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由医转文,误入“奇途”

 ZhengyiJustice 2016-02-26

在世界文坛,有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最初从事的是医生职业。作为医生,他们有理性的思维和丰厚的医学知识;作为作家,他有感性的内心和细腻的文字表达能力。他们用医生的眼光,观察人和纷繁的世界。医生和作家面对的同样是人,同样是观察,一个从身体出发,探究生命;一个从精神出发,洞察人性,两者互通皆为救治。

2月23日是英国诗人济慈的祭日。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济慈根据古希腊的一个美丽神话,出版了诗集。诗中包含着济慈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加上他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表明了他反对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不过他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攻击,保守派甚至对济慈轻蔑地说:“做一名挨饿的药剂师可比挨饿的诗人强多了!所以,你还是回你的药店去吧……”


冯唐因“万物生长三部曲”和前段时间翻译泰戈尔诗集《飞鸟集》事件而被大家所熟知。关于他的身份,也是多种多样——妇科医生、作家、前麦肯锡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CEO等。冯唐在协和医科大学学过八年医术,从正经科班念到医学博士,从DNA、RNA 到细胞到组织到大体解剖,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理,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十多年前,学完八年医术之后,饮酒后,呕吐后,枯坐思考后,我决定不再做医生。”


在改编自冯唐同名小说的电影《万物生长》中,韩庚饰演的男主人公秋水,他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也是冯唐的自我写照——读医学院,毕业后却只做了短暂的医生就转行。冯唐曾说,“如果有一天我写不动了,如果在那一天我还能做得动手术,我会考虑回去当妇科医生。实际上,我当初不当妇科医生的原因是主攻的卵巢癌死人太多,个人渺小,束手无策,而且看不到希望。”

关于鲁迅去日本学医的原因,他在《呐喊》自序里讲的这两点: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于是他便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鲁迅学医的动机,除了上面两点以外,鲁迅还对于一件具体的事实起了弘愿,也可以说是一种痴想——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其恢复到“天足”模样。后来,经过了人体实地的解剖,悟到了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续接。后来有一次课间看幻灯片,鲁迅看到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杀充任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而被杀和围观的中国人却全然麻木不仁,于是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弃医从文,“改变他们的精神”,从事文学思想活动去了。


1914年郭沫若抵达东京,从此开始了10年的留学生活。考取了东京一高顶备班医科的他,与报考天津陆军军医学校不同,是受了“富国强兵”时代湘流的影响。留学之初,他在家信中即表示“男来东留学,志向在实业及医学两途”。考入一高后,他又再次表明:“立志学医,无复他顾”。但是在日本读医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并逐渐将精力的重心转移到文学创作和翻译上来。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他毫不犹豫的“弃刀从文”,选择了写作。他对朋友说:“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的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新文学。”

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出生于小市民家庭,父亲的杂货铺倒闭后,他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契诃夫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开始文学创作。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苦恼》,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而在《变色龙》及《普里希别叶夫中士》中,作者鞭挞了忠实维护专制暴政的奴才及其专横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恶嘴脸。


毛姆原来也是学医的,后转而致力写作。22岁那年,毛姆在伦敦学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妇产科医生。他以自己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经验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此后便弃医从文,开始写作,一生创作小说、戏剧等各类作品近百部。也许是学医的缘故,他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乃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基调超然,带讽刺和怜悯意味,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比如《面纱》里的这一段:“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后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

余华的小说字里行间总是给人一种非常残酷的感觉,或者说有一种血淋淋的东西,他说,这可能是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某一部分感受。“我是个牙医,干了5年,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无聊至极。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有一次我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他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工作。我心想这样的工作倒很适合我。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的小说家渡边淳一。他出生于日本北海道,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随后任母校整形外科讲师,在做了10年的外科医生后,转而专业从事文学创作,成为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渡边淳一早期的作品以医疗题材为中心,逐渐延伸到历史、传记小说。他的作品以其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丰富多彩,深入男性、女性本质的恋爱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1970年,渡边淳一所在大学的附属医院正在进行日本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当时渡边淳一怀疑被摘除心脏的那位患者并没有真正脑死亡,因此就对当时所在的医院进行了批评。后果可想而知,年仅35岁的渡边淳一无法继续在医院工作下去了。  

渡边淳一说:“我至今给数不清的人亲自动刀,看见血,找神经,触及骨,而且看见死。对于人体,起初的三年只是恐怖和惊异,接着的三年有梦想,再三年就只有那种顺从绝望。而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觉得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和浪漫毗邻而居的。”

(图文整理自网络)



大梦荐书



 “叙旧文丛”
摩挲故纸,唤醒记忆
省思历史,启示未来

“叙旧文丛”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个图书系列,写作范围是晚清民国的文史人事。丛书主要面向近代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者均是多年游走在民国故纸堆中的掌故家,擅长挖历史讲故事的媒体人,文章短小精练,集趣味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复乐园》

爱情是治疗衰老的良药。小说描写了在来栖建立的老年公寓里,八个关于老年人的爱情故事。以与女性接触来保持年轻心态的堀内大藏,死在按摩女怀里却露出幸福微笑;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的立木重雄,与三人都闹翻后,迅速找到了第四个女友……每个故事虽然情节有所不同,但一个个故事折射出来的主题,却有相同性与永恒性。小说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到老年人的感情生活上,他们的晚年生活以及情感状态更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关注。他们今天也将是我们的明天。


《面纱》

容貌娇美而又爱慕虚荣的英国女子凯蒂,为了避免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接受了生性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她离开了上世纪20年代伦敦浮华而空虚的社交圈,随瓦尔特远赴神秘的东方殖民地——香港。对婚姻感到不满和无趣,凯蒂开始悄悄与令她芳心摇动的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瓦尔特发现妻子的不忠后,孤注一掷,开始了他奇特而可怕的报复计划:凯蒂必须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陆,去平息一场正疯狂流行的霍乱瘟疫。在异国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英国家乡的舒适生活中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在爱情、背叛与死亡的漩涡中挣扎的凯蒂,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终将生活的面纱从她的眼前渐渐揭去,从此踏上了不悔的精神成长之路。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契诃夫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海明威也十分赞赏契诃夫的艺术:“人们对我说,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再看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被誉为“英国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本人对契诃夫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她在给丈夫的一封信中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在一篇札记中她写道:“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在我国,契诃夫也备受推崇,茅盾生前曾号召作家学习契诃夫的“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语言的精练”。 


 
梦,是最真的现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大梦书屋

大梦山畔理想不灭的人文精神领地

西湖店:福建福州鼓楼区梦山路27号

9:30-24:00 等你到深夜 0591-83706972

鼓岭店:福建福州鼓岭李世甲别墅

10:00-21:00

梦,是最真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