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古建筑房檐上的秘密

 风过竹笑 2016-02-27

近日,颐和园一古建筑上的骑凤仙人丢失,引发关注。不久,有网友爆料称,乾清宫东南角上檐的骑凤仙人也出现了缺失。对此,故宫回应称,对于缺失的各类琉璃构件进行统一登记并纳入修缮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并进行定制、补配,以恢复景观的完整性。古建筑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古建筑的修复与使用也一直以来备受公众关注。

揭开古建筑房檐上的秘密“骑凤仙人”也叫“鸡道士” 初期用来美化钉帽

“骑凤仙人”,汉族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鸡道士”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传说源自清代。 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凤'。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

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揭开古建筑房檐上的秘密呲牙裂嘴灭火消灾 体现“龙文化”崇拜

天津风貌建筑专家金彭育介绍说,屋檐上的“兽型”装饰有着不凡的出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螭吻”。龙有九子,各不相同,赑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螭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金彭育介绍说,鼓楼的大钟上就有一个蒲牢造型作为钟钮。狴犴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做了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当然,关于龙生九子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难看出,能够“灭火消灾”的螭吻自然作为了建筑上最好的标识。

金彭育说:“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图腾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勇猛、奋勇、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无所畏惧。建筑上兽型呈现龇牙咧嘴的样子,在古代的民俗中,也有驱逐厉鬼、守护家园的寓意。对百姓来说,也寄托了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希望。”

揭开古建筑房檐上的秘密螭吻降雨吞火 因皇家专用而“变形”

螭吻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说虬尾是水精,喷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螭吻,能避火灾。

螭吻有镇火的寓意,而鱼龙的形象也有飞黄腾达的意义。而螭吻的形象也在转变,金彭育介绍说:“刚开始的时候还能看出鱼的形象,比如翘起的鱼尾。到了明清,鱼的形象就在慢慢蜕化,龙的属性越来越明显,张开的龙口,高昂的龙头,让人一眼望去更像是看到龙的图腾。而龙作为皇家专用的形象,则让这种螭吻造型越发用来显示皇权的威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