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 黄易《嵩洛访碑廿四图》之《小石山房》考

 2015ccdd 2016-02-26


嵩少归来指洛阳,崎岖历后尽康庄。

人夸走马看花地,我爱寻僧选佛场。

苔藓残碑迷汉魏,战争旧垒认隋唐。

前贤只羡西崖好,配食香山葺小堂。

            —黄易《游洛阳道中》

黄易的存世绘画作品中,山水画为数不少,昔者多有佳评:

“善画山水,随意皴染,人争宝之。”

“工山水,上法北苑,合馀子以自成一格。”

“善画山水,笔意简淡,超逸绝伦。”

“画面无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勾勒,然淡墨简笔,冷逸幽隽,古风逸致,可见倪瓒、黄公望山水的遗意。翻阅画册,齐鲁名胜风光尽收眼底。”

 

概言之,简、淡、逸、意四字为其特色,访碑题材则开风气之先,即所谓“以秀逸之笔传邃古之情,得未曾有”。基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惯性,有人认为黄易的绘画作品(特别是亦仿关仝《小松自题山水册》。”其中,寻古访碑题材则最具特色,如天津博物馆藏《得碑十二图》、故宫博物院藏《访古纪游十二图》《嵩洛访碑廿四图》《岱麓访碑廿四图》等。



[]黄易《嵩洛访碑廿四图》之《小石山房》 17.5cm×50.8cm 纸本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


在黄易的笔下,除了对自然山川名胜古迹的描写,还有对文人雅致书斋清赏的表现,后者在访碑图中虽偶有出现,却因为数不多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其中,《小石山房》颇具典型研究意义。《小石山房》系黄易《嵩洛访碑廿四图》中唯一一幅表现文人书斋的画作。



— 武亿
(1745—1799),字虚谷,一字小石,旧字老统,自号半山石人。。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二十二日,武亿生于北京。乾隆三十年(1765)服阙,应童子试,偃师令见其文奇,拔擢第一。乾隆三十五年(1770),膺乡荐中式本省乡试第六名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会试中式第一百十名进士。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出任山东青州府博山县知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罢官。此后曾寓居历下、鲁山、安阳,主修《鲁山县志》与《安阳县志》又主讲临清州青源书院及邓州春风书院。嘉庆四年(1799)十月二十九日卒于家中,终年五十五岁。 


武亿在与黄易相处的数日内极尽地主之谊,为黄易的访碑之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彼此交流间亦是坦诚相待,毫无保留,使得黄易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有的甚至是重大的发现:“从《嵩洛访碑日记》中可以知道(嘉庆元年)九月二十一日,黄易登老君洞,老君洞即为龙门四品真迹所在的古阳洞,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时间就是龙门四品被黄易访拓的确切时间。”“虚谷见洞门高壁阳文刻字,指示喜甚,验是太和十二年洛州刺史始平公像记。”

所以,武亿才是龙门四品的最早发现者。


[] 黄易《嵩洛访碑廿四图》之《中岳庙》《平等寺》《老君洞》




[] 黄易《得碑十二图》之《紫云山探碑图》 18cm×51.8cm 纸本墨笔 天津博物院藏

 

黄易作为乾嘉时期访碑的代表人物,探寻新发同时,亦兼具着研究传播的重任。曾蓝莹女士曾撰写《媒介与信息:武氏祠的再发现与清代的文化生产》一文,以《得碑十二图》之《紫云山探碑图》(图七)切入,阐释了黄易发掘、保护、传播武氏祠过程及意义。其实,黄易的每一幅访碑得碑图都有着类似的经历背景。

黄易访碑的根本目是单纯的,并未一再强调所谓的遗民情结,更不具备隐晦高深的政治动机。他的很多行为仅仅是出于爱好而已。他所参与缔造的“碑学”,能够达到后世如此的高度和影响,可能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