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好好吃饭是宝宝彰显自我的方式!别再用吃饭作为交换筹码啦

 若水情 2016-02-26


吃饭已成为条件交换筹码


曾几何时,人类原始的本能“吃饭”,现在居然成了幼儿父母的头号困扰!甚至出现孩子不吃饭,出现允许孩子一口菜配一口零食的现象,我曾亲耳听见一位爸爸说,小孩不吃饭,只好买薯条加冰淇淋给孩子吃,至少小孩有吃东西...


也曾有保姆与我分享,一个不到两岁的宝宝,因为挑食,家长就要求保母在汤匙上,前半段盛菜,后半段放一口冰淇淋喂食,这样宝宝就会吃了。




这种用条件交换孩子吃饭的事情,例子并不罕见。但是吃饭本来是人类的本能,肚子饿了自然需要吃饭,为什么吃饭在今日却如此困扰幼儿父母?


都因为大人把小孩看得太重要,孩子往往还没饿,就追着喂饭,或是正餐时间还没到,小孩吵着要吃,成人就先塞零食。


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时间久了,小孩自然学会“吃饭的时候我就是皇帝”的道理,知道自己的饮食行为可以左右大人的教养态度。


而孩子的心理上也存在“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幼儿阶段正在发展「我」的概念,当成人忽略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却又因为太过在意吃饭这件事,孩子很自然的拿吃饭当成最佳的“武器”,只要我吃下XX,就可以XX,于是餐桌成了亲子间的竞技场!


宝宝“彰显自我”的四大武器


饮食均衡是儿童生长发育必要的条件,尤其在0-6岁的阶段,这段时间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速的时候,孩子吃下的营养,大部分都在供给脑部发育。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宝宝将吃饭这件事作为“彰显自我”的武器,其中有四大法宝:


>>>>拒食


指的是不吃正餐,只喝牛奶或只接受高热量食物,例如薯条、汉堡等;


>>>>暴食


是指孩子遇到喜欢吃的食物就拼命吃。


>>>>偏食


指孩子偏好某一类的食物,例如只喜欢吃肉类,却不吃蔬果;


>>>>挑食


指孩子在某一类食物中,只吃某一种食物,例如同样是肉类,却只吃鸡肉,而不吃鱼及牛肉。


以上的四种情况应该是最常见的“餐桌武器”了,会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还是因为家长把吃饭当成条件交换的筹码,而对妈妈来说,每餐饭也就衍生出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的困扰了。


改变食物样貌?实际效果有限!


面对宝宝不配合的饮食行为,不少妈妈第一个念头通常是:“是不是我厨艺不佳,所以小孩不爱吃?”,但实则不然,真正应该改变的不是食物,而是孩子的脑袋!只有孩子打心底认同,吃饭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及健康,才会选择对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来吃,也才会遵行营养均衡、适时适量的原则。




但是愿意吃下健康的食物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必须透过后天的学习,而且要经由成人的引导才能学会。因此,「食育」才是现代父母处理幼儿饮食困扰的根本之道!


费尽心思改变食物的气味、面貌,把食物藏起来,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旦孩子离开成人的眼目,饮食行为又会回到质与量皆不恰当的原点。所以现在许多推行食育的机构也开始呼吁现代母亲应该要从过去的拼厨艺,转移到拼食育。那么到底什么是食育呢?


对于幼儿食育,应该有的第一个认识就是:饮食的味觉、视觉及触觉是经由后天学习而来!尤其幼年时期的饮食习惯,对孩子一生的饮食态度及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选食力”,也就是对食物的基本辨别能力,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选择对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来吃。


如果孩子从小就吃惯了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us)的食物,例如色彩鲜艳的糖果,甜味浓郁的零食、口感软嫩的蛋糕,那么孩子的味觉、视觉甚至是舌头的触觉,自幼年时期开始,就已经习惯这些食物,所有和饮食相关的感官就容易钝化,未来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发孩子的食欲。所以,引导孩子吃天然、原味及原型的食物,远离加工食品,是幼儿食育最重要的目标!


四策略:培养孩子好“食育”




就算家长已经改变了观念,想要培养孩子的“食育”,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却是,人类的大脑天生嗜甜,人类天生会被特别香、颜色特别鲜艳、味道特别浓郁的食物所吸引,这是生物的本能,那到底该如何让孩子保有“纯净”的饮食感官呢?下面提供四大食育策略给大家参考:


>>>>策略一:用故事改变餐桌上的气氛



幼儿吃饭很重气氛,只要开心,什么都好吃!比如麦当劳的快餐店,针对幼儿的食物,从不强调好吃,而是诉求快乐,因此,用餐气氛保持愉悦相当重要。


一直要求孩子吃完多少量、吃快点、吃下特定的食物,恐怕会打坏孩子的好胃口!父母不妨把故事搬上餐桌,和孩子说说食物的故事,以此取代训斥。


>>>>策略二:带孩子进厨房认知食材


“好危险”!、“来帮倒忙!”是中国父母普遍面对孩子进厨房的态度,即便是在海外,华人家庭里也常见厨房门口围着栅栏...然而厨房恰恰是家中离食物最近的场所,若把孩子与厨房隔绝,孩子不容易对食物产生感情,更不会认识食物,进而喜欢食物。


  不妨带着孩子走进厨房,用故事的方式为孩子解释不同的食物,让孩子在听故事、实际煮一餐饭的过程中认识食材,与食物交朋友。


>>>>策略三:化身小小农夫,深植绿色食物


虽然幼儿无法理解抽象的“有机”、“无毒”的概念,但是通过亲手种植,亲自打理菜圃,在经历农事的完整流程:土壤、肥料、灌溉水、虫害等过程中,孩子自然学到什么是“安全”食物及符合节气蔬果的概念,“选食力”就会在这个时候养成。


有妈妈说现在城市里哪有这种条件啊...其实,假期的时候各大热门景点都是摩肩擦踵,不如带孩子去乡下接触下真正的自然,顺带看看真正的田地,也是蛮不错的度假方式~


>>>>策略四:共读绘本,认识食物


故事是最容易亲近幼儿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用“绿色绘本”为媒介,进行幼儿的食育。有时候透过故事主角的饮食经历,孩子可以从中获得共鸣,例如:可以让孩子认识“垃圾食物”逮住机会就大吃零食的阿平,将让孩子了解零食的坏处


类似的“食育绘本”还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而绘本中贴近幼儿心理的故事,将会引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