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压岁钱,居然不是钱丨新春特辑

 昵称29351445 2016-02-26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春节一到,最开心的当属小孩子,除了不用上学,可以穿新衣、放鞭炮、串家门、吃美食,最重要是——收红包!



红包古称“压祟钱”,后因“祟”与“岁”同音,又叫成“压岁钱”。相传,古时有一只小妖名为“祟”,每年最后一天夜里就出来祸害孩子。家长们用红纸包着铜钱,置于孩子枕边,“祟”便不敢靠近。


所以,压岁钱是表达大人对孩子疼爱之情的一种形式。因此,虽然不同时代的压岁钱有不同的形态,但这一寓意却从未改变。


汉代辟邪品



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一开始它并不是真的“钱”,而是专门铸成货币形状的辟邪品,可佩戴,也可赏玩。


这种辟邪品通常正面刻着祝福语,比如“千秋万岁”、“福山寿海”、“去殃除凶”等,背面则是各种图案,有龙凤、龟蛇、双鱼、星斗、斗剑等。


唐代洗儿钱



唐代的压岁钱,民间习俗暂无据可查,宫廷则盛行“散钱”。这在《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有记载: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那时候,新年即“立春日”,而压岁钱除了贺喜,同样保留着辟邪去魔的作用。


宋代串钱



宋代的新年,已由正月初一正式取代了“立春”,散钱的风俗也移到了正月初一。压岁钱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出现了用彩绳串连的形态,称作“串钱”,寓意把好运、福气、钱财各种美好事物连在一起。这在《燕京岁时记》有记录:“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金锭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清代吴曼云《压岁钱》的描述,可看出当时的压岁钱与宋代保持一致,只不过放置的地方,从床脚移到了枕边。而当时的大户有钱人家,也慢慢出现了直接用金锭当压岁钱的做法。


民国百岁钱



到了民国,方孔圆形钱基本取消,用彩绳串联压岁钱的做法也自然不复存在。那时候,人们便逐渐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做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


现代纸币



待纸币出现后一直到今天,压岁钱就基本约定俗成为“人民币”了,而且大部分家长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当压岁钱,取代曾经的“串钱”,同样象征好运连连,连连高升。


只不过,经济条件不同,金额有所不同,但压岁钱这一习俗,从未中断。



若家庭拮据,家长难以拿出压岁钱,通常的做法是在过年时,往孩子的口袋里放几颗花生、一把瓜子或一颗糖,权当压岁钱保平安。


慢慢地,压岁钱从分到角,从十到百,越变越大;孩子从跪拜行礼拿压岁钱,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收到压岁钱后,从藏于枕边,到用于买零食、买鞭炮、买玩具,再到买电子产品、交学费……



现在,不少地区的压岁钱还出现了攀比现象。给压岁钱的人,给少了没面子,给大了造成经济压力。收压岁钱的人,收少了不开心,收多了乱挥霍……


这样看来,压岁钱似乎已严重脱离了最初的意义,成了拉拢关系、展示财力、彰显地位的一种途径。而这早已有违于纯朴的传统风俗。


其实,只要沿袭“吉祥平安”这一用意,勿论大小多少,那给压岁钱和收压岁钱,都会是最美好的一件事。



本期文章就隐藏了4个红包口令,你能找到么?

↓↓↓点最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红包口令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