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谈篆刻创作---徐正濂(含作品)

 聽雨軒sjh 2016-02-28

篆刻家徐正濂先生谈创作
     
    一位写字的朋友告诫我:“时刻不要忘记'大气’,所有的大家都是'大气’的。”无疑有许多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因为追求“大气”的篆刻家现在占了大多数。我认为,这本身并没有错。现在许多人将“大气”理解为“破败、荒率、粗砺”,尽力营造“迸裂、漫漶、模糊”,却不一定是正确的,至少不一定是全面的。《图写山川》一印也许可以挑出许多毛病,但以“大气”而论,似乎还不是太逊色。此印并没有刻完的“做”,没有可以的“漫漶”,也不运用白线下刀的迸裂,手法是极其简单的,但“大气”的效果却并不因此而简单。此印如果有难点,则在于线条沉酣中的锋锐,或者说锋锐中的沉酣,这二者是极容易互相冲突的。而我自认为得意的,则是“图”字右上部的转折,一刀而过,增强了“写”的感觉。这样的转折靠慢慢地描摹是达不到所求效果的,靠刻完后的敲击也达不到所求的效果。如果说这是全印中最难的一笔,则千万不要归结为什么“功力”,它可以更依仗工具;一是刻刀不宜太锋锐,二是要用印床。只有夹紧印石,你才敢酣畅、果断地一刀而过。如果将印石捏在手里,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我可以断定自己决刻不出这样一刀来。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篆刻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惨淡经营的结果。但我也不否认有得之偶然的时候。《幽人高致》一印就是得之偶然,当时我随便在纸上写了这四个字,觉得有点意思,由画了一个圈,觉得像方印章,于是便决定创作,仔细地、反复地写印稿,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再也达不到第一稿的效果。最后还是采用了第一稿,并将其反印到石面上,一刻而就。因为第一稿写的不方正,而我当时还没有那么大的长石材,只能刻在一方4×4厘米的青田石的侧面。这方印后来被收入《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集》。发表以后,有人觉得非常好,特意从远地打来长途电话表示赞扬;也有人觉得不好,觉得看不出什么传统,我觉得两方面的意见都不能算错,后者更注重一种法度、规则,则此印确实不好解析。而前者觉得此印有一番意境,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前些年,北京办过一次大写意篆刻展。既然有“写意”,相对也就有“写实”,那或者就是指法度严谨、刻意周密的作品。我觉得写意的作品,用“法度”、“规则”来套不大合适,即便像弗洛伊德那样说的太具体,也是很扫兴的。写意的作品,其实只需要你认真体味,觉得有味道,有境界有行,至于啥味道,么意境,原是不需要琢磨得那么清楚的。这只是对专业人士而言的,而且还是针对懂“境界”的专业人士而言的。《书法导报》恐怕没有那么多的专业读者,你总还得胡诌几句,唬一下吧。那么或可以称此印疏而不空、瘦而不枯、奇寂清冷、或者一缕画意。斯为“意境”。

    我曾经很用心地学过黄牧甫的篆刻,但我现在又有意地回避黄牧甫。黄牧甫的篆刻有很多优点,不必说我不能学会,即便我能,也未必是幸福。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只学黄牧甫篆刻的劲、拙精神,我不学其形态和外貌,甚至他的篆刻太严谨、精悍的线条。我认为学习前人都可以如此,正像黄牧甫学习吴让之一样。《与父母生我之意大悖》一印仍然还有着黄牧甫印风痕迹。我有一位对黄牧甫深有研究的师兄说,印文的意思很好。言下之意是印章刻的不好。如果他是以黄牧甫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基本达到了目的。虽然我目前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要体会黄牧甫篆刻技巧和精严,但在我自己的审美意识中,却认为一切的技巧和精严,以自然、随意、看不出技巧和精严为最高境界。但若看不出,又怎知道你有什么技巧和精严呢?这是我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陆放翁说的“诗到无人爱处工”,或许是同样的意思。我曾在书中读到宋代诗人喜欢唐诗,大多不是我们称道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这类。专门家与非专门家,原是有隔阂的。篆刻系小技,又过于专业,关注和理解的人更少。引家寂寞,甚于诗人。

    绝大多数的古玺因为岁月的侵蚀,呈一种浑厚的古朴。我看过很多仿古玺印创作的作品,做得漫漶而陈旧,这当然是合理的,但未必是高级的。我以为高级的拟古,首先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按照齐白石的说法,不似欺世,太似媚俗。而篆刻若过于拟古,则缺少了积极的创作意义。只有具备了古玺的气息,而又不乱真,才是拟古的高境界。成熟的篆刻家应该有比较典型的个人语言,即便拟古,这种个人语言也只宜强调,不已淡化。黄牧甫、吴昌硕、来楚生等人,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如刻猪像猪,刻羊像羊,含糊了自己的语言,是昏庸之举。临摹古玺好比画家深入生活,而创作应该比生活高出一筹。这不是不可能的,真实的模特儿大多没有作品漂亮,这就是提炼。这么说,并不等于《玉堂富贵》一印达到了上述标准,我只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意见罢了。

    我在这里介绍几方印章,实话实说。读者和同道或嗤以为狂,或笑以为傻,我认为都比不过一个“真”字重要。或许这也正是编者所希望的,我也就不揣孤陋了,不揣浅薄了,不揣自恋了,不揣傻冒了。
                                         来源:中国在线艺术网论坛

思想着的印人——徐正廉

作者:盛洪军

徐正廉是我最钦佩的印人之一。最初与之结缘是先生在书法导报上发的一则启示,主要内容是对霞生一印中间一竖是否保留征求读者看法。当时我刚刚学印,不知天高地厚地去信,力主保留这一竖,以求顶天立地的效果。我在信中信口雌黄,现在想来很是汗颜。先生却不以为忤,很快回了信,还寄赠了几枚印花给我。之后,又多次对我的创新之作给以指点,要我注意把握新与旧之度,使我对古意与旧气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知道先生教学生主要以函授为主,为免揩油之嫌,我不再给先生写信,但还是在展览、报刊和网络上关注先生的创作,收集先生的作品。几年下来,倒也洋洋大观。闲时品味,自得其乐,虽不敢说读懂了,可也品出了一些味道

徐印有三个特点。

一是有思想。

思想是印章的灵魂,也是衡量印人水平的重要标志。印章表现空间只有方寸之地,却能作为一门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发展传承了几千年,其最大的魅力在于思想性,每个印人可以借助刀笔,通过表达其特有的审美理想。一个印人如果到了没有想法,思维枯竭的地步,就意味着艺术的止步不前。徐正廉创作、授徒、理论三栖皆能,其《听天阁读印杂记》、《听天阁闲话》都是创作的经验之谈。比如说一切篆刻都是在新与旧、巧与拙、生与熟、正与欹、刀与笔等每一对关系之间寻找一最佳位置,确是实践家的真知灼见。再如其论黄牧甫印文线条质感用李贺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可谓一语中的。创作实践为徐正廉凿开了理论的源头,理论又反哺了他的篆刻创作,这也是徐正廉近二十年一直能活跃在篆刻一线的生命力所在。

二是有构成意识。

对印面适当作图画处理是徐正廉的拿手好戏。与你同行字左半边,作美术化处理,清雅可爱。他对有些印文非常偏爱,如言字上面的四小横,已成一种招牌式写法。有的印文他多次重刻,如图写山川兴会已写我心等。他的幽人高致等风格印作,已突破传统印面布局,边线空阔,字距拉大,线条简洁,富有弹性,意境幽远。他自已也颇得意,在边款中说斯印有奇气,刻印至于斯,已不堪为书画家用,然则独立价值见矣

三是有多种篆刻语言。

在他的篆刻基因中,有来楚生、黄牧甫、钱君匋、齐白石以及古玺等元素。在印章面目上钱的成分较少,也许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确保在方向上不离雅正之路;黄的成分最多,占五成以上,他的与父母生我之意大悖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花好月圆人寿并州幽客等皆得黄氏三昧;来的成分约占三成以上,我猜想这也是他号楚三的原因吧。他较早时期的神龙见首不见枕漏书屋等都是学来楚生的代表作。但现在则不是直接以来氏面目出现,只是隐隐在黄氏风格作品中夹带三分楚味。以来的拙朴破黄的板滞是徐的高明之处,也是其学黄的成功之所在。

最近,在第三届流行书风作品集中,徐正廉提供的评委作品,如我佛等,强化了齐白石刀法和穿插布局之法,但总体感觉钝滞奇诡,显然变化得不成功。徐正廉向何处去,关心他的人在试目以待。也许有一天,楚三会破茧而出,再次拿出让人们眼前一亮的作品来。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转载]西泠印社精英 <wbr>徐正濂篆刻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