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若换种顶层设计?(今日谈)

 棋中王 2016-02-24
假若换种顶层设计?(今日谈)

    新闻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意见》部署了一个个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实招”。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2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应该说无可厚非。不过《意见》涉及到“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却遭来网友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如此重大民生关切问题,牵涉到几亿人“衣食住行”的“住”,并非小事,竟然在《意见》出台前,未能广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这跟以往好多涉及民生福祉的重大决策,事先以征求意见稿听取民众意见的做法,似乎有些反常。譬如,像“延迟退休的政策问题”、“研究实行职工医保退休人员缴费政策问题”,都能通过不同渠道或媒体给民众下点“毛毛雨”。至少民众可以公开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言辞激烈的批评和反对。然而,这次一步到位以中央文件直接印发的《意见》,即便民众有不同意见,又岂敢表示反对,甚至小心翼翼发表点看法,都担心会被扣上“妄议”的帽子。
    或许“顶层设计”认为,住宅建设与管理,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部分,无需与百姓磋商,便可以政府行为泰然处之。却忽略了芸芸众生这个庞大的群体,应该允许他们在居住问题上有话语权。因为,我国的《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居民有权依法维护自己居住安全、居住环境、居住条件的合法权益。
    笔者以为,“推广街区制”也好、“打开封闭小区”也好,目的无非是要解决交通路网不畅,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其实,这些或许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目前造成我国城市拥堵病的根本症结,在于汽车工业产能过剩,不得不依赖快速发展私家车来消化产能过剩,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我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与现有的城市路网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已经处于超饱和状态。当务之急,需要釜底抽薪,控制汽车保有量的过快增长态势。否则,即便将住宅小区的“毛细血管”打通,势必还会被不断攀升的机动车流量所堵塞。更何况,许多住宅小区里的道路已被泊车位占去大半,甚至有的已在毁绿扩建车位。可见,鉴于道路资源总归有限,只要不有效遏制汽车保有量的攀升,这种“车挤路”现象就没有穷尽。到时候,总不能再“拆房还路”吧。
    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首先还是要发展强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捷运轨道交通,将地面交通流量转入到地下。鼓励更多的人,出行交通工具选择公交车辆。既环保,又减轻拥堵压力。其次是限制非生产性车辆出行,一要限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公车数量,二要额定私家车保有量,采取限购措施,有效遏制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再次是学习国外经验,运用经济杠杆,以征收拥堵费且逐年提高的办法,缓解大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譬如,伦敦拥堵费的介入,促使伦敦中心区车流量减少15%。约有一半左右的司机放弃开车,改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搭顺风车,也有人选择摩托车或自行车,以避免进入收费区。最后是鼓励人们出行选择电动车或自行车,尤其在中心城区政府多提供免费公共自行车存放点,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短距离出行使用自助型交通工具。
    反观“打开封闭小区”,且不论有悖于《物权法》(因为修法很容易,小权利须服从大权利),或将给小区居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治安隐患,原本封闭式有着物业管理还经常发生入室盗窃,变成开放式治安问题更加堪忧;二是交通隐患,通常小区内白天出行的大都是行动迟缓或不便的老幼人群,原本小区内部有限的车辆出行,就存在一些交通安全隐患,开放后外部车辆四通八达,交通安全压力就更大了;三是尾气污染噪音扰民,原本安静的环境和相对良好的空气质量,随着出行过往车辆的增多,尾气和噪音给居民带来健康隐患;四是带来总体居住品质下降。综上所述,这算不算牺牲老百姓的利益?笔者不敢遑论妄言。但至少应该事先认真听取民众的呼声才对。
    (原创于2016年2月2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