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雨谈诗歌创作

 杏坛归客 2016-02-26

李小雨谈诗歌创作

 

    有人问诗歌文学是不是边缘化了,边缘化是相对而谈的,诗只要是人类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她就永远不可能磨灭,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有三千年诗歌传统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目前,诗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蓬勃发展的趋势,写新诗的人很多,旧体诗也比较繁荣,很多年轻人开始写旧体诗。现在诗人出书也很多,一年大概出版诗集五千多册,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诗歌节,前不久青海国际诗歌节在马鞍山举行,5月份中国作协、文化部、中宣部联合举办的中国诗歌节,有五十多个国家参加。另外现在的各行业的领导都重视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职工的文学素养,组织各种诗歌活动,如互动的采风、讲座等等。中国作协曾组织“西部诗人东部行”活动,《诗刊》明年也可能组织一些活动,如让城市里的诗人到农村去,参观新农村建设,参观各地重点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有数以万计的诗歌团体,他们有自己的刊物,并且刊物办的非常漂亮,印刷特别精美,超过了诗刊。网上的诗歌博客更是成千上万,这些都促使了诗歌的繁荣发展。现在,我们更多的诗人能关注生活、关注民生,有悲悯的情怀,诗歌还参与对祖国的建设和歌颂,四川汶川地震是对诗歌、对诗人的一次检阅,它让诗歌、让诗人和中华人民的命脉联系在一起。

  中国新诗从1917年,到现在有92年的时间,形式基本是从外国横向移植过来的,它究竟是不是定性了,是不是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呢?前不久季羡林去世前曾提出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中国新诗形式还没有定型。诗歌是靠朗诵、音节、词组组成的,不像旧体诗。词组的概念就是时间的停顿,和歌曲有很大的联系,是靠时间而不靠分行来把握它的停顿。所以说中国新诗为什么走成这样的形式,在此处停顿断句,究竟意义何在,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新诗从诞生到现在,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困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新时期以来,很多青年人开始写诗,起点都很高,写得都很好,虽然是自觉地写作,但能自觉地沉入到生活中去,自觉观察自己所在生活的位置,知道怎么去把握诗歌,怎么出新。但也有一个问题,现在诗歌的多元化,使诗歌没有底线了。诗歌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尤其是新诗的标准是什么一直是一个困惑。从八十年代后期,诗人尝试了多种诗歌方式,比如现代派的,后现代的,包括黑色幽默,反讽等各种手段的运用。但诗歌究竟该怎么走,该是什么形式,一直没有一个定论。前几年比较流行叙事化的写法,像写散文一样,在讲述,在铺叙,在叙述中不动声色的表现诗人的意图,这就是后现代的叙事手法,诗人更多的沉到自己内心深处,甚至开始走到生活的背面,注重更零碎的细节,即零度写作。不少人认为,诗歌是对生活的重新命名。过去的一个杯子,用现代派的眼光,会想到杯子会不断干渴,不断需要注水。而用后现代后工业的眼光来看,就会不加任何修饰,用叙事的方式,冷静的把事物的真相呈现出来,不再隐藏,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他们认为“语言是偏离,是对生活的修正,今天的语言说出来就不再是本真,无法再现当时的情景,诗人的任务是呈现。”他们写作时甚至不用形容词,认为形容词是限定词,如蓝色的大海中的“蓝色”就限制了读者的思考,大海一词,会使人想到“辽阔”“波涛汹涌”等等,而加上“蓝色的”只能让人想到颜色。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纠正、超越和抵达,一首诗歌要有精神的高度,人性的深度。诗必须透过一些小抒情(小哲理),表达深遂辽阔的一种有份量的美。诗要有一种宽容、大度、善良。诗要有大的智慧(不是机智)。如台湾诗人杜十三的《绿》: “在一片枯黄的世界里/如何才能绿呢!锄头说/必先除去心田的杂草/才能在胸中长出一片绿野/站出几棵青草松/种子说,必须深入土壤看破黑暗才能绿/必须喜欢风雨才能绿/草说必须感激才能绿/必须挣扎才能绿/必须沉默才能绿,人说,必须爱过才能绿啊/必先死掉一次才能绿/地球于是在轨道上顿悟了一下/整个世界就绿了”

    诗歌是智慧的闪光,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度,闪光的东西。不管是追忆,还是发现新东西。其实,诗歌不在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发现了什么。如《一滴汗珠的苍茫》这首诗歌,诗人写了一个民工(或者写劳动者),不是正面写,而是从一个角度写:太阳明晃晃的照着/  一个工人/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连影子也掉在半空/不知道他在忙活什么/一滴硕大的汗珠悬在他黑瘦的下巴上面/  一滴汗珠与太阳争夺着光芒/ 一滴汗珠咬紧牙关 / 坚持着 / 就那么悬着/ 一滴汗珠 / 丝毫没有觉察  /一律微风就会将它吹落 / 暮色将临 /一滴汗珠在一个人的仰望中/ 像天空一样苍茫辽阔 /而又无助。诗人没有正面写民工在做什么,而是着重描写一滴汗珠,没有直接写民工劳动多么艰苦,他多么弱小、孤独,如何在大城市里为生存而奋斗,只把笔法放到一滴汗珠上,他写汗珠是苍茫的,辽阔的。“苍茫、辽阔”一般形容田野、土地,很少有人用它们写微小的东西。而作者就用它们写汗珠,于是,新意就是这么产生的——把两个错位的东西组合到在一起,他写到“无助”,表现了人的弱小的生命和生活的抗争。诗歌最后的结尾点题。这首诗写得很巧妙,写生活,他深入到生活中,发觉了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所以说诗歌是生活中重新的命题,很多人写过的东西你也可以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也可以把它写出新意来。

    我们写诗歌,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生活中发现的重新命题,你自己眼中的命题。诗歌早已经千秋万代的存在,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发现,用什么样的观点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诗歌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湖北的哨兵写《大洪湖》,写了100多种鱼鸟、草、虫、人,很有生活气息。诗歌也有自己的地域性。历史的、人文的、哲理的,也就是好的诗歌要有一个大背景,诗歌的背景很重要,很多诗歌不是孤立存在的,把诗歌放到一个大背景里,诗歌才有分量。如雷舒雁的《小草在歌唱》,艾青的《海水》都是有历史或者哲理的背景。

    诗歌更多的是潜意识,艺术表现生活,不像报告文学、小说等纪录很多的事情,诗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潜意识的东西,既像生活,又不是生活,要高于生活,艺术的表现生活,这就是文学理论中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太似而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诗歌的“模糊性”,,如国画艺术,诗则亦然,即神喻;继承传统,最主要是继承诗的神喻,从整体把握世界(古诗)。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庸的。距离感可透过一个词表现,可拉大时空,如“千万年的时光在你美丽的脸上流淌”。写诗不能写得太像诗了,诗人是盲人,是凭着感觉走。中国当代诗人不是传达具体的精细的逻辑,诗只要求传达一种感觉、感受、想象。

    诗具有抽象与具象,虚与实的结合,可以是错觉或想象。如《牧羊人》:“我的生命  羊的生命/是大地飘忽的一部分/羊的颜色是最寒冷的”。又如向迅的《火车站》,就既表现了火车站的烦乱、喧闹、噪杂,又表现了个人的怀念、疼痛,虚实结合的好,虚的东西如忧伤、怀念、疼痛。实在的东西如铁锈、火车的汽笛、车轮,都凝结在告别的一瞬间,这就使诗歌产生了飞跃,这种飞跃应该是新鲜的,给人以疼痛感的,所以诗歌并不一定要明确的说明什么,而是传达一种感觉,传达一种意象,意境表达充分就可以了。这种模糊性,复杂性,表达充分了,诗歌也就完成了。古典诗歌也是这样的,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并不在于说什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仅仅表现了一幅凄凉的图画。

    诗人要深入到生活,但进入生活之后还要能走出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有离开这座山,才能看清生活的这片土地,在全国处于什么范围。就是我们的写作既要深入又要提升,这种提升是一个飞跃。诗歌的想象力是翅膀,可以让我们飞翔,这种想象应该是新鲜的,个性化的,甚至是错位的。更多表现的是诗意的阐述,如果仅仅是如实的描写,就会使我们的诗歌很沉重,飞不起来。

    如洛夫的《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裳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整首诗建立在一种想象,飞翔的基础上。诗歌的想象要有新鲜的意向,要包含更多的东西和张力的想象力。诗歌还要体现一种温情、一种真情,这样你才能打动读者。获鲁迅文学奖的李雪的一首诗歌《大风中追赶汽车的妈妈》写得就很能打动人,她远远的在高楼上,看到起风了,尘土飞扬,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在追赶汽车,她把细节描写的非常感人,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充满了人性的悲悯。

    短诗是非常难写的,是在哲学的、历史的大背景的挤压之下产生的,它应该是高度强烈的、浓缩的,诗歌的分量不在于长短,如雷抒雁写的:“一只猫,不是猫,而是一个棋子,也是一个母亲。”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写出来,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又在意料当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短诗需要巧思巧妙,需要分量、速度和直截了当的角度,需要击中你心灵的力量。写诗我们需要我们三番五次的修改,推翻甚至重写,和生活拉开距离后,融进诗人的哲学的思考和诗人的思想深度,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当今很多诗歌没有自己的思考,读了以后觉得特别浅,有的只是内心的一点涌动,瞬间的感觉。特别是网络诗歌,很多人很匆忙的,不加修改的就写出来了。但网络诗歌的好处是语言鲜活,个性化,这对以往的诗歌是一种冲击。但它同时造成诗歌的狂欢性,随意性,夹杂了大量的水分,非常精辟的、耐人寻味的、凝练的、生活化的诗歌比较少。

    另外,诗歌的语言很重要。现在很多铺叙化的写法,所谓零度写作,无难度写作,只是单一的呈现,丝毫不提炼。完全是散文化的写法,比如一个排比句出来,后面可接十个排比句出来,但这种排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没有向纵深发展。好的诗歌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好的诗歌语言应该具有抒情性,跳跃性,高度凝练性。如一首诗歌《琴》“静止的琴,挂在墙上,落满了尘土,她像一个魔鬼一样安静,就连风走过她身边都要窒息,她就这么静静等待,等待最后的断裂或奏响。”短短几句诗,让人想到了我们的人生,其中包容了诗人很多的含义。

  又如邹静之写的《工会》,“沉的,像一台机器”。这是个非常抽象难写的题材,而诗人选用了最精炼的语言,一下子抓住事物的特点。

  公刘的《运杨柳的骆驼》:“大路上走来一队骆驼,骆驼骆驼背上拖得什么?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吗?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这首诗歌读一遍你就能记住,为什么?因为内在的回环往复的气韵在里面,我们在写诗歌的时候,应该先有一种气韵,这种气韵入诗以后,你才能确定它的悲、欢,是快慢。这种气韵通过诗歌的节奏显现出来的,这首诗歌四个字的节奏,回环往复像骆驼走路的声音。

  又如海子的《秋田深了》读起来就朗朗上口:“秋田深了,秋天深了 在这个世界上 秋天深了。”

  诗歌本身都有一种诵读的性质,现在的很多诗人不太注重语言的这种诵读功能,不注重对诗歌语言的把握,写出来的诗句拖沓,水分比较多。也不太注重入诗的角度。如诗的角度是很重要的,它能够使诗歌精炼,让诗歌产生力量。如这一首诗歌——《火柴》,角度很好,大部分人写火柴,都会写火柴微小,却愿意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这位作者却是这样写的“ 火柴与我们不同,他们躺在灵柩里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携带炸药的英雄,他们跟草不一样,他们只有一次生的机会,火柴,这位精通死亡的先生。却教给我们怎样去活。”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容了诗人要讲述给我们的哲理。

  另外,我要讲一讲一个诗人如何不断更新,不重复自己。首先,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多读书,不跟潮流。写诗是用语言刻画自己的心灵,完成一个艺术品。如何使这个艺术品新鲜生动,具有个性的展示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广博阅读,哲学的、民间文学的、历史的、宗教的、美学的、小说、散文、政论文等,对诗歌写作都是一个提升。

  最后,我说一下我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1.经得起回味,有思想沉淀,2.新鲜、个性化的语言。具有抒情性的、干净凝练的、可以跳跃的、有形象的碰撞、互换的,甚至是反常规的、错位的,使我们得到新鲜的诗意的联想3、细节描写好 4、想象力独特,能使人飞升起来。5、入诗的角度巧妙。结尾能让人产生联想,给人回味无尽的诗意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