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是一种心理情绪,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喜怒哀乐,五味杂陈,人生本就如此。对大多数人而言,不会无因而抑,也不会持久呈郁,最终都会走出来,恢复平稳。
而抑郁症患者则看上去深陷于抑郁泥潭,不能自拔,甚至走向自我毁灭。这让人很自然地会给抑郁症患者贴上标签:钻牛角尖、太执着、放不下、想不开、心眼小、懒惰逃避等等。
以前,社会上把抑郁症看成是思想问题,现在也认可是一种病,这是一个进步。但大家更偏向认同是心理疾病,认为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辅导、启发疏通,改变思维。很多抑郁患者也自认如此,花高价请心理咨询大师,不相信药物治疗,或视吃药为病耻,追求尽快停药。
然而,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理疾病,也是实实在在的生理疾病,是大脑神经递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分泌不足或者失去平衡造成的。是疾病就有症状,只不过不同于其他大多数以身体症状为主的病,抑郁症是以心理症状为主。
这些知识按说并不新鲜,上网查都能看得到,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究其原因,我很赞同张进老师在《渡过》一书中的观点:“抑郁症这个名字不科学,应该称为脑功能失调症”。抑郁症这个病名已经约定俗成,总让人顾名思义,以为走不出抑郁情绪就变成了抑郁症,确实造成了很多误导。
另外,对抑郁症的介绍多为医学名词术语,太过理论深奥。现在我用糖尿病来比对吧。
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人体血糖升高,从而引起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生理症状。
按照同样的句式,可以把抑郁症再说一遍:抑郁症是由大脑神经递质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人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悲观绝望、自卑消极、多思多虑、丧失活力等心理症状。 实际上,用糖尿病来说明抑郁症,还真不是单纯为了好理解。最近的医学研究结果指出,糖尿病与抑郁症均属于一种同源性的疾病,二者有类似的发病机制,均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紊乱。 有了这个比对,有些道理就会浅显易懂。你会认为糖尿病是因为心理问题而患上的吗?你会通过心理辅导让一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下来吗?得了糖尿病不需要吃药和打胰岛素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
如此,抑郁症与吃药间的关系也应该说清楚了,吃药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药力见效之时,如拨云见日,霍然而愈,浴火重生。精神学科对抑郁症最重要和伟大贡献莫过于二:一是阐明了作用机制,二是发明了治疗药物。
情绪是连接心理和生理的桥梁,古代医学养生讲大喜、大悲、大怒,都会导致身体疾病,就是这个道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肯定是相关的,而且是正相关。但抑郁情绪毕竟不是抑郁症的充分条件,这一点也正如糖尿病与营养过剩及缺乏运动有关,但遗传因素、个体差异等也起着重要和难以定论的作用。
即便我们不去纠缠确切的病因,即便我们认可抑郁情绪失控会导致抑郁症,也一定要明白,那是一种质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是此岸与彼岸的两界。因此,应对二者的手段也迥然不同。抑郁症如果到了中度以上,一定要从单纯的心理手段转变为以吃药治疗为主上来。
可以断言,只要神经递质没出现分泌问题,遇到抑郁的事和抑郁心理,大多数人可以找出各种办法缓解。而如果神经递质出现了分泌问题,真正得了抑郁症,如果不吃药不治疗,纵使你有多大的才华,多高的智慧,多少的财富,多深的领悟,喝了多少鸡汤,找了多少心理大师咨询,也恐怕无法摆脱抑郁黑狗的噬咬。
释一先生在“渡过”公众号上这样写到:“病后常将患病时的心理感受与以前正常时进行对比,才发现所有的病症表现状态正常时都有,只是正常时负面情绪持续不了多久就会过去,病时就深陷负面情绪中难以拔出”。
我二十几岁时也得过抑郁症,那时寻求过倾诉、咨询、看心理书籍、心理辅导等,但要不就是如心灵鸡汤般一时自己灌个水饱,要不就是感受到对方开导背后的居高临下和优越感,徒增自卑,而对绝望、灰暗、无兴趣、无活力的病理状态毫无作用。 终于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母亲坚定地按照医嘱给我服药,那时候的老三环类药物让我口干、多汗、心悸,但终于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忽然一天,站在窗前,感受到早春的暖风吹拂在脸上,抬头看艳阳蓝天,瞬间内心平静祥和,化蛹为蝶,重生的喜悦直上九天。
得了抑郁症不要怕,因为用药能治好,万一复发还能再控制。抑郁症也不是高级病,不光“精英”、文化人得,谁得都有可能。得了很痛苦,但不“羞耻”
有一点也很欣慰,抑郁症也有不少“正效应”,他可以让你对人生有超出常人的深刻体验,还会激发、代偿和提升一些身心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