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纠正孩子粗心,得花时间“养”

 杨珺珺 2016-02-25

前面一篇文章(点击此处查看上篇文章)和大家提到了粗心常见的三个场景。


其实,除了学习以外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粗心的“毛病”,比如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粗枝大叶,交待三件事情,总会忘记一两件……我只能够说很多还是习惯的问题,还有就是方法的问题,大家关心解决方案,笔者通常认为孩子粗心不是啥大问题,因为大家都粗心,圣人也会粗心,只是程度大小而已。


但是前文还提到了有的孩子是根本没学会,那这就问题大了,纠正孩子粗心,在我看来就好比中药,得花时间去“养”,没有手到擒来,立竿见影的速成药,既然找解决方法,那就从问题可能发生的源头开始吧。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粗心是一种本能


人的行为由大脑所支配,粗心可以视为一种性格,也具备一定的生物遗传特征,所以作为父母是不是也检讨一下,曾经到现在自己就是一个标准的马大哈,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都有一种趋于安逸的心理,也是一种本能,所以粗心大意只是这种心理的一种表现,而与之对应的“细心谨慎”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培养,这样人类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慢慢挤压了粗心的生存空间。


根据相关研究可以简单的总结:


  • 粗心的心理基础来自于不良的性格,而性格的形成和纠正更不是一件很易事,就好比中药一样,需要慢慢的培养。


  • 粗心的内在因素是来自于对事物认知的方式(方法)和情绪的差异,冲动型较于稳定型的人,在知觉上没有良好的优先排序,先捕捉什么信息,后捕捉什么信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策略不明确,考虑问题粗略,急于完事,造成下结论不充分;而情绪的差异来自于焦虑,紧张,恐慌,烦躁等,这些都会左右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也会导致粗心。


  • 造成粗心的直接外因很重要一点是注意力分散,一心二用,边看电视,边吃饭,边听音乐边做题,不能够享受做一件事情的快乐,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同一个时间节点精力的空间能够容纳不了太多,也势必导致顾此失彼,从而产生粗心。


建议的解决办法:


  • 培养良好的性格习惯,做任何事情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个环节去做好规划并有效地执行,初期不追求时间,不赶任务,把一件事情做完整,这样的性格培养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 对于情绪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在于创造良好的心理背景和一定的训练,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同时保持孩子足够的成就感,训练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步骤,帮助他们进行事物完成顺序的分拆,就学习而言,审题,答题,检查,反思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步骤。


  • 注意力的训练也有很多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训练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有的时候虽然枯燥,但是多给一些鼓励,孩子就会很乐意的配合你做一些事情,打个比方,写字一笔一划,不厌其烦的练习,并且尽可能的要求工整,就是一个很好地训练方法。


二、从课堂学习的角度来看,课堂上没有掌握好,可以通过学习本身来解决


即使孩子再怎么“伪装”,做家长的多观察几次,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多问几次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自家的孩子几斤几两相信绝大部分家长还是有这个判断能力的,这个没有关系,不会可以通过多学,多问,多练习来解决。


还有一些知识点,实话说有可能本身就超越了现在孩子这个年龄段所能够理解的范畴,不必太过于苛求,知识累积到一定的阶段,会有突然“开窍”的感觉,家长切忌打骂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谁都有,不过区别在于宽恕别人与宽恕自己的界限不一样,有的家长非常急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就劈头盖脸骂孩子,导致孩子自信心一再受挫,得不偿失!


建议的解决办法:


  • 学会倾听。做个好听众,学会倾听,让孩子真正说出自己的问题,敢于承认自己不会,而不是逼迫孩子用“粗心”来掩盖问题。


  • 寻找问题根源。倾听之后的下一步,找到问题的根源,家长们千万不可急切,要耐心去分析孩子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想错在哪里?他的想法反映了平时的哪些思考方式?如果这种思考方式不对,该如何纠正?只有不断的去追根溯源,找到表面问题之外的深层问题,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彻底解决粗心的问题。


  • 家长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家长能够自己上手解决学习的问题,比如某个题目会做,那就做个陪读书童,耐心引导孩子,这个时候不要一句话“不懂的,明天去问老师”解决,要知道孩子其实要问老师不会的题目的勇气远高于在家长面前承认不会。家长应该做好引导,家长能够对一些知识点有较好的理解,当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分析已知条件,未知条件,怎么将二者打通等等。


  • 适当示弱。适当的时候家长要学会示弱,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成就感。有的家长说我也引导了,也给提示了,孩子也会了,但是就怕孩子产生依赖,那在适当的时候就当一回笨妈妈,笨爸爸,什么时候出现呢?就是你引导之后,让孩子把整个题目的解题思路讲给你听,你佯装不理解,不清楚,求助她来解决,再后来找个类似的,或者进阶的,鼓励孩子去尝试,慢慢的养成让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长的亲身参与,在培养孩子细心的道路上,也是在培养自己全面的性格,是否足够耐心,是否足够的有条理,是否能够揣摩孩子心理状态的变化......


这个过程考验的是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是一个慢慢“养”的过程,这是要把家长往死的道路上逼的节奏,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有的时候很多方面还不如孩子,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学习成长呢?

家长帮(ID:eduujzb)精选

文章由家长帮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com。


专注「家庭教育」研究与「学习方法」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