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幸福的教师(

 binger图书馆 2016-02-27

10年前,北京四中在《2003~2006三年发展规划》中号召教职工做“学习型的四中人,发展型的四中人,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四中人”,讨论时有老师提出应当加上做“幸福的四中人”。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严肃而深刻的哲学命题,也是自古以来人类所追求的理想。怎样才能幸福?有人认为富有是幸福的原因。也许这种观点现在会得到许多人的认同。的确,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富人生活得更加快乐。但很快就有人提出质疑:富人之所以感到快乐并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快乐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变得富有。前哈佛大学校长德瑞克·波克在《幸福的政策》一书中引用的一项长期研究的结果表明,入学时被测定为快乐的学生到40岁时,要比同时被测定为不快乐的学生多挣30%。究竟是富有的人更加快乐,还是快乐的人更容易富有,这还是一个我们没能搞清的问题。

但我相信,今天对我们这些算不上富有的人来说,我们在生活中享有的舒适和便捷也早已超过了古代的王公贵族。但如果今天我们仍不能感到幸福快乐的话,那恐怕要到物质享受之外去寻找原因了。比如,我们在与同侪相比时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我们身体的健康,我们在社会上的安全感和被信任的程度,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以及我们对未来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隐忧,等等。这里也不排除我们的生活态度和对幸福本身的理解的问题。因此,在提出做“幸福的四中人”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了对幸福这一人生命题的探索。在与许多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提炼出了全面和谐的幸福观,这就是“享受工作、取得成功、赢得尊敬、获得发展、精神丰满、和睦相处、衣食无忧”。

享受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幸福理念。古今中外的文化常将工作描述成痛苦的付出。中国古人认为成功的标志做是做“人上人”,要做“人上人”就得先吃“苦中苦”,因此工作和学习被看成是痛苦的过程。西方的文化观念也与之类似。在《圣经创世纪》中有这样的情节,上帝为了惩罚亚当的野心,罚他到凡间去工作。将工作与痛苦划等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陈腐的观念。一个人如果不能享受到工作的快乐,那他或她就很难感到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工作几乎要占去生活的一半光阴。其实敬业并不意味着痛苦的付出和个人的牺牲,快乐工作的人常能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在我的同事中,有许多废寝忘食勤奋工作的人,他们为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休息日,但从他们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痛苦和厌倦。对于教师来说,快乐工作的人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会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而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教师的成就感就源自于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从学生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与文化的基因,这样的教师也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尊敬甚至敬仰,享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与幸福。

教师既是一个容易走向封闭的职业,也是一个可以走向开放的职业。走向封闭还是寻求开放,完全取决于教师是否愿意和善于将自己激活,用北京四中刘葵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让心灵醒着”。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些教师,他们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不可谓不娴熟,但在教科书之外所知甚少,他们的心灵和精神没有能得到及时的补充而日渐枯竭,这使他们容易感到工作和生活的乏味。而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教师,他们始终保持着对新知的渴求,他们的课堂常讲常新,他们不断将自己获得的新知和人生体验融入教学,与学生分享。我相信这样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从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尝到新鲜感,永不厌烦,他们的精神也会不断得到充实。和睦相处也是幸福的重要来源,这里既包括同事之间的相处,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我总认为,一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最大动力和幸福的源泉主要来自家庭的温馨和恩爱。

我们之所以将这七个方面称之为“全面和谐的幸福观”,是因为这七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兼顾这七个方面而获得完整幸福的人并不很多,甚至少之又少。这里需要社会环境的宽容和理解,需要自身的努力和豁达的心胸,需要注重文化修养和提升精神境界,需要克服或抑制不切实际和永无休止的个人欲望,等等。说到底,这是一个涉及到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问题。

北京四中化学教师高杰博士可以说是一个幸福教师的典型。从教育教学工作来讲,她无疑是一名成功的教师。她所任教的班级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她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这对一名从教时间不算很长的年轻教师来讲,是莫大的荣誉和鞭策。她在学校担任多项工作,事务繁杂,整日忙忙匆匆,但无论何时,你所遇见的高杰总是面带笑容,充满乐观和朝气。在工作中,她善于收集和总结材料,不仅可以从中挖掘智慧和经验,也可从中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给自己留下许多快乐美好的记忆。她目前正在读博士后研究生,这是她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的象征。此外还要特别提及的是,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可爱的儿子和她一样快乐生活。她把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安排的科学、合理、紧凑,因而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硕果。这本书不仅是她工作的记述,也是她生活轨迹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年轻教师的人生态度。这对读者来说,也许是最有意义的。

本文为《北京四中8班的教育奇迹》的序言

2013年11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