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识派 第43期

 zkquan1340 2016-02-26

四川地区实施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双录”机制后,如果银行和用户再因为理财产品产生纠纷,将能够有更确切的证据来判断责任归属。

而对于普通的储户来说,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则更要注意了解清楚一些关键问题,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避免因受到误导而导致自己利益受损,在遭遇纠纷时能够有充足的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购买理财产品,只要搞懂下面八大关键点,你就再不怕被坑!

一、理财产品是会亏损的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异常火爆,一是有远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二是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储蓄不同,绝非稳赚不赔。此前多家银行爆出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门”、“负收益门”事件就是最好的警示。投资者要明白,理财产品的稳赚只是传说,有的理财产品到期时,有可能得不到预期收益,有的甚至连本金也不保。而根据存款保险制度,当银行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时候,投资者在单一银行50万元以内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险的保护,但是理财产品不在被保护之列。

二、募集期不计息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都会有3到10天的募集期,在募集期间,用户的资金是处于锁定状态,但却是不计息的(或仅以活期利率计息)。如果你买的金额很大,募集期越长利息的损失也会越多,所以应该选择募集期较短的理财产品。

三、产品到期日并非资金到账日

与“募集期”相似,理财产品还有一段“清算期”也是不计息的。所谓清算期,就是在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还需要一个资金清算的时间,一般是1到4个工作日,但有的会达到7天。这也是为什么明明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了,收益和本金却没有到账。清算期越长,利息的损失自然就越大,所以也应尽量选择清算期短的理财产品。

四、资金投向决定风险程度

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经常能看到相关的风险评级,会以数字或是颜色进行标注。但实际上这些风险评级并不能全信,因为这些评级其实都是银行自己给自己评定的,并非是第三方机构评的。对于投资人来说,更应该关注产品说明书中的资金投向,如果资金投向为债券回购、存款、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就较低;如果资金投向为二级市场如股票、基金等,这样的理财产品风险偏高。

五、银行自发和代销责任大不同

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就一定是银行的吗?这可不一定。在银行渠道里,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银行自发的,但也不排除银行作为代理销售其他的理财产品。银行自发的理财产品和代销的理财产品追索责任大不同。如果你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明确看到“银行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等字眼就要小心了,对于这种产品合同,银行只承认它是代理、委托人,一旦出了事,银行是不负责任的。

六、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都会公布一个预期收益率,但实际上预期收益并不等于实际收益。所以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能光盯着收益率,一些小银行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会较高。

七、手续费

很多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都习惯购买于只问收益率不问手续费。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的手续费中也暗藏许多“猫腻”。有市民就曾经遇到购买某银行理财产品时,在未被告知手续费的情况下,800多元的收益竟被扣掉700元作为手续费,最后所得与存活期差不多。目前,一般银行理财的手续费包括了认购费(申购费),在购买时直接扣除;还有固定管理费、托管费、保管费等,这类费用按实际期限收取,一般在净值或者预期收益中也已经扣除。部分非固定期限理财产品还收取赎回费,此类费用一般按持有期限收取,算法一般是本金乘以赎回费率;此外,还有浮动管理费,这类费用按业绩收取,一般为实际业绩与基准业绩之差乘以费率。不仅各家银行同类产品的收费金额不同,即便是同一家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收费金额及方式也不相同。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特别要问清楚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浮动管理费等几项费用收取情况。一旦出现各种额外的收费项目,那么你的收益就会大打折扣。

八、赎回方式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到期后都会自动返还到投资者账户。目前,许多银行都发行了类似的理财产品,被冠以开放式、滚动式的名字,如果产品到期后没有及时赎回,就会自动延期,在新一期到期前不能转让也不能提前赎回。而且很多银行在理财产品快要到期之前,并不会主动提醒客户,一旦错过赎回期,就只能再等待下一个赎回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