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受困于“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GXF360 2016-02-25

  在反思“我们为什么错过引力波”时,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做了个假设:如果有人问我们是否需要这类重大科技项目和设施,人们会怎么回答?表面上大家也会说“是”,但把代价考虑进去大家就会问:“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几十年磨一剑,终于发现了引力波信号,证实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预言。几十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在该项目上投资11亿美元。该基金会主席弗朗斯·科尔多瓦承认,这“冒了大风险”,但“我们资助先驱者”。这不仅回答了“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还反映出美国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堪称“驰而不息”。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做了个实验小模型——发电机雏形。有人不解地问:这个不停转动的小玩意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回答: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新生的婴儿是会长大的。30多年后,麦克斯韦站在法拉第肩膀上建立了电磁理论。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相继问世,人类进入“光明时代”。若问在基础科学研究上“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电磁感应定律是个生动注释。在许多时候,基础科学研究很难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它是创新创造之母。

  基础科学研究总想着“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能不能立刻给自己丰厚回报,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不受眼前功利所困,宁愿为基础科学研究“板凳一坐十年冷”,以及“冒大风险也要资助先驱者”,才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后者深知:基础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谨的、缓慢的”,不能急功近利;基础科学研究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催化性的”,没有基础科学,“创新”只能是修修补补。

  某法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曾在网上发布招生帖,承诺能指导研究生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还能保证研究生“生活无忧”。该硕导坦言:法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研究生招生中属于报考“冷门”,发布“广告”是无奈之举。此事实际上说明,“浅水区拥挤不堪,深水区无人问津”现象至今存在。“浅水区”指应用类学科,“深水区”指基础类科学,后者遇冷,无非是因不能马上看到实惠。在科研领域,同样是“深水区”遇冷。说来说去,主要还是因遇事马上想到:“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

  日前,中国科学院公布了“空间太极计划”。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发射引力波探测星组,用激光干涉方法进行中低频波段引力波直接探测。显而易见,我们已从“错过引力波”中惊醒,正在摆脱“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的困扰,自觉向“深水区”挺进了。

  如果说科学是座大厦,那么基础学科便是支撑大厦的骨架。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高峰,根本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在晋升、待遇、荣誉等外在利益面前,科研工作者也应多些超越精神,不要让“有什么用”束缚了自己。有宽容的科研土壤,有大批科研人员甘愿“十年磨一剑”,我们才能在更多方面由追赶世界到被世界追赶。

  (作者系南京媒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