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思路300|中兴假像律:人才不振、谨小忽大、当面唯诺、背后欺蒙

 圆角望 2016-02-24

    431.曾国藩病逝前,与他不睦八年的左宗棠,从西北战场寄来一封情意真切的信,称赞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曾国藩看过信十分欣慰,认为“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是对他一生最为准确的概括。(《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马东玉著,2013年版,团结出版社)

    432.曾国藩有个观点:“合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办大事以多得替手为第一要义”。他一生主要精力,也放在寻找、发现、培养、提拔人才上。他在长沙求学期间,与郭嵩焘、刘蓉等人深交。任京官时,又广交朋友,以文会友,他除了师从理学名家唐鉴、倭仁外,其他如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吴子序、邵蕙西等友人,后来都成为他幕府中的重要人物。湘军的重要将领江忠源及文士吴敏树也是这时在京城结识的。他在礼部复试时,因欣赏“花落春仍在”的诗句而识拔了俞樾,又在朝考阅卷时看中了陈士杰。后来,他们对曾国藩的大功都有过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陈士杰。(《困不住的曾国藩》,向亚云著,2014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

    433.劝谏皇帝亲君子远小人,风险极大。咸丰元年(1851年),倭仁上《应诏陈言疏》,结果被派到新疆的叶尔羌任帮办大臣。接着曾国藩上《敬呈圣德在预防流弊疏》,批评皇帝“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他在家书中说:“现在人才不振,皆谨小而忽于大,人人皆习脂韦唯阿之风。欲以此稍挽风气,冀在廷皆趋于骨鲠,而遇事不敢退缩。……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矣。”据说披览这道折子未毕,咸丰帝勃然大怒,因曾国藩的房师季芝昌等人苦苦求情,曾国藩才免于获罪。(《曾国藩学术传论》,武道房著,201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434.在曾国藩时代,《红楼梦》还是禁书,但他建议幕僚赵烈文多读几遍。赵烈文后来直言,朝廷禁“红楼”,视为“淫书”,别有用意,实质上是作为政治书而禁的。他认为慈禧犹如贾府里的当家奶奶王熙凤,实行手腕,驾驭中枢,专权诡秘,连军机处都无法知晓,尚矜矜自喜。殊不知威断在俄顷,蒙蔽在后日。当面唯诺,背后则恣肆欺蒙,毫无忌惮。一部《红楼梦》正是清王朝的写照,曹雪芹预言的大厦倾覆、油灯枯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表面上似是“中兴”,内里只不过是个空架子,不管如何粉饰,也是到没有用的了。对此,曾国藩不敢苟同。他以为朝廷虽有时被满贵们蒙蔽,但大计把握得还明白。皇帝尚称勤政,非重病总要临朝,大乱之后能减免征赋;慈禧虽一女流,驾驭百官、处理国内外大计,亦称英明果断;事无巨细,皆躬亲决裁,并无雍阻,亦属难能可贵。(《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马东玉著,2013年版,团结出版社)

    435.曾国藩被称为“用人之高手中的高手”。曾幕据统计多达四百人以上,其中官位达到三品以上的就有二十多人,其他中层官员的人数就不计其数了。文有刘蓉、李元度,武有彭玉麟、郭嵩焘、罗泽南、塔齐布等,洋务有徐寿、华蘅芳、容闳、李善兰等。就幕僚影响力而言,“曾国藩光有李鸿章、左宗棠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就加分不少,何况连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弟弟李昭庆、李鹤章都曾经跟随曾国藩。”(《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崇效天著,2013年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36.曾国藩幕府被称为“中国幕制演进鼎盛时期之典范”。台湾中山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凌林煌著论文《曾国藩幕宾入幕变项析论(1853—1872)》称,曾幕历时二十年,随曾氏所肩负任务之不同而衍生变化,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其结论是:“各期入幕曾幕,都497人,其入幕年代可考者,凡462名。”“曾幕入幕年龄层,属于‘青壮年期组织者’最多,凡199人,约占入幕年龄可考者214人之92.99%!据此,彼辈既非‘童子军’,更非‘老人团’!”就各期入幕方式而论“曾氏主动者,约占分之六弱”;就各期曾幕之入幕身分而言“地方文官类,约占二分之一强”。曾国潘的人才观,也可以说是为大局服务的:“曾氏身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之大乱世——内逢‘古今罕见之剧寇’,外遭前所未有之强敌,益以渠对人才有其极为深刻之体认并具体之实践,遂依其各期所肩负任务之难易、本身官职之高低、所处环境之顺逆,并其心境之抒抑,兼采‘就地取材’以及‘因地制宜’之原则,积极主动,并广收兼纳具有各类身分之人才入幕,以共济时艰。简言之,人必先有驾乎天下之才识度量,方能因应环境并时代之巨变,弹性变通调整用人之管道,广收慎用天下之人才,赖以同任天下之大事。”(《曾国藩研究(第2辑)》,王继平主编,2007年版,湘潭大学出版社)

    437. “慎用”,按照曾国藩自己的解释,一是用其所长,尽其所能;二是量才录用。应当首先指出的是,他所说的“慎用”,主要是针对“广收”而言的。“慎用”与“广收”紧密联系,成为曾国藩用人方法的两个侧面。他用人不拘一格,处事不求全责备,而是根据一个人的才能高低、大小,适当地予以安排。曾国藩根据幕府中不同人才的特长恰如其分地使用,他深知左宗棠、李鸿章等有统率全局之才,便向朝廷荐举其担任封疆大吏;他深知彭玉麟、杨岳斌等足智多谋,能够独当一面,就奏举其担任水军统领;他深知丁日昌、容闳等熟知洋情,就让他们处于中外交涉的前沿;他深知李瀚章、郭崑焘、李桓等有理财之能,就让他们担负筹集军饷之责;他深知赵烈文、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黎庶昌等才思敏捷,就把他们长期留在幕中,既做秘书工作,又磨炼其学业;他深知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刘翰清等了解西洋“长技”,就让他们专事科技工作;他深知汪士铎、张文虎、莫友芝等为饱学之士,就聘请他们主持编书局或书院诸务,做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他深知郭嵩焘、刘蓉等系经世之才,但不懂做官门道,就留在身边出谋划策,或在离幕后继续保持联系,听取有益建议;他深知王闿运等才学高迈,但无意做官,不惯约束,就听其来去自由,保持密切联系;他深知鲍超等有勇少谋,就让他们冲锋陷阵,很少让其参与决策;等等。(《曾国藩的幕僚们》,成晓军著,2007年版,东方出版中心)

    438.曾国藩及其幕僚的升迁,也可以看出当是中国试图突破繁文缛节的做官传统。曾国藩在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前从未正式在地方上任职;尽管其弟曾国荃曾担任过级别较低的官职,但也只是名义上的职务,其实他正式为官是从巡抚开始的;李鸿章、左宗棠和彭玉麟也几乎没有在较低级部门担任实际职位,他们都是直接晋升,在朝中身担要职。中国历来因循守旧,此举可谓非比寻常,表明她已经冲破守旧的樊篱,才使曾国藩和他向朝廷举荐的那些人打破为官的烦琐程序,直接晋升高位。(《曾国藩与太平天国》,解维廉著,2014年版,哈尔滨出版社)

    439.曾国藩向朝廷有所请求,一般来说,尽量避免正面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旁敲侧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他既得到了自己所要求的东西,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1857年1月,曾国藩在九江劳师后所上的奏折就是这样的典型作品。奏折中第一点,他反复强调了李续宾、杨岳斌所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本来是自己的部队,是因急人之急,增援湖北而借调给胡林翼的。现在不但湖北省城武昌已经收复,即如湖北的蕲州、黄州沿江城市也已克复。言外之意,是要求清政府将李、杨统率的湘军水陆师拨还给自己调遣。奏折中第二点,旨在张扬他自己旧部李续宾、杨岳斌部水陆师的赫赫战功,为湘军涂脂抹粉,为自己贴金。奏折中第三点,强调李、杨所部水陆师力量的强大,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奏折中第四点,是奏折中的重点。他不说自己是李续宾、杨岳斌所部水陆师的司令,但在奏折中却为李、杨所部湘军请饷、催饷,无异于以李、杨所部指挥者自居。纵观以上四条要点,没有一处明确表示他要朝廷归还李、杨所部等主张,而是绕来绕去,曲意示衷。果然,朝廷准奏,李、杨两部归曾指挥。(《曾国藩的“识”,李鸿章的“智”》,赵凡编著,2015年版,中国言实出版社)

    440.胡林翼比曾国藩小一岁,曾在信中称胡为“老前辈”。胡林翼在湘军草创初期就与曾国藩携手合作,成为湘军的主之一。在他的推动下,湘军从一万七千人迅速发展到七万多人,而且屡立战功。他不仅为湘军出谋划策,多方计谋,更是在曾国藩最困窘最落魄的时候,处处施以援手,帮助曾国藩脱困。历经十五个多月,攻陷安庆城后,曾国藩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将胡林翼推为首功:“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画图决策,商之官文与臣,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困不住的曾国藩》,向亚云著,2014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待续)

作者:老冠

文字是肉做的。洞察世故,息心净行。


【声明】本文为“领导讲话与批示研究”原创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