋代描绘神仙乘骑飞龙腾云驾雾之景名画
《乘龙图》轴中绘仙人背后有圆光,乘龙腾云中,御风而行,长袍大袖与襟带,鼓风扬起。背景以水墨渲染,云层翻涌,出现一道闪光,风云起雷声响,境界中显现一番神力。画用战笔,是马远家法,笔意苍老,又略施色彩,虽因时代久远而退,然精谨之至,实为画史名品。道教的神仙,生存不受时空的限制,生活逍遥自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就是一般观念中的神仙体相。

马远《洞山渡水图》_描绘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云游过河山水人

《洞山渡水图》,宋代,马远,立轴,绢本墨画淡彩,纵77.6厘米,横3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马远《洞山渡水图》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云游过河之情景山水人物画
《洞山渡水图》为宋代画家马远绘制。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是为数不多的马远的真迹之一。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图上有南宋皇帝宋理宗的皇后杨妹子之题字。款识:携藤拔草胆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本与天龙寺所藏的云门大师图、清凉法眼禅师图同为描绘禅宗法师的画作之一。

法常《观音猿鹤图》_描绘人物花鸟走兽三联轴宋代国画国宝文


《观音猿鹤图》,宋代,法常,绢本水墨,每联纵173厘米,横99厘米,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法常《观音猿鹤图》仙鹤轴
【法常《观音猿鹤图》仙鹤轴】
《观音猿鹤图》属于国宝级别文物,这套图画三幅一组,是宋代禅宗画的极品,藏于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对贾似道而遭通缉。此人画法极具禅意,每幅画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缀。最经典的《烟寺晚钟图》,就是几笔点就,简直就是神来之作。
《观音猿鹤图》是著名的禅门公案图,这除了观音之外,猿鹤的含义根本无从得知,特别是那只母猿,怀抱幼崽,情同人类,却又茫然直视,不知何解,仿佛画家用画笔画出了一幅充满禅机的问卷让世人回答。

法常《观音猿鹤图》观音轴
【法常《观音猿鹤图》观音轴,请赏析本轴《观音像》】
法常号牧溪,今四州人,生卒年不详。法常随笔点墨,意思简古,形象颇为严谨, 背景则较为纵逸。法常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国较多,对该国的绘画影响很大。《观音猿鹤图》是三连轴,中轴白衣观音趺坐于深山崖谷间,面相丰腴,神态静穆,头饰描绘工致,衣纹却用粗笔淡墨,略近梁楷画法。右轴子母猿双双栖踞于高松上,树身斜出,与传统的样式有相当的距离。左轴写白鹤一只在竹林中边鸣边走,竹梢映出溶溶的月色,鹤的轩昂,竹的清逸,表现出十分清幽雅致的意境。

法常《观音猿鹤图》猿猴轴
【法常《观音猿鹤图》猿猴轴】

法常《观音像》_宋代国画国宝三联轴观音猿鹤图之观音高清大

《观音像》,宋代,法常,绢本水墨,纵约173厘米,横99厘米,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观音像》南宋法常水墨人物画作品赏析

本套图共三幅,详情见《法常《观音猿鹤图》_人物花鸟走兽三联轴宋代国画国宝文物》。此图中的主角,曾被日本美术史家矢代幸雄誉为“幽婉的梦幻般的白衣观音”,端坐于溪边的岩石上,神态端庄,作冥思状。观音慈眉善目,表情安详,令人肃然起敬。旁置净水瓶,身后石崖长有垂青野竹,间有淡淡清岚。观音衣纹用淡墨,圆润流畅而简洁;岩石用披麻皴表现,用笔秀逸,画面清幽静穆,很好地再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寂寞、大关怀的心境。法常为南宋画家。法常是名僧,俗称李,号牧溪,生卒年未见记载。住天台万年寿,为无准禅师弟子。其作品大部分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周文矩《宫中图》_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全卷高清大图

《宫中图》,五代,周文矩,长卷,绢本白描,纵28.3厘米,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周文矩《宫中图》_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全卷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1】

《宫中图》是描绘宫中妇女生活的长卷,存残卷四段,画八十余人。有的对镜梳装,有的无聊闲坐,有的逗看小儿,有的观鱼听乐……。其中一组刻画一男子正在画肖像写生,被画的女姬背向观者而坐,旁有侍女、小儿。所画女子身份地位不同,如一裸肩洗手者,周围有若干人伺候。画中人物,除儿童显得活泼天真外,余皆懒散、忧郁,尤其以年龄较大、地位较显者为甚。将宫中妇女那种没有自由,如笼中金丝鸟般虽然奢华却百无聊懒的生活表现得入骨三分。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2】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3】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4】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

【周文矩《宫中图》_五代周文矩仕女图,白描人物长卷局部高清大图05】
 

画史说周文矩精于画仕女,并说他作仕女时不用颤笔,“大约体近周防而纤丽过之”。周防的仕女画如《挥扇仕女图》等,多表现宫中妇女生活的豪华和空虚,周文矩此图在情调上确与之相似。但这一卷除个别处施淡彩外,都用白描,也许是一卷未完成的稿本。线描熟练而富于结构感,人物神情微妙,而形象的丰肌高髻,也如唐风。本卷后有澹岳居士张激绍兴十年跋:“周文矩宫中图,妇人小儿,其数八十。一男子写神。”全卷被分割成三段,分别藏于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王维《伏生授经图》_唐代王维所绘僧人人物国画名画全卷大图

《伏生授经图》, 唐代,王维,手卷,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44.7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王维《伏生授经图》_唐代王维所绘僧人人物国画名画全卷大图赏析

王维《伏生授经图》所绘为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是一幅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形象逼真、清矍苍老,所用笔法清劲有力,此画无画家之自款,但画上有南宋高宗所题“王维写济南伏生”般字样。该图人物形态自然,好像照相机随意拍摄的一个生活场景,没有做态。从人物到案几.蒲团等都画的较为工整。先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院。苏东坡评价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日本美术史学家 大村西崖评价此画为“画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与万辋山水相接之感。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画心高清大图一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一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一
伏生为汉代济南人,字子贱,原为秦博士。据说当时秦始皇焚书时,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受到极大打击,至西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时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谓“今文尚书”。唐代名家王维和明代画家杜堇的伏生授经图图表现的即是这个题材。
秦始皇焚书,伏生将《尚书》藏匿于壁中,汉王朝建立后,伏生出遗书二十九篇,教学于齐鲁间,伏生所授之经,称为《今文尚书》。汉文帝曾派遣晁错前往从学于伏生。《伏生授经图》传为唐代王维所作。因伏生授经时年已九十,故画中伏生是一个白髯老者,他著一头巾,头微左侧,赤裸肩背,肩上披纱,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双目圆睁,大约正讲到紧要之处吧。该画人物姿态自然,好像是照相机随意拍摄的一个生活场景,没有做态。从人物到案几、蒲团等图都画的较为工整,线条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日本国美术史家大村西崖认为此画“画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与辋川山水相接之感”。该图原为宋内府秘物,《宣和画谱》著录,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钤“宣和中秘”印。绢本设色长卷,现藏日本国大阪市立美术馆。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二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二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三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三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四
唐代王维《伏生授经图》题跋高清大图四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郭诩《东山携妓图》_描绘东晋谢安携歌妓同行的人物画高清大

《东山携妓图》,明代,郭诩,立轴,纸本墨笔,纵123.8厘米,横49.9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诩《东山携妓图》_描绘东晋谢安携歌妓同行的人物画高清大图赏析
《东山携妓图》以东晋名士谢安栖隐东山的轶事为蓝本。谢安,字安石,未入仕前已名重于时,朝廷屡次征召,皆以病辞。晚年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整日纵情诗酒、山水,出游必携歌妓同行。后出仕司马,又升任宰相。明代浙派画家喜以此题作画。戴进也曾经画过一幅谢安东山图,另外沈周也曾有一副《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本幅画中谢安胡须飘洒、神色自若,由歌妓们围绕簇拥,缓步前行,三妓云发高耸,缓步随后。他的身躯占据中央位置,比例较身旁的女子更形突出,衬托出主人公气宇轩昂的姿态。该图是郭诩晚年71岁的作品,从画上的题诗和用印看来,可知他以“清狂道人”、“狂翁”自称,不难了解画家想藉由谢安的故事,来比拟自己狂放不羁、豪迈潇洒的个性与生活。

柯九思《大士图轴》_元代柯九思墨竹背景观音菩萨像赏析

《大士轴》,元代,柯九思,立轴,纸本墨迹,纵102.3厘米,横37.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大士图轴》_元代柯九思墨竹背景观音菩萨像赏析
《大士轴》描绘陡峻的山崖上,有著一丛翠竹,观音菩萨斜倚在巨石上,若有所思地俯视著水面。画上虽有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的款题,但是无论是画中画竹的方法,或者是款题的书风,都和柯九思不同,应是一件后人冒用他名字的作品。画家用简单的几笔钩画人物衣纹,用写书法的方法画竹,整幅画作笔墨游戏的成分浓厚。画中观音的形像好像女童一样,应该是受到《普门品》内容的启发。

《沈周半身像》_沈周生前请人所绘并自题肖像画高清大图赏析

《明人画沈周半身像》,明代/1506年,佚名,立轴,绢本设色,纵71厘米,横5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半身像》_沈周生前请人所绘并自题肖像画高清大图赏析
《明人画沈周半身像》作品作于1506年,系沈周八十岁时由苏州当地职业画家所绘。作品无作者款印,但其刻画真实,体察精微,晕染得当,生动地表现了老年沈周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形象。据《石田诗集》自述可知,沈周在六十至七十多岁之间数次请人为自己画像,作画者均为苏州当地职业画家王理之、孙世杰等,但其作今已佚。
画中沈周自题:“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太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余与死隔壁。正德改元石田老人自题。”钤:“沈启南氏”朱文印、“白石翁”白文印。次年沈周又题:“似不似,真不真,纸上影,身外人。死生一梦,天地一尘。溪休休,吾怀自春。越年石田又题。”钤:“石田”白文印。

王绎/倪瓒《杨竹西小像》_王绎与倪瓒合作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过

《杨竹西小像》,元代/1363年,王绎/倪瓒,长卷,纸本水墨,纵27.7厘米,横8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绎/倪瓒《杨竹西小像》_王绎与倪瓒合作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典作品
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画的经典作品,由王绎与著名山水画家倪瓒共同绘制。图绘一老者策杖立坡间,旁点缀松石等简单衬景。本幅左侧倪瓒题款:“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据款识可知此卷为王绎、倪瓒合作而成。此图所绘应为杨氏归老林泉后的晚年肖像。图中杨谦头戴乌巾,右手执杖,衣袍宽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描绘精细,人物面部均以淡墨为之,以线为主,略事烘染,着墨不多而神情毕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倪瓒所补松石,笔墨枯淡、松秀,与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画作品。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一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一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二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二
此图由王绎画杨谦(号竹西)小像,倪瓒补画松石平坡。图中杨谦留着长发,头戴小帽,身着长袍,持杖独立。人物面部用细笔勾描,略用淡墨烘染,形象生动逼真。笔墨不多,却较好地表现了杨竹西“清谦谨慎”的性格。画像后亲以小石的弧松,更加烘托了杨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迁的气节。画中倪瓒题云:“杨竹西高士小像,严陵王绎写,句吴倪瓒补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后有元人邓元祜、杨维祯等十一家题记。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三
王绎与倪瓒共同绘制《杨竹西小像》局部高清大图三
《杨竹西小像》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贺逢锡、裴景福等藏印48方,又半印5方。画前有标名一段,记题跋、绘画人姓名,另钤“项氏子京”、“子韶过眼”、“四明郑氏珍玩书记”等印20余方。又项氏墨书“勉”字编号。后纸有元郑元祐、杨维桢、苏昌龄、马琬、高淳、钱鼒、静慧、王逢、茅毅等题九段,钤名章、藏印等80余方。元郑元祐、杨维桢题跋释文,此图历明、清两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伍元蕙、宋荦等递藏,并著录于《汪氏珊瑚网》卷十、《大观录》等书,是一件流传有绪的元画精品。

李唐《虎溪三笑图》_记述陶渊明,慧远法师和陆修静的人物山水画

《虎溪三笑图》宋代,李唐(传),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4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虎溪三笑图》_记述陶渊明,慧远法师和陆修静的人物山水画

东晋时,著名的禅宗法师慧远在庐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馀年间,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儒生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後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笑声传递了他们难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了。
《虎溪三笑图》-记述陶渊明,慧远法师和陆修静的人物山水画局部大图
【《虎溪三笑图》-记述陶渊明,慧远法师和陆修静的人物山水画局部大图】
这幅《虎溪三笑图》,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图调和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体现宋人绘画成就的卓越。画中用笔细密、劲锐,设色古雅,主角们夸张的肢体语言、呼啸的急流、飘落的红叶、以及远处迷蒙的烟雾等,相融一气,整幅画充满了灵动之感。宋画的精妙,由此可见一般。
此图绘参天的古树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飞溅, 雾蔼沉沉,三位气宇轩昂的老者面对淙淙的虎溪仰天长笑,几个童子或肩负包袱,或牵驴等候,样子朴实天真。图中远山用淡墨勾染,浓墨点小树,古树用细笔勾勒,山石则用墨线勾勒轮廓,进而用淡青色皴染,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_传李唐全十八副国画作品高清

《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宋代,李唐,绢本设色,18副,每副纵50.7厘米,横3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该画册共计十八幅,形式属于“上文、下图”的连环故事画。内容叙述东汉才女蔡文姬在董卓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直到十二年后,才由曹操派遣使臣,将她赎回汉地。每段画面,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车马、配景,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作者原先被订为李唐,但成作时间应稍晚。画中并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一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二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二拍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三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三拍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四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四拍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何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五拍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六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六拍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七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八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八拍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九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九拍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二拍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四拍
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七拍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李唐《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