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征诗词意境营造(一)

 亚圣故里 2016-02-26


 

任征诗词赏评(连载1

 

王金保

 

任征是河北省著名诗人,曾担任邢台市诗词协会会长,先后出了《引玉集》、《寸草集》、《听涛集》三本诗集,佳作有数百篇之多。尧山壁先生说任征的诗“数字中展示气象万千,对比里造出上佳意境”。这是慧眼识珠,方家之论。本文站在个人欣赏的角度,结合《听涛集》浅谈诗词意境的学习体会。

“意境”出于佛教,萌发于比兴。关于诗词的意境,历代诗家多有提及,尽管说法不一,但均有所贡献和发明。南北朝诗人钟嵘的《诗品》开后世诗话之先河,论诗侧重充沛的感情、华茂的辞采、典雅而明朗的风格,把“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视为理想的境界。论诗中出现“意境”一词,传为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把三境并举。称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侧重在诗中寄托志向,辨别道理。其后的诗人皎然《诗式》论诗,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他所说的“境”主要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认为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最为重要。与皎然并时的权德舆,提出了“意与境会”:“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性情,含写飞动,故所趣皆远。”晚唐著名诗论家司空图倡言诗要有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指出“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他的《二十四诗品》提出了雄浑、冲淡、高古、典雅、绮丽、含蓄、旷达等二十四种“诗境”,运用形象的语言解说丰富多彩的诗歌艺术风格,给人以意境感性的体会。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为历代诗话之创体,以随笔的形式品评诗人及诗作,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意新语工”与“意在言外”。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重“妙悟”与“气象”,标举“别材”、“兴趣”,对后世创作实践和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都与此书有关系。真正对意境这一概念作出解说并对意境含义进行界定的,是近代的博学通儒王国维。他是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人间词话》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对境界的构成和营造作了阐述。《人间词话》说的“境界”就是意境,后来王国维用“意境”代替了“境界”,明确提出:“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己”。并解释: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许多词人词作作了评述,把意境之有无与其浅深,决定“文学之工不工”,视为诗词评价标准和创作原则。王国维将意境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情感情理情趣)与客观物境相融合的一种艺术境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称之为情趣和意象的融合

通观任征《听涛集》诗词意境,我首先想到刘禹锡的一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任征年过花甲,已离职休息,从年龄上讲,算是步入人生的秋天。从《听涛集》里,看不出诗人任何悲观、消极、失望的情绪。“老来犹自不知疲,琴剑经骚两不离”,“自今笔墨常为侣,淡酒粗茶一鹤翁”,“清风明月一壶酒,绿水青山万卷书。宦海玄黄惊旧梦,白云闲鹤看游鱼”,颇有闲云野鹤的味道。闲云野鹤并非索然寂寥、萍无踪影、无所事事,而是身心自由、旷逸豁达、高情雅韵。《听涛集》处处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昂扬的进取精神:砚田笔耕,吟诵不倦;情痴艺术,老而弥笃。任征说自己:“二○○二年离职后,闲暇无事,游山、玩水、揽胜、乡居渐频,云涛、林涛、山涛、水涛、改革与民声之涛时盈于耳。情之所至,欲罢不能,转眼又写了二、三百首。”这些诗词可谓景色艳丽、色彩斑斓,可谓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对诗人来说不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吗?诗人清鹤高举,振翅翔飞,赋闲心不闲,托物言志,兴会无际,诗情勃发,不也正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吗?诗心相应,古今契合。我感到,把刘禹锡的这首诗用在任征身上是比较合适的,也可以说是《听涛集》整部诗集意境的生动写照。

 

    (连载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