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田观点】从“伪而精”到“真而不精” ■张瑞田

 广羽人三九 2016-02-24




从“伪而精”到“真而不精”


张瑞田


  吴湖帆鉴定书画作品的方式引起我的沉思,比如,面对一幅书画作品,本只需要吴湖帆做出真与假的判断,他却“画蛇添足”,在宣判这幅书画作品的真与伪时,还要做出好与坏的艺术结论——“伪而精”“真而不精”。这一点,在吴湖帆的鉴定手稿中不难见到。

  “伪而精”,也就是说,这一幅书画作品,不是流传有序的名家真迹,但是有感觉、有追求、有特点的好作品——精品。矛盾由此产生,有感觉、有特点、有追求的书画精品,不是名姓相符的书画作品,当然是伪造之作,只是造假者比被模仿者的功力还要深厚,年复一年,吴湖帆见到了,无奈叹息——“伪而精”。作为书画鉴定家,吴湖帆的艺术眼光凌厉,对一幅书画作品所下的结论基本靠谱。同时,他也是一位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对好作品的热爱,贯穿他的经验与直觉,因此,裁决一幅书画作品的真假仅仅是第一步,他还要对这一幅书画作品进行最后的陈述——“伪而精”“真而不精”。挺耐人寻味的。

  “伪而精”的书画作品,因名分的要素,商业价值自然降低。绕过这道坎,吴湖帆发现了伪作的艺术品质,精美的描写,精妙的构图,精彩的呈现,适应人的审美需求。以伪弃之,显然浅陋。吴湖帆所言,是一个价值悖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法鉴赏和书法市场经常出现“伪而精”“真而不精”的现象。依吴湖帆的价值判断逻辑,我们在当代书法界常有这样的惊叹,各级书协主席的书法作品有的“真而不精”,却有着宽广的市场前景。在“主席”就是一切的需求怪圈中,“真而不精”的书法作品依然被推崇。同样的道理,“伪而精”的书法作品,也就是普通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尽管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终因作者的“伪”,导致作品被轻视,甚至在市场上被视为异类。黑白颠倒的事实,被某省书协背书,他们制定的润格标准,依据书法家在书协担任的领导职务,主席、副主席、理事、委员、会员什么的,当然是主席最高,会员最低。那么,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主席的作品未见得水平多高,普通会员的作品未见得水平多低,这就应验了吴湖帆所言“伪而精”“真而不精”的谶言。

  其实“伪而精”“真而不精”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命题。艺术市场惟名是举,只要名头大,不管作品的粗细高低,都会卖一个好价钱。相反,作者名声不大,作品再好,问津者寥寥。这种现象依然是坚硬的现实,其局限,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却没有改变的能力。也许,这是社会的浅薄,人性的弱点。

  作为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和艺术家,吴湖帆在书画鉴定上的建树值得我们借鉴。记得郑逸梅问吴湖帆:书画鉴定真伪是否根据笔墨、纸缣、题款与印章?吴湖帆回答:这些方面,当然是不可忽视的要点,但善作伪者,都有欺混之法,一经幻弄,往往珷玞乱玉。我的着眼点,偏在人们不注意的细小处,因为作伪能手,轮廓布局,运笔设色,都能摹仿得一模一样,惟有细小处,如点苔布草,分条缀叶以及坡斜水曲等,作伪者势必不能面面俱到、笔笔注意,我便从此打开缺口,找出岔子,真伪便不难辨别了。

  吴湖帆对书画鉴定问题的阐述,我不觉得是创举。然而,他从作品的真伪出发,进一步探究作品的艺术真谛,以“伪而精”“真而不精”的感叹,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真真实实让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吴湖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