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如少水鱼 2016-02-26

浅谈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的成长",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实现,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美育要通过言语形式来实现.
关键词:课程标准;美育;情感教育;言语形式
    一谈到中学语文教学,好多人总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围绕着字,,,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来进行的.但这种语文教学的效率却非常令人失望,大家对语文教学这种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模式也是深恶痛绝.童庆炳教授将这种教学模式列为一个公式:"释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提示写作特点",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一般的文章要按这个固定的模式进行讲解,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即所谓美文,也完全不顾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照样生硬地纳入这个模式进行讲解","就这样,一篇篇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感情力量而又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作品竟被那个模式机械地宰割了".[1]那么为什么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会陷入这种刻板的模式呢 童教授的看法是,上述刻板的教学模式只是表层问题,深层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定位有偏颇.童庆炳教授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要为培养德,,,,劳全面发展的人,肉体与精神,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尽一分力量;认为必须从"人的建设"的高度来定位语文教学的观念,语文教学的"元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语文教学应与美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上述诸方面的要求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语文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其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和熏陶;其二,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并逐步具备一些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第三,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语文技能,即驾驭文字语言的能力.[2]陆先生把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接着又提出应让学生逐步具备综合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是颇有深意的.本文试从"人的建设"的角度,论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人的成长的意义,以及怎样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来实施美育.
    一、文学教育与美育

    在美学领域,现代形态的美学中心视点已经呈现转换."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发生了新的转变,即突出地转向审美主体——人的研究.正如美国学者提吉拉斯说的,过去20年的美学转向了艺术,转向了人的独创性(恰如哲学那样),转向了人类境况." "这样一种研究重点的转换,表现了一种极为鲜明的现代意识:人对自我的进一步发现,追寻,探索和充满信心."[3]美学表现出对人的关注,不仅是把人作为静态审美中的审美主体,而且把人作为审美活动中发展着的,创造着的人去关注.现代形态的美学对人的关注,也就使美学纳入人学的范畴.所谓人学"是从哲学这个思维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4]现代形态的美学对人和人的发展的关注,是其区别于传统美学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的建构,作为美学研究的落脚点和最后归宿,美育的现代形态的构建也随之进行.现代美育要塑造美的人,其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教人感受美,体验美,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主要通过文学教育得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是用经典的文学作品为精神食粮,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对象是人,文学的题材也是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作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

鲁迅先生在他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说,"以能宣彼妙言,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他推崇荷马以来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因为读了这些作品后,能够使人更加接近人生,"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满."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也这样说:"诗人指导人们趋向于高尚的生活概念和情感的高贵形象:我们读诗人的作品,就会厌恶那庸俗的和恶劣的事物,就会看出所有美和善的迷人的地方,爱好所有高贵的东西;他们会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贵."一切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生,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这样一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

    高尔基是这样说到文学的目标和任务的:"文学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高尚的,并且使人们能够用美的神圣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钱谷融先生说:"在文学领域里,既然一切都决定于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那么,作家的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世界观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了.""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作工具,当作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当成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的个性的人来看待的." 在文艺创作中,一切都是以具体的感情的形式出现的,一切都是以人来对待人,以心来接触心的,一切被我们当作宝贵的遗产而继承下来的过去的文学作品,其所以到今天还能被我们所喜爱,所珍视,原因可能是很多的,但最基本的一点,却是因为其中浸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5]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感受鉴赏"中明确提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主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通过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黎锦熙先生也主张通过文学来掌握"白话",再进一步,便要养成儿童对于文学之鉴赏与批判的能力.

    而张志公先生是这样说语文的:"要教学生读不少文学作品.一则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适用语言比较好,便于进行语言训练,再则也因为受过普遍教育的人应当懂得一点文学,而语文课之外,再没有别的课管这件事了."[6]

胡适则更鲜明地提出:凡标准国语必须是"文学的国语",就是那有文学价值的国语,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国语有了文学价值,方可以用来作教育的工具.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可算得真正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什么,便不能成立,便不能表达.[7]
    朱光潜的《文学与人生》中谈到:"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王力在《语言与文学》中说:"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说文学是语言的精华".[8]

    可见,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他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语文能力的更快提高.

    美育在我国先由王国维所提倡,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之宗旨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 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这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德育与智育之必要,人人知之,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忌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

    此外,王国维又写了《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文学与教育》等多篇文章,论述文学教育.贯穿这些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痛感我国国民的苦痛,空虚之感深于他国国民,痛感中国文学无独立地位以及历朝历代不如西方国家重视文学,认为国民精神上的空虚,苦痛,嗜好鸦片(他称之为亡国之疾病)与文学的不发达关系极大.有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总个文学研究和文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包含一个最大的愿望和理想,就是希望以高尚的文学,文艺美丽人生,快乐人生,以摆脱,征服人类特别是中国国民的苦痛,空虚的精神现状.这是他文学教育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无用之用"论的最主要功效和归宿."[10].概而言之,美育的根本任务便在于发展这种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美育参与人的建设的过程,着重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来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接触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美的感觉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让他们感受文学的善意,文学的美感,文学的人道,在文学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园.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因为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而语文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即它是有明确,自觉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学生在",,,"的言语实践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即人的成长.
    二、美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

    真正把审美教育与人性的完善联系起来,并开创性地系统建构美育理论当属近代德国伟大思想家席勒,他说"我将把美的问题展示在感受并施加了美的全部威力的心灵之前,在就其规律而论经常得诉诸情感的这一探讨中."他认为,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消除了感性和理性束缚的高尚的情感领域,从而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臻至完美的人性.他指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席勒的《审美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性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11]席勒提出美育问题,是要试图解决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即过度的理性压抑消除了人的感性,从而造成人天然具有的和谐本性的丧失.理性对人有过分的要求,它为精神性的追求而剥夺了人的自然本性,为了统一的人格而抽去了具体生存状态里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涉及的就是审美情感 ,那么什么是审美情感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在审美情感中,""的对象是形象,感的方式是直觉;""的内蕴是具有普遍性的精神愉快,主体与对象的联系是一种不涉及利害计较的超功利的自由联系,在审美情感中,主体之所以获得精神愉快,是因为主体从对象中体验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对象身上感受到了自身本性的丰富与完满,因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实现了一种充满肯定性和积极性的观照.[12]人是知情意三种心理能的统一体,理性可以解说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能回答生存的意义,人的生存不同于一般动物的地方在于人必须有一定的存在依据,有一个终极目标,因此,人不仅仅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存在和体验的主体,"情感是人这个现象的核心,只有依据并通过情感,才能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对人究竟为何物作出界说",美育以情感教育为核心,是与美学从着重研究客体转向着重研究主体的大趋势相吻合的,是与现代美育"研究人自身"的倡导相吻合的,由此赋予美育以寻找和丰富人类自身本质的意义.朱先生撰写《谈美书简》,以书信的方式,结合文艺,美学等,给青年谈论修养,引导他们以审美无功利的态度来为人做事.他在第一封信里就谈到: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饱蘸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试想,没有了真善美,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语文还成其为语文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讲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说"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许多优秀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了这点,郑逸农先生的《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阅读时的"原初体验".

    三、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

   多少世纪以来哲学家和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将真理和美灌输到普通人性的深处.

    在文艺的各个门类中,尤其应该重视文学的美育功能,朱光潜先生为了推动现实的美感教育,撰写了一系列的通俗易懂的文学论文,后结集成《谈文学》一书,对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修辞,技巧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从创作与欣赏两个方面对文学提出了美学要求和实施美感教育的标准,方法和途径.他认为,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文学是艺术,文学对人的影响或曰教育是美感的,自由的,不是外在强加的,它让心灵得到自由活动,情感得到健康的宣泄和怡养,精神得到完美的寄托场所,超脱现实世界所难免的秽浊而于高尚纯洁的意象世界,知道人生永远有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在前面.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中阐述了内容形式与表现的关系.他说:"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谈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贴,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合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哪一句话只有哪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语文做到这个地步,我对作者便有绝对的信心."[13]他觉得一个作者如果不在语文精确妥贴上苛求,那这个作者不是根本不了解文学,就是缺乏艺术的良心.他认为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决不会粗陋.因此,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言语形式上的讲究.言语形式有两重功用:一是表现,一是感动.理想的文学作品是它的言语有了表现力就有了感动力,不在表现之外另求所谓"效果".

    王力在谈到的语言的真善美时说: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14]因此,他认为"语文课最要紧的是,一定要从语言的角度来教,但并不是说只教语法,更不是说讲格律诗的时候,就去讲什么平仄韵律,我是搞语法的,我认为语法对写作帮助不大.重要的是你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

    文学的审美表现,即是作者以创造言语形式为中介的情感释放和升华."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这之所以可能,仅仅是由于他的作品虽然是在处理一个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的无法表达的题材,但是却具有着条理分明的安排和清楚有力的表达."人们运用语言思考,说话的活动就是他们在进行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活动,语言世界是和使用该种语言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个人的言语世界也是和他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相吻合的,精神世界的开拓不能不同时是言语世界的延伸,言语世界的延伸也不能不同时是精神世界的开拓,因此,语言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不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接受过程,语言的教学过程不可能不同时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育过程.

    ,心声也,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同步的,语言发展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积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对具体个别心灵的同化.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语言意义的生成过程,同时也就是他认识的发展过程.

   卡西尔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其它的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是和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15]言语形式烙印着言语主体的精神个性,言语形式是言语主体心灵的眼睛,声调口气,迥乎不同.言语的内容固然也有言语主体个性的投影,心灵的映现,但言语的形式更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精神个性.不同的人表述同一真理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这不同的风格不是体现于所表述的真理,而是体现于用以表述的言语形式,因为只有它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我们精神个体性.

    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他试图从真,,美统一的关系中提出美的概念.认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在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中不能依靠内容,而要靠形式完成一切,因为只有形式才能作用到人的整体,而相反地内容只能作用于个别的功能,内容不论怎样崇高和范围广阔,它只是有限地作用于心灵,而只有通过形式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纯粹自然状态的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他在美的王国所及的领域中成为审美的人.追求独立的外观与局限于实在相比,要求人有更大的抽象力,更大的心灵自由,更大的意志力.想象力在它的追求自由形式的尝试中,终于飞跃到审美的游戏.

    而康德认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时."[16]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量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才可以找到.[17]不断地隐藏和挑选,删除或增添,他们逐渐找到一些不再跟自然一样,然而比自然更完善的形式,艺术家把这些形式称之为理想的美.[18]

别林斯基认为:现实的美只在内容,而艺术则把它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绘画优于现实吗 是的,有才能的画家在画布上所作的风景必优于自然中任何美妙的景色,为什么呢 因为在画幅中,没有偶然的和多余的东西,所有的部分都从属于一个整体,一切趋向一个目的,一切都有助于形式一个美丽的,完整的,独特的东西,现实本身是美的,不过它是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不是美在形式上.就这一点而论,现实好比地下矿藏中未经洗炼的纯金,科学和艺术则把现实这黄金洗炼出来,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19]
    雨果说,美是一种和谐完整的形式.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因为,从情理上来说,美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在它最简单的关系中,在它最严整的对称中,在与我们的结构最为亲近的和谐中的一种形式.[20]

    克罗齐说,每个人都经验过,在把自己的印象和感觉抓住而且表达出来时,心中都有一种光辉焕发.所以感觉或印象,借文字的助力,从心灵的浑暗地带提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他们如果真有那些伟大的思想,他们就理应又把它们铸成恰如其分的美妙的响亮的文字,那就是已把它们表现出来的.[21]诗人或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因为他缺乏了他自己.诗人的素材可以存在于一切人的心灵,只有表现,这就是说,只有形式,才使诗人成其为诗人.

    克罗齐将语言学与美学统一起来,认为"艺术的科学与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当作真正的科学来看,并不是两事而是一事.人们所孳孳寻求的语言的科学,其实就是美学.[22]而且非常有先见地认为"文法,或是与文法不是无关的东西,也在人心中引起一个偏见,以为语言的实在性可以在分散而可合并的单字上见出,而不在活的言语文章上见出",点明了学习语文,不是学习语法,而是通过言语实践来提高言语能力.

    言语主体只要一开口说,一下笔写,他本人就已在介入他所说所写的对象,他的精神个体性就已介入一定的言语形式.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的等语言能力.具体的言语形式是无限复杂微妙的,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最切实用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不同的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不同的感知,认识,情感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怎么说"的实质其实就是怎么看,怎么想,学生学习"怎么说"实际上也就是在学习怎么看,怎么想,言语形式的教学不可能不同时是感知方式,思维方式的教育.

[1] 童庆炳,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

[2] 陆俭明,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

[3] 范正美,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学术交流》,1991年第6.

[4] 陈尚志,人学——21世纪的显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

[5] 钱谷融著,《论文学是人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17.

[6] 张志公,说语文,《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60.

[7]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20

[8] 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九卷,331.

[10] 赖瑞云,王国维"无用之用"文学教育理论三层内涵浅析,《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1.

[11] 杜卫,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席勒《美育书简》,《文艺研究》,2001年第66… .

[12] 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69.

[13] 朱光潜著,《谈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79.

[14] 王力,《王力文集》十九卷,341.

[15] 卡西尔著,《人论》,170.

[16]《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62.

[17] 同上,179.

[18] 同上,216.

[19] 同上,220.

[20] 同上,235.

[21]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9.

[22] 同上,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