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上,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望云1120 2016-02-26

文/猎聘Bella

知乎上有个帖子倍受热议——“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有人说是跑步和冥想;有人是说坚持碎片化收集与阅读管理;也有人说是时时关注自己的头脑和情绪……似乎大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些意义颇丰的事情。那么在职场中,你有没有也在做着很多看似“无聊”的事情?

我的理想是改变世界,可为什么每天都是与bug斗智斗勇,当一名只会写代码的程序猿?

我的理想是首席运营官,可为什么每天都做着CV工程师(复制Ctrl+C/粘贴Ctrl+V)的工作,机械地搬砖?我的理想是现实生活中的杜拉拉,可为什么让我每天收发快递,跑腿打杂?

还记得那个关于“挖井”的经典故事吗?一个人想要挖井找水,于是他在不同的地方挖坑,但每次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做出足够的坚持和努力,导致最后一无所获。职场上也是一样,当你有了放弃的想法时,或许就和他的状态一样:

这幅漫画不禁让人发问:那些看似无聊的事情就真的没有意义吗?其实,价值的积累靠的正是一砖一瓦的重复,认真做的每件事都不白做,它总会以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你回报。即便现在的你只是一颗螺丝钉,也总有一天会绽放最美的光芒! 1重复工作的背后隐藏大量的“内在规律”

有这样一个人,堪称中国的女版福尔摩斯。

她是掌管8000人社区的户籍警,她是受邀到美国警局协助查案的“足迹专家”,她能够从30位体貌相当的模特中准确辨认其中的一位,也能够通过观察众多身高体重相似的小孩行走的体态来辨别隐藏在其中的四胞胎,就连华人神探李昌钰都想要拜她为师!她就是2015《挑战不可能》的年度挑战王——董艳珍。

(视频时长29'30'',建议在WiFi下浏览)

她把自己的绝活归功于“全靠练习”。作为一名基层的社区民警,荣誉的背后,是662万余次户籍平台的使用次数,是使用率排在第一名的勤勉度,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心钻研,更是时时刻刻对工作的反思与进步。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有广为流传的故事《我的助理辞职了》。在贴发票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用心记录每项票据上的时间、数额以及消费场所等信息,对商务活动的流程及预算有了深入了解,每次都超出预期地完成总经理交待的任务,为自己赢得了信任。

可见,绝对没有意义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实践出真知,用心的你一定可以发现,有些工作看似平淡、琐碎,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你独有的、千金都买不到的宝贵财富。2“像狗一样卖力”龙套演员也可以逆袭

很多年以前,有个演员很爱抢戏,拥有无数血泪龙套史的他曾被导演李修贤骂道:“演戏又不是力气活儿,你干嘛像条狗一样卖力?”多年以后,这个演员的电影《美人鱼》上映9天就创造了票房突破20亿的神话。有次接受完采访,记者请他写句话留念,他写道:“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他叫周星驰,观众叫他“星爷”,可他说自己还是“星仔”。

日本有一位“喜怒哀乐全用笑容来表现的演员”堺雅人,在成为豆瓣剧评超九分的神剧影帝前,也默默饰演了十年的龙套角色,可他从来没有停下过进取的脚步。在雅人叔的随笔集《文·堺雅人》里,除了记录一些日常的琐事,更多的就是他对拍某部戏的思考,以及对角色的揣摩。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他们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只有重复的心态,没有重复的工作,只要一直在路上,就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坚持分为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以及结果是什么,为了梦想而奋斗;另一种则是不加思考地盲目坚持。前者让人每天斗志昂扬,后者就只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3拒绝盲目坚持十年经验≠一个经验用十年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工资呢?”老板回答: “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把一个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都说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三重区域:舒适区——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学习区——做高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恐慌区——做远超能力范围的事情。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技巧,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所以说要想取得真正的进步,就一定要学会走出舒适区,进行“刻意的练习”。否则你所做的,只是重复昨天的自己。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踏实的积累才是成功的前提。只要你确定自己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就不要怀疑工作的意义,放手去做吧!因为,真正改变你的事情,生活从不提前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