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山82玉室洞天张良洞

 超凡子 2016-02-24

房山82  玉室洞天张良洞

(2014-04-14 20:51:45)

txxm6之邀,先写玉室洞天张良洞。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前文多篇涉及房山道教。《房山78》、《房山81》的玉虚宫,道士以慈禧慈安两宫太监为主;《房山49》黑龙关龙神庙元至正《大都房山县大安山创建黑龙潭庙记》碑有:“玉虚宫十一代真人张公门徒明道、洞微、大师毕辅贵偕往”,不知两个“玉虚宫”是否一处。《房山69》猜测尹志平的清和宫可能在周口店西黄院沟西端的龙宝峪。

 

房山还有一处重要的元代道教全真教洞府——“黄山玉室洞天”,位于河北镇三十亩地村。自将军坨下的檀木港村,沿G108国道北(右)入。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所谓“黄山”,《房山县志》有二:一是黄山店(桃叶口)东,“其脉为火焰山(小猫耳山)南出之支,由龙宝峪西訾牙岭而南延者也。近黄山店旧有烽台。古名桃叶渡,为前后山之要害”(见《房山76》)。二是“城西北六十余里,山下有张良洞”;又有“张良洞,在河套(大石河)白石口内”。

 

鸟语林荞麦山(见《房山45》)北望“白石口沟”。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G108国道东庄子桥檀木港侧。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房山县志》“河流·圣水”描写了大石河时,对白石口沟描述完整:圣水“经滑石片檀木港二村间,白石口水自东来会”。“白石口水,源从张良洞北之黄山东南,流数里,合西来一水,稍东折;夹子峪水自南来注之(其南即泥兰峪);又东南流数里,泥麻峪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南流,黄院水、水峪水先后自南来注之;又东南流,紫塘峪水自北来注之;又东南流(现三十亩地),代长峪水(此路可通门头),合安子港水自东北来注之;折而南流,(现“猫”)耳背水自东来注之(此路通鲁家滩与橝柘寺);折而西南流,河街水自东来注之(河南即栗子成尖,东过岭即谷积山);又西南入圣水”。又有“白石口河,来源张良洞,三十余里“;“安子港水,来源后石塘,二十余里”。

 

按距离,白石口河应源于酒漏子沟尖。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房山县志》:“张良洞。旧志言,县西北七十里,乃张子房辟谷之所。洞中有独桥十八滩,称为玉室洞天。北游纪方言:六山河自黑龙关来,东南入琉璃河。上有半壁山,壁立千仞,石罅古柏蒙葺,然长不满二尺。其西山半一小窦曰避谷洞(王禅洞),峭绝不可上。北有背阴洞,对山望其东有正觉洞。日下旧闻谓:六山河因黄山、谷积山、半壁山、辟谷山、张良洞、正觉洞、朝阳洞诸水所会,故名。寰宇通志:黄山去县三十里,上有玉室洞天。日下旧闻又谓:俗传汉张良微时隐此,亦名张良洞。余按:良,韩人,战国时交通尚不如今日之便,良隐此似太远。辟谷洞在半壁山半山间,人不能上;张良隐此可疑。今东庄等六村犹名,六山会六山河,或即因六山会而得名。日下旧闻所言六山不相连络,恐非今日之六山也”。《房山44朝阳三洞》提过此段部分文字。

 

三十亩地桥头。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日下旧闻考》对房山“主要洞府”记录有点乱:

“大防山……下有石穴(寰宇记)”;“隋图经云,防山上有仙人玉堂,或即水经注所称石穴者也(孔水洞)”;“孔水洞在房山东北,今讹为云水洞(方舆纪要)”;“朱彝尊原按,云水洞在上方山。孔水别是一洞,非孔水讹为云水也”;“龙城峪下有伏龙穴,有汤泉(名胜志)”;“房山下有圣水泉,山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城峪(大清一统志,可能是青银沟)”。其中,仙人玉堂、伏龙穴,不是张良洞。

清咸丰房山知县高骧云《房山志料》有:“房志古籍载玉室洞天县西北七十里,张子房辟谷处,予久访不可得。比见涿州志云:白带山在县西七十里,有玉室洞天,张良微时隐此。乃知县志误也”。可见,张良洞山高路远,难以寻觅。也说明至少在清中末期,张良洞已淡出地方视线。

 

三十亩地桥头西望远山山脊。张良洞所在主峰,位于远山右侧,被近山遮挡。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张良洞在主峰左中下部。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下望张良洞沟,就知道寻找、攀爬张良洞的艰辛。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房山县志》记录了“黄山玉室洞天记,元刻,在张良洞;玄靖达观大师刘志厚墓记,元刻;玄靖大師遗世颂幢,元刻”。上世纪 80 年代,张良洞发现元代《黄山玉室洞天记》古碑。抄录《神宁乡黄山玉室洞天记》:

“奉先神宁乡(房山本良乡之昌黎里,金元房山有通济、贤侯、怀玉、神宁4乡)黄山玉室洞天者,太平寰宇记所载详矣。路多险阻,乱石塞间,外高侧行,六七里无水,人到者稀,所以名不振于京师。夫仙境无尘,故隔绝俗嚣甚远,亦自然之势也。虽含光隐耀有年于兹,然天道运而不积,物无终晦之理,开显之日,必有所待也。適甲寅(1254年,南宋宝祐2年,蒙古宪宗4年;蒙古1215年占北京;李志常为七任全真教掌教)年春望日,大醮礼终,当投简名山为大茂金龙洞(古恒山,现属阜平,参《邯郸5北岳庙》),地理修远,往复殆烦,欲求诸近地。夏四月初,因访西山遗老,或告余曰:吾神宁乡之西北,山行一舍,有黄山仙人洞者,气象不凡,穹窿高广,圆转宽博,如大幕丛生,可容千人。顶之中,悬一石钟,长数尺许,击之有声。洞北有穴,复通一洞,形势宽大,如是者七。故老相传,昔汉张子房(张良)栖隐于是。端若玉京兰台,上有玉人琪树之状,不可得而悉喻焉。愈深愈晦,真仙圣之所居也。余闻之,意欲一游。为乱石丛木,荒梗无路,兼夏暑向炎,遂决金龙洞之行。乃嘱清和宫刘公(刘志厚,下文),大师愿为治道开洞,以需其回至。五月十二日,复至清和,刘公治道既毕。因率是乡耆艾,持疏见邀,辄诺其请,明日遂行。十五日至洞所,路狭而峻,肩舆以登。是日同游者七十余人,莫不欢欣赞叹,自谓各有夙缘,皆为仙境中人。即日肃陈香火,明水果食茗醑之供,致拜谒之文。三献礼终,因刻玉室洞天四字于门额,盖以追述昔人之旧录也。与众盘桓,游览其侧。已而洞口云生,冷浸衣袂,夏天无暑,日夕忘归。各以绿叶籍地,宿于树下。但觉身栖广漠,神清气爽,梦想不生,恍然若在华胥氏之国矣。翌日乃还。谓刘公大师曰:仙洞之开显,适可是时矣。若非道运之推临,孰能启于斯乎?公当任之,守而勿失。倘开建有成,高士游集,学人炼真,赖圣仙之传荫,将见至人继继而出,长生度世不为少矣。如果则收功道域,集福人天,倚斯以传不朽。实汝今生莫大之幸也。刘公其慎守此言哉。仍作是诗以记之:

仙人玉洞久无传,洞府开时付有缘;一径萦迂三十里,数峰突兀几千年。弗劳遣欲尘应远,岂假澄心智自圆;有客终身能处此,真光无日不朝天。

是月二十五日,真常子(七任掌教李志常)记:

壁立群峰倚碧天,蜿蜒一径入云烟;携将紫府清都客,来谒金堂玉室仙。妥石乱蒙云锦密,幽泉杂出镜湖圆;可怜此地人难到,好倩营丘老笔传。

已末(1259年)夏四月,诚明子(八任掌教张志敬)题,编修官赵敬和诚明诗韵:

地位清高尺五天,真灵胜概倚霏烟;赤松子去曾为伴,黄石公来已遇仙。泉液发源岩际远,石钟悬顶洞中圆;灵书一卷无沦毁,依旧张家第几传。

甘河王道明(陕西户县甘河镇遇仙宫,为王重阳遇吕洞宾悟道出家处。元代《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序的作者王道明为知常盛德大师,提点终南甘河镇遇仙宫事,时间为“至元甲申岁二月初吉”,1284年)继前诗韵:

汉相神踪故老传,黄山玉室好因缘;去都相近百余里,凿径以来三十年。寰宇记中标境胜,宗师碑内纪功圆;巉岩峭壁凌霄汉,别是人间一洞天。

至元戊子(忽必烈,1288年)夏四月吉日,门下张志履书。

玄门掌教大宗师辅元履道玄逸真人张志仙(十一任全真教掌教)建”。

 

张良洞在百丈悬崖下。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小结:

1、此碑讲述了因《寰宇记》记载、去古恒山大茂山金龙洞“投简”路远,而寻找“玉室洞天”的过程。

2、此碑落款为“至元戊子(1288年)……张志履书,……(十一任全真教掌教)张志仙建”。张志履身份查不出,应至少与刘公(刘志厚)相当。

3、碑文内容时间跨度大,自1254年至1288年,34年。正值全真教鼎盛走向衰弱期,尹志平已逝,掌教由七任李志常,到十一任张志仙。

4、碑由碑文和4首诗组成,明显不是同一时间所作。按照内容,碑文与第一首诗详细记述了发现过程和愿望,应该作于发现玉室洞天后不久,作者可能就是七任掌教真常子李志常。第二、三首诗的时间跨度可能10—20多年;第四首诗明书“凿径以来三十年”。

5、可叹的是碑诗出现了“甘河王道明”,可查:陕西户县甘河镇遇仙宫,为王重阳遇吕洞宾悟道出家处;元代《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序的作者王道明为知常盛德大师,提点终南甘河镇遇仙宫事”。可见,元代全真派一统天下道教,从陕西祖庭(重阳宫)到北京白云观,联系紧密;同时,也体现了玉室洞天张良洞的地位。

6、那么,此碑镌刻时间有2种可能:一是先刻碑文和第一首时,留白续补;二是原碑损,30多年后(至元戊子,1288年十一任掌教张志仙时重刻。

 

张良洞内部,尚存供台、残像。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查《太平寰宇记》,除《日下旧闻考》相关洞穴描述外,没有发现“玉室洞天”或相关文字。

 

供台后有三井。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为清晰全真教历史,将历任主教、掌教列下:

第一任:王重阳(1167-1170年主教);

第二任:马丹阳(1170-1183年主教)

第三任:谭处端(1183-1185年主教);

第四任:刘处玄(1189-1203年主教);

第五任:丘处机(1209-1227年任掌教);

第六任:尹志平(1227-1251年任掌教);

第七任:李志常(1251-1256年任掌教);

第八任:张志敬(1256-1271年任掌教);

第九任:王志坦(1271-1272年任掌教);

第十任:祁志诚(1272-1285年任掌教);

第十一任:张志仙(1285-1308年任掌教)。

 

洞北有穴,复通一洞,形势宽大,如是者七”,属实。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洞内壁多题字,标明年份者多为明代。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洞顶高处不能成像,低处矮顶。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一处钟乳,满是题字。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多是明代。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洞向下伸向深处,“洞中有独桥十八滩”。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巧合的是有块与《黄山玉室洞天记》同时镌刻的《玄靖达观大师刘公墓志铭》,介绍出土地点多个,不能确认。“玄靖达观大师刘公(志厚)”正是《神宁乡黄山玉室洞天记》中的“刘公”。抄录如下:

玄靖达观大师刘公墓志铭

濮川(浙江桐乡)文道广撰,通玄致道大师张志履书丹。

缙绅庙堂,进退百官,非达也;勒铭钟鼎,揄扬英誉,非达也。超幻化之境,穷性命之源,而方寸洞然者,其达人之大观者乎?炼师(道中高士)刘公,尝从事于斯矣。公讳志厚,字伯淳,道号广阳子。世业应州(应县),富而且仁。公少时记识聪敏;及长,志量豪逸,为时辈所钦,辟充省掾(官吏)。会朔方有警,朝议以公有筹边之略,畀之虎符及兵师千众,委镇上党。在仕途中,立论谠正,举措异常。一日脱然有悟,遂弃职隐遁,避地辽沁(晋东南)间,因谋归道。岁甲申(1224年),从铜川赵观主为师。赵辞之,令往拜长春师(全真教五任掌教丘处机)门下,公从其议。尝游食鲁赵间,昼则一食,夜则忘寐。每专炁入精,澹然与神明伍。向所谓湖海之气,荣观之宠,一洒而俱泯也。公于儒书,每见涉猎;而于老庄之举,尤得其旨,时人以庄子刘先生称之。又精草隶书,自作一家楷式。己丑(1229年)来燕,会葬长春师。未几,复隐缙山(延庆)秋阳观,主者韩君长卿待之甚厚。丁酉(1237年)掌教清和宗师(全真教六任掌教尹志平)以杜候恳,诣沁原(山西沁源?)行醮。归途抵洺州(邯郸永年),公适有事于磁(邯郸磁县),闻师(尹志平)之来,敬谒行馆,愿持拔篲以备洒扫。师素得人于眉睫间,以公为玄门重器,常置诸左右,使与宾客言及代书翰。庚子(1240年),侍师(尹志平)造陕西祖庭(终南山重阳宫),往返数千里。凡应对出纳之事,必尽精谨,未尝以倦弛形于辞色,前后余二十年。其尊师重道之心,愈久愈敬。每谈及性命事,师必就其灵府发见之端而开导之,其后大有所得。与燕城士大夫酬唱,词翰俱美,无半点尘气,方外诸人皆以清和座下为得人矣。有顷,保充五华宫(宛平)、清和宫(参《房山69》)提点之副。由是道价崇重,门徒辐轃。立观凡四:魏县(邯郸)之重阳、临漳(邯郸)之迎仙、磁州(邯郸)之长春、怀州(河南沁阳)之清和,皆公主之。戊申(1248年)春,诏长春宫(白云观)设普天醮,公预高道之选,恩例赐金襕紫服及今之师号。辛亥(1251年),先师(尹志平)委蜕,心丧不怠。迨真常宗师(全真教七任掌教李志常)之嗣教也,因观寰宇记,知燕之西山有神仙洞府,而径路崄巇,人际罕到,命公往相视之。公不惮劳苦,径往奉先,寻诸耆老,果于神宁乡西北得黄山玉室洞天,俗云汉留侯(张良)棲隐之所。又得仙都山仙君洞、大房山潜真洞,皆非人世、非道运之推临,孰能启于斯乎?公当任之,守而勿失。儻开建有成,高士游集,学人炼真,赖灵仙之玄荫,将见至人继继而出,长生度世,不为少矣。如是,则收功道域,集福人天,倚斯以传不朽,实汝今生莫大之幸也。刘公其慎守此言哉。仍作是诗以记之:

仙人玉洞久无传,洞府开时付有缘;一径萦迂三十里,数峰突兀几千年。弗劳遣欲尘应远,岂假澄心智自圆;有客终身能处此,真光无日不朝天。

是月二十五日,真常子(七任掌教李志常)记:

壁立群峰倚碧天,蜿蜒一径入云烟;携将紫府清都客,来谒金堂玉室仙。妥石乱蒙云锦密,幽泉杂出镜湖圆;可怜此地人难到,好倩营丘老笔传。

已末(1259年)夏四月,诚明子(八任掌教张志敬)题,编修官赵敬和诚明诗韵:

地位清高尺五天,真灵胜概倚霏烟;赤松子去曾为伴,黄石公来已遇仙。泉液发源岩际远,石钟悬顶洞中圆;灵书一卷无沦毁,依旧张家第几传。

甘河王道明(陕西户县甘河镇遇仙宫提点)继前诗韵:

汉相神踪故老传,黄山玉室好因缘;去都相近百余里,凿径以来三十年。寰宇记中标境胜,宗师碑内纪功圆;巉岩峭壁凌霄汉,别是人间一洞天。

至元戊子(忽必烈,1288年)夏四月吉日,门下张志履书。

玄门掌教大宗师辅元履道玄逸真人张志仙建”。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小结:

1、碑文结构与《神宁乡黄山玉室洞天记》相同,特别是后附四诗完全一致。不再分析。

2、碑文记述了刘志厚为道的生平。当时,蒙古大军南下,占领山西河北区域。刘志厚初为官吏,曾在上党,后在山西东南为道;再转陕西、山东、河北南部,反映了全真教的传播与影响状况。后从尹志平,得到尹赏识,道价崇重,门徒辐轃,成为重要全真派道士。

3、碑文记述了全真教丘处机后的主要事件,是全真教史料重要的重要补充。己丑(1229年)葬长春师丘处机;丁酉(1237年)掌教清和宗师(尹志平)沁原行醮,归途抵洺州;庚子(1240年),侍师(尹志平)造陕西祖庭(重阳宫)。其后,刘志厚任北京五华宫、清和宫副提点;负责河北南部、焦作设立全真派道观;戊申(1248年)春,长春宫(白云观)普天醮,刘志厚恩例赐金襕紫服及师号。辛亥(1251年),先师(尹志平)去世。

4、真常子李志常接任全真教七任掌教后,从宋著《太平寰宇记》,知道燕之西山有神仙洞府。刘志厚找到“黄山玉室洞天”后,又得“仙都山仙君洞、大房山潜真洞”。《房山45》提过:石花洞为明朝正统十一(1446)年云游和尚圆广发现,命名“潜真洞”;在洞口西侧沟南壁刻“地藏十王”像,洞内入口处雕刻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佛像。为此,石花洞曾称为十佛洞、石佛洞。若“大房山潜真洞”就是石花洞,则石花洞人文历史,可提前到宋金元代。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民国《房山县志》记录“玄靖大師遗世颂幢,元刻”的存在。可能已失。《道家金石略》抄录了《玄靖大师遗世颂》,貌似不全。文中提到:

1、“金城(唐末置金城县县政府驻金城镇)福地挺畸(?)亲灸清和二十年”,表述刘志厚生平。

2坟山,现燕化西部、金陵东侧,原住金陵守墓人;另施与刘志厚土地山林的“神宁乡瓷窑务”、“榆树铺”、“李家庄”,当为现在的磁家务至河北镇一带。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同时,《道家金石略》也抄录了《玄靖达观大师刘公墓志铭》。但是,其后部文字与碑拓不符。可能是《玄靖大師遗世颂幢》中文字。文字记录信息:

1、开发玉室洞天的过程。前文可见,甲寅(1254)年找到玉室洞天;又得“仙都山仙君洞、大房山潜真洞”。该段文字可见,刘志厚先于仙君洞下创观以居,仍率众凿开洞门。再年,掌教李志常推刘为“三山洞主”。看来仙君洞与张良洞相距不远,仙都山可能就是在三十亩地村附近。

2、刘志厚逝于“丁巳(1257 年) 三月初十日也,春秋五十有九”,“门人卜地洞山之南而安厝之”。看来,刘志厚在玉室洞天创业之初就去世;葬于“玉室洞天”或“仙君洞”之“南隙”。这也应该是《玄靖达观大师刘公墓志铭》、《玄靖大師遗世颂幢》的原来位置。
房山82 <wbr> <wbr>玉室洞天张良洞

玉室洞天张良洞,地处偏远,扑朔迷离。早在金元时期,就有了汉留侯张良微时在此修行的传说。但是,本人对此怀疑。

民国《房山县志》有:“俗传汉张良微时隐此,亦名张良洞。余按:良,韩人,战国时交通尚不如今日之便,良隐此似太远。辟谷洞在半壁山半山间,人不能上;张良隐此可疑”。《县志》“序”就有:“张良洞、孙膑、庞涓、王禅等名皆臆造,贻惑后人,本应削去。然习传已久,已成牢不可破之词,故存之,阅者当别具会心”。

房山41王仙洞》、《戒台寺与马鞍山》的孙膑洞、庞涓洞,也当属此列。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