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字的演变以及背後的來歷

 钟离绝遐之方可 2016-02-24

“婚”字的演变以及背後的來歷

【婚】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变含义

 
 
字的来历和演变婚,办理男大女人晚上问题的事,娶媳妇;姻,女大席子褥子往夫家的事,嫁丈夫。联姻,把男女席子褥子并联到一块。

 

"婚"字的解释:

(一)hun1

《广韵》呼昆切,平魂晓。谆部。

(1)妻之家。《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王筠句读:“下文:姻,土胥家也。”

(2)妻之父。《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荀子富国》:“婚姻娉内,送逆无礼。”杨倞注:“妇之父为婚。”

(3)姻亲。《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孔传:“至于婚姻僚友。”《史记屈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4)因婚姻而结成的夫妻关系。《晋书王献之传》:“不觉余事,惟忆与家离婚。”《金史昭德皇后传》:“朕四五岁与皇后定婚。”

(5)结婚。《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列子杨朱》:“人不婚宦,情欲失半。”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曾文彩)婚后数年颇得她丈夫的宠爱。”

(金文 )  
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体象形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密码

婚的意思 婚字的解释

婚 <名>
(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
妻之家 [wife's family]
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说文》。王筠句读:“下文:姻,婿家也。”
妻之父 [wife's father]
妇之父为婚。――《尔雅》
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释名·释亲属》
通婚。婚姻关系 [wedding;marriage]
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自附为婚姻。――《史记·魏公子列传》
便可做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婚友(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和朋友);婚媾

婚hūn

⒈男女结成夫妻:结~。未~。晚~。

⒉〈古〉亲家之间,女方的父亲叫"婚",男方的父亲叫"姻"。

⒊[婚姻]嫁娶,结婚的事:合法~姻。

【甲骨密码】女族会义
 
 
【其他解读】
婚,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张口嚎哭,耳表示"取",嫁娶,手表示牵手,脚表示新娘出门。造字本义:女子出嫁,由他人打伞、牵手,前往夫家,因不舍娘家而嚎哭。有的金文=(昏)+(女),表明古代婚嫁仪式多在晚上。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黄昏、傍晚。,金文(类似伞的遮盖物)(像一个人被人牵拉着手,且走且哭(耳,“取”的省略,代“娶”),表示被百般呵护的新娘,由他人牵拉着离开娘家。有的金文将牵拉着前行的哭泣者形象简写成“口+女”的,表示哭泣的女子。有的金文(昏,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黄昏)(女),表示古代婚嫁仪式多在黄昏傍晚。
 
 造字本义:女子出嫁,由他人打伞、牵手,前往夫家,因不舍娘家而嚎哭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男子娶妻为“婚”;称女子嫁夫为“姻”。

 

婚,办理男大女人晚上问题的事,娶媳妇;姻,女大席子褥子往夫家的事,嫁丈夫。联姻,把男女席子褥子并联到一块。

 
  •  男子昏冠,女子姻笈。婚指男子娶妻,姻指女子嫁夫。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婚,妻子的家。古代礼法认为,娶妻应该选拔黄昏时分,因为女人属阴,所以叫"婚"。 字形采用"女、昏"会义,"昏"也作声旁。

 
 文言文名句摘抄
 ①动词:女子出嫁。    婚嫁 婚配 婚姻            婚礼 婚事 婚俗          婚恋        婚龄        婚纱     /      结婚         未婚 新婚   

              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白虎通 .  嫁娶》
              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娇逸未有婚。------《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名词:合法配偶关系。    婚变         婚检 婚约        婚外恋      /     离婚  
              约为婚姻。------《史记 .  项羽本纪》
              自附为婚姻。------《史记 .  魏公子列传》
              便可做婚姻。------《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日落抢亲——“昏”、“婚”二字趣释


  “昏”字的甲骨文为“”,其下为“日”,其上为“氐”,“氐”即“低”也,即落下的意思。是会意字,其造字意义是:太阳已经落下。太阳已经落下,也就是夜幕降临之时的黄昏时候。《说文解字·日部》:“昏,日复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许慎的解释与“昏”的甲骨文的结构完全一致。如《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其意思是:我和她约定在黄昏时相会,此时那天空中的星星已亮晶晶。由于日落之后,天色已经黑下来,所以“昏”引申为“黑暗模糊”的意思。如《红楼梦》第五回:“忽剌剌似大厦顷,昏惨惨似灯将尽。”“昏”喻指人的头脑中黑糊糊的,什么也分不清,所以“昏”引申为“昏聩”、“昏迷”等意思。

  古代娶亲常在天黑时进行,这在周代几乎成为习俗。娶亲为何要在天黑时进行呢?有的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上古时代的婚姻,男女双方不是自愿的,而是带有强迫性的,也就是抢婚。既然要抢,只有在黑夜里进行,所以“昏”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如《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其意思是:你的新婚蜜月多快乐啊,所以不愿和我再相爱。

  刘申叔《古政原始论》中解释说:“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谁何耳。”这正反映出从母系制度向父系制度过渡的历史时期中的一种“劫夺婚”制度。可见,上古的“昏”有“结婚”的意思。其后,“昏”专指“日落黄昏之时”等意思,而结婚的意思古人则用“婚”字表示,即在“昏”的左边加一“女”字为意符而成。

  应该说“婚”更准确地表达了结婚的意思。从“女”,表示对于男子来说此事和“女”有关系;从“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婚礼常在黄昏时举行的习俗。现代社会有些地方的婚礼也是安排在晚上,这无疑是古代的遗风。《说文解字·女部》:“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古文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可见从女的“婚”字,仍可作为古代先民抢婚习俗的旁证。不过“婚”表示的“抢婚”习俗不同于“娶”所表示的“抢婚”习俗。“娶”在古代也是抢婚,但不论时间,随时可以进行。而“婚”所表示的抢婚是凭借夜色的掩护而进行的小规模的抢婚,类似今日某些少数民族中尚存在的“偷婚”。
 
 
 

 

古代在母权时代,所谓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后来,社会发展到父权时代,才有婚姻之礼仪。但绝不是将女人用木棍打昏了背到山洞,即使是抢婚,也只是一种仪式,现在中国个别少数民族中还存在抢婚残余,但绝不是将女人打昏抢去的,而是女人自己志愿的。

 
 婚字说法,《白虎通义》认为:“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

《说文解字》也说:“婚,妇家也。礼,娶女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这就是说,古代婚礼由于妇女在阴阳属性上属于阴,所以,婚礼一般在黄昏时举行。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此外,婚是一个形声字,形傍为女,而声傍为昏。也有古代婚字由女,氏,日结构,改为女,民,日结构的。

 
揭开“婚”字背后的秘密

在汉字形成的早期,没有发现带女字旁的婚字,只有不带女字旁的昏字。昏字在甲骨文时期写作、,从(日),从、(氏)。昏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昏暗。《说文解字》中说:“昏,日冥也,从日从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记时在黄昏。”其意思是,昏字上面的氏字,本来下面有一横,读若氐,这一横代表地平线。日在地平线以下,就表现为昏暗,为了书写方便,省去了这一横。《康熙字典》中列举了《尔雅·释诂》中对“昏”的解释:“昏,代也。代,明也。”其疏中又解释为:“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往,故云代明。”《周礼·秋官》中说:“日入三刻为昏,不尽三刻为明。”《仪礼》中又说:“日入三商为昏。”《正字通》进一步解释:“商乃漏箭所刻之处,古以刻镌为商,所云商金商银是也。刻漏者,刻其痕以验水也。”就是说,刻和商是一回事。古时候计时用水漏,废度验时,所以称为刻。这说明昏字的第一个含义是一个时间概念,大致在日入后三刻。昏字的第二种含义是婚姻,属人类生活行为。《仪礼·士昏礼注》中说:“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这就是说,古时候男人娶妻是以黄昏为时限的,因此,以昏字代表男女结合,成为夫妻,这就是结昏的由来。《诗·邶风》中有“宴尔新昏”的记述。《诗·陈风·东门之杨》中就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于黄昏时幽会的情景,诗云:“东门之杨,其叶(zang),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金文和籀文中将昏字写成了、、、、、,有的下面加了一个女字,变成了婚字,其结构复杂,今人不解其意。《说文解字》中解释加女字旁的婚字时说:“妇嫁礼也,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虽然带女字旁的婚字在金文中就有了,但后来的典籍中基本上就没有使用过。我们发现清末以前的各种书籍中,对婚姻的婚字一直写作“昏”。直到民国以后,昏字和婚字的使用才严格区分开来。

 
 

那么,古人为什么娶妻以昏时呢?笔者认为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人类思想行为发展进步的结果。古人类在渡过了漫长的野蛮时期以后,思想感情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步产生了性羞耻感,为了避人耳目,男女交欢不再公开。因此人们的结婚仪式必须选择在光线昏暗以后进行。然而,古代的理学家却从阴阳五行、四时运转角度进行解释,认为黄昏时是“阴阳交接之际,男女交媾之时”。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这不过是他们为了完善自己的学说而有意牵强附会,自圆其说罢了,与天地运行没有任何关系。第二种原因是古时候实行过抢婚制。既然是抢,就不能明目张胆地公开进行,只有在晚上实施才比较隐蔽也比较保险。在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妻字项下的解字中说:“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笔者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并认为抢婚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大体是:

1.抢婚制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前期,人类处于野蛮状态,其婚姻形式为群婚制。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们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其婚姻形式为血族婚与亚血族婚。血族婚是排斥父辈与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亚血族婚是,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是集体母辈。“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又实行的是对偶婚制。夫妻“暮合朝离”,各自在其母族生活,其子女仍不知其父。这一时期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当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对偶男女长期同居,互相产生爱情,婚姻关系基本固定下来。一些人不愿受家族的约束,夫妻双方纷纷逃脱母系家族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小天地,因为得不到母系家族的允许,于是就出现了抢婚。

2.生产力的进步和物质的充足是促成抢婚的重要因素。当社会进入新石器阶段后,人们不光是以狩猎采集为生存手段,更重要的是新增加了农业和养殖业,这两种产业使个人单独取得食物比较容易,自己可以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逃离出来的夫妻有了单独生存的能力,于是他们自愿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家庭,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3.抢婚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抢婚促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建立,一夫一妻制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个人小家庭的建立,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他们都愿意为自己的小家庭付出努力,当他们过上了男耕女织的家庭生活后,夫妻双方都会千方百计地创造财富,使自己过上幸福生活。

 
 

抢婚制形成了个人小家庭,同时又促进了男权制的建立;男权制的建立又促使母系氏族社会和原始公社制的解体,最终实现了父系氏族社会即奴隶制社会的建立。当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激烈的权力之间的斗争。当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从母系氏族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夫妻双方由从妻居住变为从夫居住,家长由女性变成了男性,母系氏族的家长失去了对男性的统治权,她们当然极力起来反对。当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的时候,她们同样可能抵制出嫁,于是就出现了抢婚现象。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男女青年互相产生爱慕之情,私自逃离母家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排除男女双方约定在黄昏时幽会,男方提前组织抢婚队伍,在半推半就的情形下成就这桩美好婚姻的可能性。

 

抢来的媳妇总有其不稳定性,也伤害了对方的感情,于是男方便派人到女方家里去求亲,用财礼对女方家庭进行一些补偿,然后再举行一次婚礼或名义上的抢婚。久而久之,这种结婚方式便成了一种习俗,即使到了今天,这种习俗还在延续。历史上由于抢婚而遗留下来的痕迹不少,如文字和词语方面的有妻字、娶字、嫁字和洞房、结发等。

妻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或,从,又从、,象妇女长发形,又或作,同象妇女之形。所以妻字的整体形象就是一只或两只手抓住头发。

 
 

娶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从女从取,《说文解字》中解释:“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同时还解释:“娶,捕取也,从又从耳。”这说明娶妻也能像捕取猎物一样取回来。

关于洞房一词,洞者山洞也,后来也可能是人工窑洞。由于媳妇是抢来的,一个时期内不能让其外出,以防逃之夭夭,必须选择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洞,作为新房,因此称作洞房。
关于结发一词,为了防止女方乘男方熟睡之际逃跑,必须把男女双方的长发结在一起,女的一有动静,男的就能立即发现。
在婚礼习俗方面,抢婚留下的痕迹也很多。

1.顶盖头。抢婚时为了不让新娘子看清逃离的路径,必须把她的眼睛蒙起来,后来虽然不用蒙面了,但蒙面布还在,人称顶盖头。

2.女子在离开娘家时必须哭啼。这种习俗源于抢婚时女子不愿离开娘家以哭喊来进行反抗。女子在上轿前必须哭泣的习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上还在流行。解放以后,实行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都很高兴,有些女子就哭不出声来,于是其母亲不得不在女子的屁股上拧一下,让其哭出声来,以此来表示不愿离开之意。

 
 

3.女子上轿时必须有人背着。这是因为人是抢来的,不愿自己走路,只得有人背着才能逃离现场。这一习俗到现在某些地区还在流行。

4.牵红绳。女子在进洞房时必须由新郎用一根红绳牵着,这是由于新房在偏僻的山洞里,山高路陡,时间又在夜晚,新娘子的眼睛还被蒙着,摸不着路径,只能由新郎用绳子牵着才能进洞房。
5.由于不希望别人知道新婚夫妇的所在地,旧式结婚时轿子里必须备有一杆秤、一把尺、一只斗,斗内装满五谷杂粮,同时还有一只看轿鸡。我以为这是他们在为建立一个新的家庭作准备,希望新婚夫妇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省着吃,俭着用,过上好日子。因此,“嫁”就意味着建立起一个新的家庭。
总而言之,抢婚制见证了一种社会制度推翻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全过程,抢婚制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婚字的表面充满了喜庆和男欢女爱,婚字的背面却隐藏着妇女的悲哀和泪水,特别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妇女更成了奴隶.


 
 
 
 
 

甲骨文与婚育

 婚姻、生育是人类社会得以承前启后的头等大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恒不变。在甲骨文中,表示婚育的字已形成完整的系列。本文准备分组选释一些婚育系列的甲骨文。

1.婚

“婚”字本来写作“昏”(图1)。“昏”为会意字,表示太阳落下去了,本义为“黄昏”。《说文解字》:“娶妇以昏时。”(娶妻子要在黄昏的时候。)由此引申出“结婚”义。《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昏,如兄如弟。”《汉书·晁错传》:“男女有昏,生死相恤。”以后,又造出一个“婚”字来专门表示它的“结婚”这一义项。

2.妇 妻

“妇”字(图2),《说文解字》:“从女持帚,洒扫也。”以“女子手持扫帚洒扫”来会意,表示这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女子,所以“妇”字的本义指女子。后来词义缩小,专指已嫁的女子或妻子。《正字通》:“女子已嫁曰妇。”《孔雀东南飞》:“十七为君妇。”但“妇”字的“女子”义(不论婚否)直到近代、现代还存在。比如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不论男妇”就是不分男女,与婚否无关。又如现代的社会组织妇联、医院的妇科,也不只是专为已嫁女子或妻子服务的。

繁体“婦”字中还可以看到完整的“帚”旁,简化的“妇”字是从草书妇字(图3)衍化而来的(叫作草书楷化),只剩下扫帚把了!

“妻”字(图4)是这样构成的:“女”字头上有一只手,正在整理长长的头发,表示“年已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的簪子。《礼记》说女子“十有五而笄”。即女子十五岁成年,把长发盘成髻,插上笄,嫁为人妻。这本是一帧温柔和谐的画面,但某些专家有不同解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说“女”字头上的手“像掳掠妇女之形”,“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则认为,“妻”字里的“手握长发”是“象征父权社会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威”,即丈夫可以随意抓住长发虐待妻子。本来一个温情脉脉的“妻”字,被讲得如此恐怖,似乎古代妻子们的命运都如此凄惨!其实这是权威们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太紧了。

3.身 孕

“身”(图5),是一个大肚子的人,意为怀孕。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从人而隆其腹,以示其有孕之形。本义当为妊娠。或作腹内有子形(参见图6孕字),则其义尤显。”《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当初刘邦的母亲曾在大泽旁休息,梦见与神交媾。这时雷电交加,天色昏暗。刘邦的父亲跑去,看见蛟龙爬在妻子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不久刘邦母亲便怀了孕,于是就生下了汉高祖。)“有身”就是“怀了孕”。也有学者认为“身”的本义是指人体的颈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部分。其实这是它的引申义,因为怀孕的部位正在躯干之内。“身”的字义引申线索应是这样:①本义为怀孕;②引申指颈以下、大腿以上的躯干部分;③再扩大引申为头以下的身体部分;④又扩大引申为整个身体。

“孕”字(图6),在怀孕这一义项上,与“身”字同义。唐兰认为“孕”字“象人大腹之形,子在腹中”。徐中舒认为甲骨文中身、孕本为一字。

4.育 毓 子

“育”、“毓”本为一字,都是生育的意思。(图7)的“育”字是由“女”和倒“子”合成的,表示女人在生孩子。“子”字倒着写,是因为生育时胎儿的头先出来。现在“育”字上半部就是这个倒“子”,下半部变成“肉”(月)了。(图8)中“女”头上一横笔,是缠的头巾或戴的帽子,因为产妇怕风;倒“子”下面的三点是生育时流出的羊水。图9中的“女”胸前加了两点,变成了“母”字,母亲在生育孩子,更准确地表达了生育的字义。另外,甲骨文中“女”、“母”二字本来也经常混用。(图8)、(图9)两字后来演变为“毓”字,左边还依稀可见戴帽子的母亲,右边则是倒“子”和羊水。生育是传宗接代的神圣事情,所以“毓”字附加了神圣意味。如皇帝降生叫“毓圣”,修养德性叫“毓德”,孕育精华叫“毓粹”;成语“钟灵毓秀”则谓美好的风土诞育出优秀的人才。

“子”字(图10)是婴儿的象形,上面是婴儿的头及两臂,下面一竖笔表示两腿包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是孩子,又特指婴儿;亦可专指儿子或女儿。

5.乳 母

“乳”(图11)字是由“女”和“子”合成的会意字:女人抱着孩子,正在哺乳。“乳”字有生孩子、哺乳、乳房、乳汁、初生的、幼小的等义项。初生的燕子叫乳燕,幼小的猪叫乳猪;而乳虎则有两个义项:一为幼虎,一指它妈妈——哺乳期的母虎。哺乳的“乳虎”为了养护“被哺乳”的“乳虎”,防范外物侵犯,所以格外凶猛。

“母”(图12)字是在“女”的胸前加两点,表示乳房。哺育孩子的女人就是母亲。

6.生 产

“生”(图13)字,《说文解字》:“像草木生出土上。”下半是土,上半为破土而出的草木幼芽。本义是长出、生长,引申指人或动物的生育。《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大任怀了孕,生下这周文王。)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产”(图14)字没有甲骨文,这里借用金文。楷书繁体作“產”。《说文解字》:“生也。从生,彦省声。”意符“生”和声符“彦”(省略三撇)构成形声字“產”,本义是生育。《韩非子·六反》:“且父母之於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而且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生了儿子便互相祝贺,生了女儿便杀死她。)引申为出生。《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产也。”意为“陈良出生于楚国”。又引申为出产。李斯《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不出产在秦国的物品,值得宝贵的东西有很多。)

在“生育”这一义项上,古人说产、生、育、生产等,而现代口语里只说生孩子,不说产孩子或育孩子,“生”字已经口语化了。但医院里管生孩子的那个部门却叫产科,而且有一系列相应的词:产妇、产房、产钳、临产、顺产、难产、流产、小产、助产、产假、产前、产后、预产期,等等。这是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科技名词术语应该避俗求雅。就“生育”义而言,“生”是口语,“产”为文言,说产科比较雅,叫生科或生孩子科就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