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勇转载说明:在各类文献资料中,志书是最具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具有最高的可信度,甚至高于原始的档案资料。解放以后,我国曾长期实行金银统一管理,允许个人持有合法所得金银,取缔银元买卖,严禁金银计价流通,同时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金银和银元。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接管了原国民政府金融部门留在大陆的全部库存银元,还长期大规模收兑曾在旧中国铸行和流通的各种老银币,其收兑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鉴定之客观细致、种类和数量之多、拥有的各种老银币标本之全面、真实和权威,是任何中外民间收藏人士和币商利益集团都无法比拟的,是鉴定清朝和民国铸行的老银币以及在华流通的外国银币的权威机构。以下《福建省志》中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后大规模收兑包括老银元在内的金银物品、实行金银专营的历史事实。 以下《福建省志》中的记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后大规模收兑老银元的历史事实。 1949年底,本省贯彻华东区人行指示,严禁黄金流通,低价冻结,不放弃有利时机进行收兑,以供应工业、医药等需要;对白银、银元采取严禁流通,适当地有组织地收兑。当时流通中的银元版别多,成色杂,逐一鉴定比较困难。从1950年9月起,全省采取挂牌办法,统一收兑。银元分甲、乙两类挂牌,甲类包括袁世凯大头币、袁世凯开国纪念币(有嘉禾者)、袁世凯共和纪念币、袁世凯开国纪念币(有双旗者)、袁世凯洪宪龙币;乙类包括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孙中山帆船币(民国21、22、23年版)、大清银币(各地版)、光绪元宝(各地版,但云南铸造成色过低者除外)、宣统元宝(各地版)、苏维埃区红军币等。外国银元按照实际含银量收兑,但香港站人、墨西哥飞鹰、日本龙洋、西班牙本洋在本省流通已久,数量较多,而且一直与我国银元同等行使,按乙类银元收兑。收兑银辅币的标准是,半圆银币中的中圆(袁头)及龙半圆,每枚按含纯银9.375克收兑;川滇半圆,按每枚含纯银6.25克收兑;银毫、袁头毫、孙头毫及中华民国1~10年间广东造银毫,每元(即双毫5枚,单毫10枚)按含纯银18.75克收兑。1951年3月起,收兑牌价在本省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自行掌握,但不得超过当地市价,并须报省人行核准。 50年代,在“土改”、“三反”、“五反”运动的影响下,群众大量将金银兑换人民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加上福建华侨众多,解放初期侨汇中断,造成金银收兑业务猛增。1952年,全省共收兑黄金168.3万克,白银4433.9万克,甲类银元167.5万枚。1953年,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物资交流日趋活跃,侨汇陆续沟通,收兑金银数量逐渐减少。1955年,本省有些银行在收兑金银工作中,由于领导官僚主义,缺少检查指导,验收金银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粗枝大叶,加上缺少先进的鉴别金银工具,因而造成调往上海和沈阳的白银在校验提炼中发现短少160.7万克,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为此,省人行加强金银的收兑管理,补充鉴别工具,从社会上吸收一批富有鉴别金银经验的人员,经培训后从事收兑金银工作,以提高鉴别金银干部的技术水平。 60年代,金银生产赶不上工业、医学、科研等消费需要的增长,金银价格偏低,对发展黄金生产和节约使用金银不利。省人行为了解决金银供求之间的矛盾,加强对门市收兑业务的组织领导,合理增设收兑点,积极配合冶金、农林等部门发展大队淘(采)金企业和生产队副业淘(采)金,允许社员个人在业余时间从事淘(采)金,由生产队出具证明,收购价格与集体采金相同。同时配合商业、冶金部门,采取群众采金奖售实物的办法(即交售纯金31.25克,补助布票5市尺,化肥5万克),以促进黄金生产;协助废品回收部门从含金银的废品、废水、废液中回收金银,以扩大收兑来源。1975年4月,省人行在厦门集美财经学校再次举办金银鉴别学习班,培训基层行处的鉴别金银干部,还根据人行总行通知,及时调整金银收购价格。全省国家银行1949~1988年金银收兑综合牌价见表4-26。 表4-26 1949~1988年福建省国家银行历年金银收兑综合牌价一览表 单位:人民币 元/克 时间\价格\类别 黄金 白金 白银 银元(枚) 袁头 孙头 杂洋 牌价 1949年8月20日 0.38 0.20 0.20 0.20 1950年1月1日 0.96 0.40 0.40 0.40 1950年4月7日 3.20 1950年6月16日 1.00 0.95 0.75 1950年10月21日 1.30 1.20 0.97 1951年3月9日 3.04 1.25 1952年4月14日 9.12 1952年8月1日 1.15 1.11 1952年11月16日 1.00 1960年1月1日 0.04 1960年7月8日 5.44 1962年12月30日 7.68 1964年6月1日 0.0624 1964年9月29日 0.064 1973年4月1日 0.10 2.50 1973年9月21日 0.13 1980年3月1日 13.00 25.00 0.20 5.00 1984年7月1日 16.20 1985年2月1日 22.40 1985年9月21日 28.80 12.00 1985年7月14日 0.45 1985年12月1日 32.00 1987年2月10日 0.55 13.00 1988年6月1日 38.40 1988年7月18日 0.95 1988年7月27日 20.0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人行、省农行决定对具备技术条件的农行营业所重新开办代理收购金、银、银元业务,其收兑的金银和银元每月由人行县支行派员验收;所在地未设县人行的,则由地区人行派员验收;严禁以金、银、银元顶抵人民币库存,或任意将收回的金银实物私自向外出售。1986年7月,省人行为加强金银鉴别工作,组织编写一本《金银鉴别技术知识》,该书编印后,省外兄弟行纷纷来函订购。1988年,各行进一步落实人行总行关于下乡收兑黄金的通知精神,在保证做好门市收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深入基层矿点,对个体采金户和乡镇企业所生产的金银进行巡回收兑。全省国家银行1949~1988年收购黄金、白银、银元数量统计见表4-27。 表4-27 1949~1988年福建省国家银行历年收购黄金、白银、银元数量统计表 单位:克(金银);枚(银元) 年份 黄金合计 每年平均 白银合计 每年平均 银元合计 每年平均 1949~1952 2505718.0 626429.5 74487945.0 18621986.3 3472314.0 868078.5 1953~1957 1331686.0 266337.2 81608374.0 16321674.8 3986622.0 797324.4 1958~1962 7017924.0 1403584.8 156869240.0 31373848.0 3532471.0 706494.2 1963~1965 154274.0 51424.7 2229426.0 743142.0 290798.0 96932.7 1966~1970 1257014.0 251402.8 21778880.0 4355776.0 1873930.0 374786.0 1971~1975 333983.0 66796.6 969818.0 193963.6 940188.0 188037.6 1976~1980 92177.0 18435.4 6207958.0 1241591.6 1749585.0 349917.0 1981~1985 124170.8 24834.2 9868616.7 1973723.3 321632.0 64326.4 1986~1988 120185.2 40061.7 4914430.3 1638143.4 77710.0 25903.3 总 计 12937132.0 323428.3 358934688.0 8973367.2 16245250.0 406131.3 资料来源:《福建省志·金融志》的《第四篇·管理》的《第五章·金银管理》 网址:福建省情资料库 http://www./ShowText.asp?ToBook=171&index=351& 周业勇在博客中转载我国地方志书中有关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收兑老银元的部分史料,是为了使那些对中国近代机制银币铸行历史和解放后国家的金银专营政策缺乏了解的泉友看到这样的历史事实:即中国人民银行和其创办的国家钱币博物馆拥有几乎所有曾经在旧的中国清代和民国时期流通和铸行的各种机制银币。中国人民银行在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是由人民政府指定收兑已经停止流通的老银币的专业金融机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其创办的国家钱币博物馆才是鉴定曾在旧中国流通和铸行的老银币的权威机构,因为它们拥有最权威可信的银币标本。包括美国三大钱币评级公司、香港冠军拍卖公司、嘉德国际拍卖公司、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等在内的和多如牛毛的经营性商业公司,是由币商利益集团支持或出资建立的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赚钱机器,不具备科学鉴定老银币的权威职能和客观公正性。这些利益集团使出各种伎俩来有意误导收藏者和社会舆论,不惜重金收买文博系统内的专业人士为其鼓噪和充当脸面。币商利益集团甚至精心策划所谓向博物馆和造币厂捐赠“珍稀银币”的闹剧,来使得自己的假币堂而皇之的进入中国的原上海中央造币厂造币博物馆,甚至美国的一些博物馆来展览,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博物馆来有意误导收藏者,使收藏者误以为博物馆宣传和展示由币商利益集团捐赠的假币是真品,从而达到颠倒黑白、以假乱真、有意歪曲甚至篡改铸币历史史实的罪恶目的。对于美国和中国的币商利益集团和拍卖公司的丑恶嘴脸,本人会陆续以事实加以无情的揭露,其中有很多中国文博系统败类涉入其中,尤其是以中国钱币学会的头面人物的面目出现的戴志强等人,和这些币商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干尽了颠倒黑白误导收藏者之坏事。这些被币商利益集团所收买的文博界败类和人们所痛恨的贪官污吏是一丘之貉。这些人虽然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其实是一群缺乏人性和道德,玷污我国文博界形象和政府形象的人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