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养的迷思》,儿童心理学第一课

 一只洋洋洋 2016-02-26

不久前我们曾经讨论过弗洛伊德口欲期等性心理发展学说的问题,结果导致两类人的愤怒:一种是试图混淆口欲期和敏感期的育儿专家,一种是害怕民众发现弗洛伊德理论都是讨论OOXX会讨厌自己的精神分析学派。不过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的作者在得罪人这件事情上比我们更成功。


教养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是儿童心理学领域这十几年来最知名的著作之一。它的作者是1938年出生的朱蒂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在哈佛大学拿完硕士正进修心理学博士的时候,她因为过于“独立和原创”而被退学,但之后几十年仍然兼职进行相关研究。


1995年,她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布的论文《教养的迷思》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佳新作大奖——米勒奖,1998年她将这篇论文扩充成书出版,入选《纽约时报》年度书籍,并入选1999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的最终名单。本书翻译成20多种语言,台版译者是台湾著名学者,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前台湾教育部长曾志朗的太太洪兰。(书名“教养”一词来自台版,请理解为“教育和养育”)

《教养的迷思》一书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轰动,主要是哈里斯通过一系列论证,提出了一条得罪所有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实际上家长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强,而社会因素则被心理学家过分低估了。


哈里斯认为各种儿童心理学理论都存在问题。比如20世纪前期流行的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儿童最重要的痛苦就来自异性父母;而20世纪中期最热门的“行为学派”则反过来认为家长只要找训练方法,就可以控制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直到今天这两种思路仍然影响着大众,一方面认为孩子的未来被毁掉都是父母造成的,另一方面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奖惩方法来影响孩子发展。事实上,两种理论都存在缺少有效的证据。


儿童心理学,和其他社会性研究一样,其实很难断定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比如性格孤僻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排挤,到底是因为孤僻才被排挤,还是因为被排挤才孤僻?大部分研究结果只是发现一种相关性,而大众却经常误以为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或者过高的估计很多无关因素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提到了有这样问题的“育儿常识”,例如:


模仿父母并非主要学习方法

我们总认为孩子性格思想主要靠模仿父母来成型,但事实上孩子的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下长大,家庭只占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比如通常认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主要来自向家人学习,但实际上二代移民的语言特点更接近于本地人而非自己的父母。举个我们熟悉的例子,北漂同志很多有一些地方口音,但是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口音。


另一个明显的反例是来自英国上流社会,这个社群的父母很少自己养育陪伴孩子,儿童的教育从小都是由保姆、家教、寄宿学校来完成的。而儿童成年后谈吐、举止,看不到同教育他们的保姆或老师的相似性,却像和他们很少在一起的父母。


家中的排行并不重要

我们常认为家中排行会对孩子性格有影响。比如老大爱失落,老二很迷茫,老三没决断力,但其实综合大范围的研究调研来看:无论是在家中排行第几,人的性格特质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最佳育儿模式基于文化差异

上周我们介绍了著名的鲍姆林育儿模式理论,哈里斯认为这种分类只是说明了“中产阶级美国人”本身的文化习惯。被认为最好的“权威型”家庭,根本就是最“标准”的美国白人中产或富人家庭的写照而已。之所以调研显示“权威型”家庭孩子问题少,是因为喜欢这种模式的家长,本身就在经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占有优势。


如果观察其他文化背景的家庭,“权威型”就不一定最好了,比如由于文化差异,美国华人社区中经济较好的家庭其实倾向更严厉的育儿方式,因此华人孩子就不符合鲍姆林的理论——权威型家庭的问题儿童反而比专制型的多。


问题不应归罪于父母

大部分心理学家过高的估计了父母在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中的地位,结果孩子长大后所有的问题,都会反过来成为控诉父母的罪证。每个人都在责怪自己的父母没有让他们成功,而他们又被自己的孩子责怪。事实上,孩子没有那么脆弱,除非出现家暴、虐待孩子这种极端情况,孩子长大之后的问题,并非主要来自家长。


什么影响孩子的性格教养

心理学家找到过很多“影响儿童性格和心理”的因素。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认为,全职妈妈的孩子问题少,在家养大而不上幼儿园的孩子问题也少。但这只是因为在那个年代,美国只有穷人家才会让妈妈上班,孩子才去幼儿园。随着职业女性增多和幼儿园普及,这个结论早已被推翻。


孩子成长中受到的影响是综合和复杂的,不会有一种绝对的因素控制孩子的心理成长。哈里斯认为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影响更多。换句话说,爸妈自己没问题,加上“孟母三迁”的道理。



当然,和任何一种儿童心理学理论一样,哈里斯的观点也不可能完全正确。我们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原因在于:

1,我们比较喜欢哈里斯的视角,她不是正统的心理学家,这反而使她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视角,而不像很多专家必须把自己困在某一个学派的船上,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挑选证据;

2,现在国内流行崇信一些育儿理论,这让哈里斯对于各育儿理论局限性的批判更值得大家了解。毕竟心理学研究的是某个特定人群的共性,不能随便套用在自己个人身上;

3,社会性研究,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等,它们的结论更多是存在关联性,而不是因果关系。那些笃定地告诉你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方法的人,一半是狂信者一半是骗子;

4,哈里斯很多对读者说的话,也是我们想对大家说的: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和复杂的,不要高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而忽视环境影响力。父母可以更轻松一些,压力更轻一些,不要天天活在“无法养育出自信、快乐、良好教养的孩子”的罪恶感中。


本书没有在大陆发行,台版又无法直接购买,我们就斗胆在云盘上放出繁体PDF电子版。如果你不满足于我们的介绍,想自己阅读的话,可以发“迷思”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如果有版权争议,请直接和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