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重振武侠片声威

 圆角望 2016-02-25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一如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剑戟片,武侠片是华语电影当中独创的、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虽然有荣光的过去,但随着近年武侠片式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武侠电影整体态势并不令人满意。著名导演徐浩峰在一次采访中也忍不住感叹:“这二十多年来是武侠电影的一个衰落期和转移期”。日前公映的《卧虎藏龙2》并没预想那般重振武侠片声威,口碑与票房双失利无疑是此种惨状的缩影。这几年国内影视圈一直高喊IP,中国不仅具有最丰富武侠小说大IP资源,也具有拍摄武侠电影的传统以及心怀武侠梦的导演们,为什么越来越难以拍出叫好又叫座的武侠电影?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针对武侠电影走“下坡路”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回巅峰给出独家解读。

数量锐减 质量良莠不齐

在IP井喷的这个时代,武侠小说已经算不上是非常抢手的电影改编资源。大篇幅的特点与超大制作成本往往加大了改编的难度,因此也让不少投资方望而却步。尤其是近五年来,影市的武侠电影数量可以用“大跳水”三个字来形容。

以2010-2015年公映的武侠电影数量来看,数字并不乐观。五年间每年平均不足10部的数量让这一曾生气勃勃最具韧性的类型片呈现萎靡之态。在口碑上,基本七成的武侠电影都被观众“嫌弃”,在社交平台的评分只维持在4—7分之间(以10分计)。观众的审美疲劳带来的结果是票房大面积失利,尤其是这两年,武侠片票房很难突破3亿这一“天花板”。

影评人云飞扬认为,不少武侠小说本身就存在逻辑混乱、难于改编的情况。作为武侠片,前期的投资成本又很高,武打演员也面临青黄不接,人才难以为继。加上海外及好莱坞对华语动作片的需求锐减,因此武侠片本身就越来越少。

另一位对武侠电影颇有研究的影评人王旭东则认为,武侠题材电影产量低反映了时代审美的变迁,“如果说过去高峰时期的武侠电影是主流电影,那么现在则是更加小众的影迷电影。”

从影视剧制作的大环境来看,2000年以后,长篇武侠小说改编的作品更多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影评人王平认为,如果拿电影与电视剧这两种媒介相比,多数人会认为后者更适合还原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的电影化需要对故事高度提炼,有删有减,并且要对电影的商业形态与艺术形态有准确的把握。做到这一点,需要时间打磨。但目前影视圈的潮流是快餐式,快拍快映,收回投资。”

对于多数经历过港式武侠电影熏陶的观众来说,如今市场上活跃的很多电影都可以冠上“粗制滥造”大帽子。诸如《白发魔女之明月帝国》、《四大名捕》、《卧虎藏龙2》、《七剑下天山》、《血滴子》、《关云长》等等电影并无太大创新。观众对一些武侠电影无法产生新鲜感以及价值需求,因此也难以产生认同感。

徐浩峰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一针见血。他觉得资方和导演们在做武打片往往是“业余爱好者”心态,如同小孩看了战争片要拿木棍当枪模仿。“对导演艺术的不尊重,正在损害商业片。”

影评人韩浩月认为,武侠片大多由香港导演执导,这些导演基本上在重复自己20年前的老套拍摄手法,“把武侠片拍死了”。而张小北持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武侠电影的衰弱很正常,是市场自我调节,毕竟中国的类型片越来越多元化。然而他担忧的是,“就国内电影工业的发达程度而言,在意识到了类似风格会让观众产生厌倦情绪后,根本没有能力解决。”

拍出武侠片的“精气神”

如今的电影市场有如七十二变,观众的观影水平也不断提高,武侠片到底怎么拍才能推陈出新?

武打场面是武术最精髓的部分,同样也是最难驾驭的部分。对动作的理解是导演世界观的投射,别人替代不得。在《卧虎藏龙2》中有一场结冰湖面的打戏令不少观众感觉虽然眼前一新,却无惊艳之感。观众刘先生是个武侠迷,他的想法或许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袁和平担任过很多电影的动作指导,所以这部电影的动作设计没什么新鲜感,千篇一招,总有一种似曾相识。”

“动作段落与电影整体美感的平衡也是武侠片的一大难题”,影评人王平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导演需要有自己的判断与分寸感。他特别推崇李安在《卧虎藏龙》里展示的平衡力。“人物的武打动作是和自身的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武打动作中可以窥见人物世界。所以当一部武侠电影的武打动作千篇一律,就没有了趣味。”

如今很多交口称赞的武侠小说,一旦影像化,尴尬症就发作。云飞扬认为,要拍好武侠小说,原著的气质、精气神儿是最重要的,“虽然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是两个类型的东西,但都是以武侠开头,能把握住气象最关键。哪怕形式不是原来的表现形式。”

张艺谋在拍《十面埋伏》的时候,曾说:“武侠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但装什么,怎么装显然还得考虑大众心理。影评人王旭东认为,现在的武侠题材还是要反映现代人的生活、赋予其原作现代的意义。“武侠只是一个外壳,它所展示的人际关系和现代生活主题,应该要让观众产生某种情感共鸣。”

《功夫熊猫》的导演马克·奥斯本也是一个武术迷,他成功地将功夫与动画完美结合。中国武术与西方价值观形成了一种神奇嫁接,并奇迹般赢得了东西方观众的青睐。在他的理解里,“要将一个东方的故事拍好并不容易,但也没那么难,第一要诀就是好好讲一个故事。”

在逝去的江湖里,武侠元素逐渐变成外国电影的丰饶养分,而华语武侠电影却已经走入“怪圈”当中。至于武侠电影会转向何方,不少有野心有想法的导演也在探索。2016年还有一波武侠电影来袭,当中包括徐浩峰的《箭士柳白猿》,由徐克监制、尔冬升执导的《三少爷的剑》,姜文执导的《侠隐》,他们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给出怎样的解读,不如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