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运用乌梅丸治疗内伤杂病体悟_史锁芳

 医者仁心经方 2016-02-27
乌梅丸本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剂,原书主“蛔厥”及“久下利”,药由:乌梅、附子、桂枝、细辛、川椒、黄连、黄柏、当归、党参等药物组成,由于此方寒热并用,配伍庞杂,所以历来为医家所冷落,甚则谓“乌梅丸,不通之方,不中用之方,无论属虚,属实,皆不能主也”,误导读者。结合临床实践,尤其是结合学习五运六气理论,按照仲景六经欲解时理论用好乌梅丸,能够解决很多处于厥阴欲解时的诸多临床难症,具体临床运用时注意以下3方面问题:
1.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方,应从厥阴病篇的大方向上来看,非专注于“蛔厥”及“久下利”,正如清代名医柯韵伯所说:“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既然乌梅丸作为厥阴病之主方,临床应用时,要充分把握《伤寒论》厥阴病之提纲症、紧扣“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之病机、结合厥阴欲解时等条文,准确理解乌梅丸的应用指征,使之广泛应用于临床,扩大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使这一千古名方充分发挥其价值。
1.1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计量”,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观察,发现乌梅性平味酸,入肝经,主安心下气,除热烦满,为本方之主药,惟用量较大,才能力专效宏。临床应用多从30g起,多则100g之多,往往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果。
1.2乌梅丸作为一张寒热并用的方剂,临床应用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临证常通过患者的症状,合理的调整寒热药的比列,偏于寒,则加大附子、川椒、肉桂等温热药物比例;偏于热,则重用黄连(心烦热须重用!)、黄柏等寒凉药物;即使有时寒象不显或热象不显,只要符合乌梅丸应用指征,仲景有训“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可放手使用,毕竟寒象不显,苦寒伍少量温热药,可以安土奠中,避苦寒败胃之嫌;热象不显,温热药伍少量苦寒药,因肝胆内寄相火,肝胆病,往往导致相火妄动,伍少量苦寒药,苦折相火,防其妄动,然又可互为反佐。总之以调和阴阳为任。
临床上只要是在下半夜(厥阴欲解时丑至卯时)发作加重的病症诸如:咳嗽、哮病、反酸、失眠、盗汗、胁痛等内伤杂病,均可放胆用治。
验案举隅
1、郭某,男,60岁,2014年07月19日初诊
患者反复咳喘5年余,加重10余日。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