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邵平种瓜

 平治天下行 2016-02-25


话说邵平种瓜

伍永尚

汉高祖11年,即公元前196年,陈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到邯郸北伐。这时,吕后采纳萧何之计,处死了淮阴侯韩信。皇上即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封五千户,配备五百人的警卫部队,朝中文武大臣都前来祝贺。可是有一个叫召(邵)平的种瓜人不以为然,对萧何说:“这是你倒霉的开始,皇上在外带兵打仗,唯独留你镇守关中,你没有战功,皇上凭什么要给你封五千户,并调配五百警卫。你要知道,韩信在关中反叛已经使皇上疑心加重,这是派人来监督你的,并非重视你。我建议你赶紧把待遇让出去,不要接受,让子孙上都去上战场,把家里的私产拿出来做军饷,解除皇上的疑心。”萧何对此言听计从,博得高祖刘邦的赏识。这是司马迁在《史记·萧相国世家》里记载得一个故事。

这个聪明睿智的种瓜人是谁,何能以此智慧使得萧何转危为安?《史记》寥寥数语:“召(邵)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邵)平以为名也。”

邵平的历史资料很少,有《史记》记载的,有民间传说的。大体讲:秦始皇之父秦庄襄王和皇后赵姬死后葬于临潼区秦东陵,封邵平为东陵侯,监护这片陵墓,并封一千户。官府在地秦东陵的韩峪口外,今天仍叫“邵平店”。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朝灭亡后,汉不用他,沦为贫民。但萧何了解此人,相信此公,营建汉都长安城时,让邵平居住在长安城东的青门亭。《类编长安志·亭》:“‘青门亭’,去宫城十三里,在故城东门之外,即邵平种瓜之所。”然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沛公兵遂先诸侯至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节符,降轵道旁。”苏林云:“轵道亭在长安东十三里也。”苏林,是东汉末年到三国魏国初期时代的“陈留外黄人”, 八十多岁谢世,“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问危疑,林皆训释。”他所说的长安只能是当时的汉城。两处记载的是一个亭,叫“轵道亭”。《索隐》:《汉宫殿疏云》讲的更详细:枳道亭在长安城东十三里,往东行四里有‘霸城观’,‘观’再往东一百步就是灞河。如果从宣平门到东陵邵平店,直线距离19.35公里,合汉里(433.56)约44.6里,就不是13里了。

汉朝灭亡后,隋代迁都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汉城废弃。汉城东城墙原有三个城门,从南向北依次是霸城门、清明门和宣平门,门间相距约1.75公里。百姓入住废都后,因城墙和明渠(汉漕渠)阻隔,没有出路,只有宣平门被打通一个出口。古人只知道东门叫“清明门”,就把这个通道口叫“清明口”。后在附近建村,称之为“清明门村”,时间长了“门”字省掉了,简称“清门村”,后写成“青门村”,实际上这里是宣平门遗址,真正的“清明门”在它南边,即今玉丰村附近,距青门村按汉制正好4里。

萧何修城时把秦国东去的国道——“轵道”扩进城区,入口是汉城西北角临近渭河的秦代“横桥”,称“横门”,在今相家巷附近。它是大汉国都西去北往的大门,张骞出使西域即从此门出发。东面出口是宣平门,端直向东经过轵道亭、霸城观,到灞河桥,这里称之为“霸上”,遗址在今灞桥区下桥梓口的正西一公里,是汉国都的东大门,防止东来的侵袭,它和西南的“细柳”共同列为秦汉时期战略要塞。当时,萧何把邵平安排住在城东第一名亭“轵道亭”(或青门亭),这里离灞河滩很近,合汉制4里,地下水位高,灌溉便利,被西汉东方朔称之为“天下陆海之地”,具备最佳种瓜条件。三国诗人阮籍《咏怀诗》就有:“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过去长安城每年的西瓜、梨瓜(甜瓜)、花生等沙土水田生长的农作物大多出自这里,唐代将此处划归“禁苑”。

有传说:邵平得到张骞从西域带回西瓜种,在东陵尝试种瓜。他勤苦劳作,终于盼到西瓜开花结果,他满心欢喜,准备瓜开园时向朝廷报喜,并请当地百姓品尝,竟然兴奋得彻夜不眠。一天清早,他照例去瓜地,却发现一个个西瓜脱蒂而落,顿时气得喊了声“天杀我也”便昏倒在地。原来,有一个对汉朝不友好和尚,知道此瓜种来自西域,便潜入长安,怀揣麝香在瓜地转了一圈,西瓜皆脱蔓。就在这时,钟离大仙应陈抟老祖相约去华山,路经此地,在云头见此祸事,大怒,骂道:“我堂堂汉家天下,岂容妖孽横行,邵平务瓜,乃是天意,我不拯救于他,等待何时。”说着从袖中取出一束宝花撒向空中,漂亮的宝花一变两,两变四,越变越多,如同海洋的浪花飘荡而下,花落瓜地,大西瓜和瓜蔓全都接长在一起了,邵平高兴地说:“老天不杀我,又赐我神花,这真是海一样大恩大德呀!”此后,百姓就把邵平称之为“海样的恩花”叫“海洋”,“洋”与“秧”同音,称之为“海秧花”,即今天的凤仙花,因为古代妇女都用其包染指甲盖儿,也叫指甲花。瓜地里多栽种,把瓜园点缀得像花园。

传说是否事实,需要历史考证。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死于公元前247年,假设秦始皇为看祖坟封邵平为东陵侯时30岁,他应该生于公元前277年,到公元前196 年他给萧何出谋划策时已经81岁了。三年后萧何死,邵平84岁。如果说邵平还要种张骞从西域带回的瓜子,得等到“博望侯”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公元前126年返回以后,那时的邵平已经是151岁了。《咸宁县志·隐逸传》记载,邵平最早种瓜卖瓜始于公元前207年,那时他才70岁。所以“邵平种瓜”的故事证明,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长安就有西瓜,既然此瓜姓“西”,肯定是西域来的,不排除周天子穆王游天下时带回瓜籽的可能性。

司马迁在《史记》宣称的邵平所种的瓜甜味美,颇有名气,人们称之为“东陵瓜”。根据“种瓜于长安城东”和“青门亭城东十三里,邵平种瓜处”来看,“东陵瓜”,不一定就产在东陵。种瓜不能靠天,一般要选在离水源较近的肥沃土壤。东陵及邵平店的海拔高达450,太高;北面渭河海拔362,太低;离它14公里,太远。周围又无河流湖泊,山高水深,水利设施和自然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这类植物很难生长。只有在长安附近的浐、灞、泾、渭、沣、涝、泬、滈等“八水”流域可以种瓜,再远一点就是黄河滩。历史记载的“东陵瓜”应当是“东陵侯种的瓜”,只是当时的一个“名牌产品”和商标而已。

历代不少文人骚客用“邵平种瓜”的故事抒发人生感叹。早在三国,魏国著名诗人阮籍《咏怀诗》:“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走轸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耀朝日,嘉宾四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祸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东晋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诗:“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李白《古风》:“昔日种瓜人,青门东陵侯”。骆宾王《帝京篇》:“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唐初“四杰”杨炯在《送李庶子致仕还洛》中写道:“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温庭筠在《增郑处士》中有“醉贫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文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王维不得志时,先想到去邵平种瓜之地,看到“门前学种先生柳,路旁时卖故侯瓜”,他最终落脚蓝田辋川,过田园生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