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地一声雷」来形容2015年格林美奖最佳爵士大碟得主 Gregory Porter,最贴切不过。因他接近 40 岁才正式出道,可短短4 年间推出的 3 张大碟,全获格林美奖提名。但这说法又不尽然,观众并没看到弯弯曲曲的来时路:6 岁懂作曲、大学时立志当歌手的 Gregory Porter 其实没有走上一条容易的路。 凭着第 3 张大碟《Liquid Spirit》摘下格林美奖的爵士歌手 Gregory Porter,早前来港为香港艺术节演出。首晚演出后,一众乐迷热情排队索取签名,可以想象他有多晚才能回酒店休息。但翌日,他又要早起接受媒体访问,不过,这样一点没削弱他对「风格」的重视。他依旧是招牌英国 Kangol 帽加头罩,双耳和两边部分脸颊被紧紧地罩着,五官和胡子像要更加亲密地挤在一起。预备拍照时,他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说没想到今天需要拍照,然后用手指头梳理着已经很整齐的胡子。通常记者都会在这时候说:「你看上去很完美!」笔者亦很敬业地说了。甫坐下,大家互道早晨后,想不到他连别人的打扮也很留意,竟对笔者说:「我喜欢你的 style!」真希望这不是反射性的客套话。
他说 5 年多前开始以这装扮风格示人,屈指一算,大概就是他在筹备首张个人大碟《Water》之初。2010 年,38 岁的他推出首张唱片即获业界和乐迷好评,有乐评人很好奇,究竟这位靓声之人从哪儿冒出来?整张唱片几近乎没有剪辑,又没加插太多后期音效,歌者浑厚的嗓音是唯一的主角。可想而知,Gregory 对自己的声音拥有无比自信。
从前的岁月并不是白过,年轻的他曾争取一切演出机会,但当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说你努力不懈便能解决。早年他在美国加洲生活时,便吃过不少酒吧的闭门羹,「不要以为问一句『可否让我唱一会』便会成事,很多音乐人都先入为主,认为好歌手难寻,当你跟他们说懂得唱 Jazz 时,他们都会……(Gregory 发出咿咿喔喔的声音)所以差不多一定要有相熟朋友介绍才行。很多音乐人也不想与新歌手合作。」
同时他又去开发别的机会,例如演出音乐剧,他参演过百老汇音乐剧《It Aint't Nothin' But the Blues》以及创作了音乐剧《Nat King Cole and Me》。关于演戏,他颇有天份,且工作不断,甚至变成了他制作首张大碟的阻碍,「某程度上那令我远离我的音乐,没时间进入录音室,因为不断有表演工作。有时我要离开 6 个月,为了演出舞台剧,没可能静下来与乐队交流和作曲。」另一方面,制作唱片的资金也是问题,那时他还没得到任何唱片公司的合约,且要自己找乐队。《Water》就是在「十年磨刀,只挥一剑」的情况下产生,「当时我脑海从没浮现过获格林美奖提名的想法,只关心唱片能否出版,能否去到观众面前。我有否想过会这么畅销?从未!」
自此,Gregory 正式踏上全职唱作人之路,4 年间推出了 3 张大碟,创作速度惊人。他说连搭的士的短短 5 分钟车程,也会不断有作曲灵感。那就像开了水龙头一样,旋律不知从哪儿疯狂涌现,「好似能量于瞬间爆发般,在第二张大碟《Be Good》里面有一首歌叫《Bling Bling》—— "I am so rich in love, and so poor in everything that makeslove matter. I've got gifts to give, but no place for those gifts to live."(他高歌了一会)这是关于我的音乐,关于我写了一首歌,但没有地方让我表演。我拥有天份,但没有抒发的对象。所以创作是一种在我体内存在已久的欲望,我要将它释放出来。」
Gregory 的童年在美国加洲 Bakersfield 度过,家庭对他影响至深,在他的唱歌风格,甚至歌曲内容中表现无遗。有乐评人说,Gregory 的独特处,在于每次张口唱爵士乐曲时,总带点 gospel 的韵味。这完全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妈妈曾是教会传道人,每到星期天,他都沉浸在 gospel 音乐中。他创作的部分歌曲与水有关,甚至大碟名字也叫《Water》和《Liquid Spirit》,因为他妈妈传道时,总会提到水拥有更新和赎罪的力量。之所以后来他爱上爵士乐,也是因为妈妈称赞他的歌声像 Nat King Cole。在父亲缺席下成长的他,曾幻想 Nat 的歌声就是他父亲在说话。
最后笔者问他有甚么音乐计划,他说希望与 8 位钢琴手合作炮制一张专辑,又或是继续有关 Nat King Cole 的计划。真让人忍不住问:「又做?不是已经创作了一出音乐剧吗?」他带点腼腆地回答说:「我总是要回到起点。」 Gregory Porter - Concert- Lowlands 2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