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喂,安化大福坪的(的士的的)进来!这个你懂吗?

 老舒 2016-02-25
大 福 坪 地 名 源 考
   
       大福坪,又名大 坪,地处湖南省芙蓉山麓、天罩山之北、沂水之滨,现为安化县大福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大福坪村原大福、和平、小河3个村委会和永久、和平、沂滨3个居委会,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延伸至尹新村、张吴村、北兴村等。历史上素有“小南京”之称,也是安化县境内的第二大盆地。据考:这里月圆里考古发现曾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瑶民居住的地方。后自宋熙宁建县(1072)归顺朝廷,始称安化县归化中山乡(见崇善寺记)。
可是,大福坪这个地名的来历又有人叫“打虎坪。

           一、“打虎坪”的传说

       一度以来,人们对大福坪的来历,口口相传,津津乐道为“打虎坪”。其实,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相传大福坪山高水长,河里的鱼儿味鲜极美,曾有一外地武艺高强的渔翁来大福捕鱼,忽有只猛虎出现在 坪里危害百姓,被渔翁打死。故有“ 坪里”之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渔翁,特在下街头“扶王庙”(现大福中心幼儿园)上首不远处修建一座“渔翁庙”。现有“扶王庙”一门联为证:“扶摇直上云霄,观水绿山清,搏虎当年藏大道;王气化为雨露,听渔歌樵唱,捍患而今仗福神。”从这首嵌地名大福、扶王的门联中我们不难看出“搏虎”、“渔歌”等字眼给了我们多么富有诗意而又令人向往的遐想。故“打虎坪”的来历貌似有板有眼。

            二、“打伙坪”的来由

       在大福坪还有一种说法是“打伙坪”。
       据查:沂溪河亦属安化县资江流域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9.3公里。它发源于东山,途经新桥、木孔、大福、大荣、长塘、泗里河,由桃江县的马迹塘注入资水。过去,大福坪没有公路,交通十分不便,而这里又是宝、益、新、宁往来之要道,“旧设义渡,冬易徒杠”,历史上就有“排古佬”用竹篙将编制成的竹筏、木筏一篙一篙避礁而下,兑取食品食物后,又一篙一篙逆溪而上,遇到过重的货物还必须下排背纤。而大福坪地处沂溪河中游,是排古佬必须打中火的栖息之地,故历史上也有叫“打伙坪”的。

             三、“大 坪”的记载

       为什么又叫“大 坪”呢?“大 坪”又有何历史依据和如何演变为大福坪的呢?据笔者一次不经意的闲谈和调查发现,竟然与有的文人墨客所写的文章大相径庭。现有碑文和族谱考究为证。
       一是皇上嘉庆二十年(1815)岁次乙亥季秋月上浣谷旦立于现大福镇沂滨社区宣传窗口后,原“大福宫”内壁上的“大福硚序碑”碑文说:“我邑大    坪素称孔道,往年溪水泛涨,褰涉维艰......"从这字里行间里,不难看出大福坪原来叫”大 坪”。而写这桥序的是一位清代嘉庆年间的进士,道光皇帝(1821)年和两江总督陶澍(1802)的老师黄崇光(1811)。而此碑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75)原小河大队修建会堂安在墙壁上后,一直锁在深闺人未识,至今仍很少有人发现。
       据传大福桥修成后,过往人们喜笑颜开。据史料记载,大福石拱桥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是清嘉庆十五年        
     (1810),黄嘉菊等十八首事,因沂溪义渡不便,经七年艰苦奋斗而建造。1813年春,“桥成,广容三轨,褒延十八丈,下成四大圆拱,圈高四丈,南侧四十三级以升,北侧三十二级以降”。作为大福人,假若他乡遇故知,当问及大福桥之事,能说出大桥长95米、宽7.5米、高9米,两边引桥“石墩”级75个,倘更能说出“神仙”来鞭石的故事,那就更能侃侃而谈了。
       当时,县令周文重曾为桥题匾额一块。上书“功侔宝筏”,是以乐为之记并捐银一百两。刻石于大福桥序碑之首。1995年,大福桥第15次维修编辑桥志时此文已有记载。但对并驾齐驱的另一篇黄崇光进士所写“桥工即竣,颜之曰大福”不知何故将此文却漏登了(见后原碑文)。
      大福桥作为大福地名的地理标志曾轰动京城,两年后,嘉庆皇帝(1815)年闻之亦喜,遂派大员前往大坪体察民情。
      1815年秋季,皇赐进士出身武英殿纂修翰林院庶吉士谦山黄崇光受诣到大福,见桥雄伟,名不虚传,且全为大青石结构四拱联桥,“平直则準绳,曲中也广容三轨,延袤倍之或平或墄履道坦......”为此赞叹不已,遂为桥写序道:“桥工即竣,颜之曰大福。非独我邑人之利,即邻邑亦咸享其利,于以知其贻福无穷也,事已记属,因乐为之志成焉”。黄崇光还为大桥捐银贰拾两。从此后,“大  坪“便改称为大福坪。
       大福桥建成后,有一游学士,见大桥全为青石结构,欣然提笔挥毫为“大福硚”,后云贵总督罗绕典(1829)荣归故里,认为桥虽为青石所砌,但写“硚”不妥,便另题“大福桥”,从此,大福坪便闻名遐迩了。

       二是“大 坪”地名在大福田氏族谱中也有记载。据田氏族谱(1821—1850)年三修族谱序 “虎公之苗裔徒聚安邑大   坪石门并亲邑栗坪全山排等处有记载”,更有早期田氏续修谱序,乾隆谱(1736-1795)年记载:康熙60年(1721)田氏宗谱“百祥公由江西吉安府大和县来楚因奉为始祖,伯祥公落担衡岳其裔孙景文公迁于上梅新邑全滩黄杨山二处,景北公迁于中梅安邑石门及大 坪两保,景北公之支又由石门迁于下梅益邑白泥田......”这里也有“大 坪”地名之记。据今已有290多年历史。

       三是“大 坪”的地名在大福黄氏族谱清乾隆丙子年(1756)一修谱中也有记载“始祖钟公于有明正德时由洪都而至安邑“大 坪”上宅......国以志记,族以谱详。据黄氏后裔族谱记载,始祖来大福以480年之久(1543)。
       原来,我们安化史称中梅,新化史称上梅,而益阳史称下梅。上、中、下三梅均属梅山文化之腹地。笔者认为:有此两个典故来源,足可以将大福坪的来源讲清了。
       人们常说,大福是湖南安化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个山乡古镇,这里人文拔萃,人杰地灵。远不说清代杰出代表罗绕典、黄国香、黄国旭等名贵,而单就此地的红白喜事就能折射出大福人民文化层次深沉的光芒。

       2013年9月的一个晚上,秋雨纷飞。镇上一位老孺人逝世召开追悼大会,请安化县城来的一位才子作来宾即席讲话,获得在场人投以赞许的目光。然而,在礼房闲聊之余,这位才子见到壁上挂的一张给小孩取名字的庚帖,“特锡佳名”几字大发感慨,认为写此“喜帖”者将“锡”字写错,而应改为“赐”为妥。正说时,正来了那位执笔写字的人,只见他不急不慢笑眯眯地说:“我晓得会有人讲我写“错”了字的。不过,这个“赐”只有皇帝才能用,而对一个平民百姓来说,只能用“锡”,并且这是罗绕典(1793—1854)之第五代孙罗蔗甜老先生指导,才这样写的。”
      为了举例说明,他例举了“大福宫”内墙壁上石刻的“大福硚序碑”,其中就有“赐”字的写法,并且,还附带说了大福坪来历“大坪”的佐证。于是,由一字之争,笔者与创艺影视谢国平同志一同前往,对大福坪地名探源展开了调查,并进行了拍照留存。
        对于“ ”字的查证,新华字典里面没有,电脑上也打不出来。有人说:“凡字读一边,不怕错上天”,就念“虎”字算了。难怪“打虎坪”的来历可能与此字有关。
       其实,“ ”读吓(xia),又读(hua),音。“ ”字查汉语大字典中读音又念右边(湖hu二声),与“福”(fu)同韵母,虚讶切音。而我们当地方言,乡里普遍话习惯将“福”字念为去声(fu)假若读上声虎(hu),“湖”、“虎”、“福”不分,如此一来,“阴阳上去”除平声外,“三声”不分,便成为当今大福坪的美谈了。
       1969年,笔者作为知青下放在原大福公社小河大队10年。1975年,原小河大队将“大福宫”进行改造修建会堂,把大福桥主修碑放倒做浆砌料盆使用,将大福桥序碑等嵌入墙体。2010年,大福桥第16次维修时将主修碑挖出重刊,因大福桥序碑之墙一米处,前面被房管部门出售给一姚姓人家,而此人又“故人西辞黄鹤楼”,加之外面有一木壁阻碍,又有一门被锁,故至今很少有人发现此碑的存在。而不少文人墨客在写大福坪来历时,有写“打伙坪”也有写“打虎坪”的。本人认为,应以碑为证,也要以谱为辅,我们应当尊重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福桥序碑作为大福石拱桥文物之一,县级文物管理部门理应桥在、碑在、桥志在、当尽快加以保护起来,现石碑字迹已开始剥落。否则,愧对列祖列宗。
       1929年大福桥第二届续修桥志曰:“人寿难敌桥寿,碑传曷若志传”。意思是说:“人的寿命不如桥的寿命长,而碑的记载不如志的记载长久”。值此大福桥修建两百年之际,我将大福坪地名来源作一考证,奉献给广大读者。敬请广大仁人志士不吝赐教,并以雅正。

      愿大福真正的大富起来,大福的人不要忘祖!大福坪过去是一个好地方,现在是个好地方,将来的发展更是一个好地方。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牢骚,多一点宽容,我们要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爱我大福!爱我家乡!

附资料来源:

1、       《大福桥序碑》

2、       《田氏族谱》

3、       《帝师黄崇光》

4、       《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

5、       《大福桥志》

6、    信息提供吴自华、夏庆龙、黄文新、陈佩贤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