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场,隐于浦东的“乌镇”

 海派書鄉 2016-02-25

距离上海市区不到30分钟车程的郊区,有一座叫新场的古镇,那里住着真正的上海原住民。早在唐代时,他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那里居住。

这里保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1200米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以及69座古代仪门,这么多年依然保持着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



公元10世纪前,东海边上有一处叫“石笋滩”的沙洲,人们在这里兴灶煮海盐,慢慢地形成一片繁盛的盐场,到宋代时叫“下沙盐场”,南宋建炎年间,两浙盐运司署迁到下沙。元初,海水东移,下沙盐场迁到石笋滩,取名“新场”。


明清时期,海滩东移,盐田消失了,陆地却宽了,新场成为盐商、盐民居住的地方。当时这里不仅商业兴盛,读书做官的人也多,新场筑起不少古色民居,石桥,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说。



清后期,战乱祸及新场,兴盛千年的新场逐渐走向衰落,但它仍是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江南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古寺、古庙、古街、老店、茶楼……构成天然江南水乡写意画。



一走进新场古镇,窄窄的街巷两边,是一栋栋原始的民居,窗檐上古老的木雕,延伸着老街的古色悠长。


古镇里常常可以见到公公婆婆们搬着凳子坐在门口拉家常,或是巷子口的井里打水洗衣,或是带着老花镜慢慢翻着报纸,坐在古旧的阳台上静静的看着,行走于弄堂间,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上海。



剃头、修伞、磨刀、买蒸糕……这些早已消失在上海都市里的手艺在这里依然生意兴旺,镇上的老店更像是自家作坊,偶有的叫卖声,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毁于文革的石碑楼

三世二品坊


在新场镇中市的街口,有一座“三世二品坊”的石碑楼,原为明太常寺卿朱国盛为其家三代都有二品官而建。石碑楼气势宏伟,高耸挺拔。石雕也很精美,上刻“九列名卿”。中进士的历代有二十几人。


这座石坊在世间屹立了三百多年后于1974年被拆除,现在看到的石坊是在拆除30年后又重现仿建的。


一部《色戒》捧红了名不见经传的汤唯,也让人们知晓了新场古镇的存在。


电影《色戒》


被李安发现 被《色戒》成全

当年,李安导演来上海为他即将开拍的新电影“色戒”物色拍摄场地。上海周边何其多繁华兴盛的古镇,而他偏偏走进不愠不火的新场古镇。



来到新场大街,便能看到电影《色戒》里那对革命青年秘密接头的“朝阳书店”,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缘故,这条街上商铺的招牌格外有质地,泛着黄,仿若岁月的痕迹。在木头栅栏的商铺里,还能寻到有关《色戒》的踪迹,一本书,亦或是一张海报。


除却这条拍戏的新场大街,越往里头走,越有味道。古镇不大,路的尽头连着石拱桥,著名而尚遗存的石拱桥有: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这里的每一座桥都有它的故事。桥上,最是赏风景之处。小河从桥下绵延而过,两岸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


走累了,你可以花两块钱,在有“江南第一”之称的茶楼喝茶、唠嗑、吃瓜子。


江南第一茶楼


茶楼地处新场的闹市地段,倚洪福桥而造,是一座三层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第一层是普通茶馆,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第二层是书场兼高档茶馆,时常有来自各地的民间说书、评弹艺人在此演出,每每说书名家到来,车舟汇聚、听客云集。第三层则是“栈房”,供旅客歇息借宿。




现在的古镇都喜欢把各种品牌的店家批发过来,堆在一起,让你感觉在鼓浪屿和周庄看到的不会有太多区别。当然,对游客来说,去了乌镇,也就不再想去周庄了。新场,倒是避免了这一点,还没有开发的痕迹。



这里的店家多是镇里的原住民,他们因陋就简把自己的房子做些改造,卖些当地的农家菜和土特产,来这里的人可以方便地品尝到浦东的本地菜和特产。这时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吵吵嚷嚷,坐在河边,摆几张桌椅,炒上几盘农家菜,看看河边的黛瓦白墙的农家,慢慢回味这个古镇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在26年波澜壮阔的开发开放历史上,浦东,需要一个宁静之所在,需要一个与世界同步高速运行的陆家嘴CBD遥相呼应的精神家园。新场,倒确实可以成为这样的一个家园。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