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件遭到怀疑的伟大艺术品

 山爷wzs0718 2016-02-28

10件遭到怀疑的伟大艺术品

艺术史充斥着各种赝品伪作,欺骗行为层出不穷。这些假货通常很容易辨识。但有时候专家也很难鉴定一件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争议,让我们对无数画作、雕塑和书籍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10.《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玛丽·雪莱

10

这本书已经出版两个世纪,读者仍然爱不释手。不仅因为这本小说是科幻作品和哥特式恐怖的代表作,还因为它奠定了作者玛丽·雪莱作为20世纪少数几位杰出女性作家之一的地位。

但是,如果《弗兰肯斯坦》不是玛丽·雪莱写的呢?约翰·劳里岑(John Lauritsen)在他的书《创作〈弗兰肯斯坦〉的人》(The Man Who Wrote Frankenstein)里提出了这个不可思议的观点。劳里岑认为这本著名小说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玛丽的丈夫,诗人珀西·比希·雪莱。

劳里岑的观点没什么说服力,他个人的信用还有瑕疵。(他没有接受过文学史方面的系统学习,还否认HIV病毒和艾滋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玛丽少年时期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而《弗兰肯斯坦》文学色彩浓厚、感情丰富,她不可能是这部作品的作者。劳里岑还认为小说里到处都有以男同性恋为主题的影子,这更符合珀西·雪莱的心理。

根据劳里岑的观点,《弗兰肯斯坦》的著作权归属问题遭到了当时学术界女权主义者的压制。有些人得出结论,劳里岑的论述无疑表现出厌女症。尽管如此,这场争论因为女性作家杰梅茵·格里尔(Germaine Greer)而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格里尔写了一篇关于《创作〈弗兰肯斯坦〉的人》的书评,她认为玛丽就是《弗兰肯斯坦》的作者。但是格里尔坚持认为这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她认为这本书写得很糟糕。

9. 奈弗尔提蒂的塑像

9

“突然之间,我们得到一樽栩栩如生的埃及艺术品。简直没法用语言描述,你真得来看看。”考古学家路德维格·波哈特(Ludwig Borchardt)带领考古队发现了著名的奈弗尔提蒂塑像后,他在日记里如是写道。

波哈特是对的。据说这是埃及太阳王阿肯那顿(Akhenaten)妻子的塑像,但它其实是一件仿古新作。颜色鲜艳夺目,结构比例到位,这件作品散发出的尊贵气息与其精致形成了对照。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精美的作品竟然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

如果听了瑞士艺术史学家亨利·斯蒂尔林(Henri Stierlin)的阐述,这件作品的故事真让人不可思议。

斯蒂尔林认为塑像的虚名是因一个容易上当受骗的贵族人士而炒作起来的。大约在1912年,波哈特委托一位艺术家创作一件用来展示古代项链的摆件饰物。为了实验古代材料,波哈特要求从他积累的考古档案中选用颜料给塑像上漆。(因此塑像得以通过技术鉴定。)

普鲁士王子约翰·格奥尔格(Johann Georg)看过这件作品后,误以为这真是一件古董。据相关报道,王子很喜欢雕塑,而波哈特却没有勇气说出实情。不久半身像开始闻名遐迩,现在成为世人眼里拥有3000年历史的珍贵的奈弗尔提蒂塑像……实际上这却是存在了100年的赝品。(目前这件作品由柏林国立博物馆收藏)。

斯蒂尔林的观点还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仍然有人不停提出疑问。斯特凡·西蒙(Stefan Simon)是擅长鉴定古代文物的科学家,他说:“你可以证明一件东西的真伪,但你无法证明这些东西是不是原创。”

8.《花》,保罗·波尔波拉

8

如果你碰巧去过台北,你可能看见过一幅名为《花》的油画,这是17世纪画家保罗·波尔波拉的静物名作。然而,一家意大利拍卖行却证实这幅画已经列入他们的拍卖名单,而且这幅画的作者实际上是名气稍小的艺术家马里奥·纳兹(Mario Nuzzi)。

现在艺术界不乏赝品,作者与作品张冠李戴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这件(可能)被误认为是波尔波拉作品的画却因为在一次事故中被人们发觉真相而名噪一时。2015年8月,监控探头拍摄到一名12岁男童不慎跌倒将这幅画搓了一个洞。

这段视频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促使上面提到的意大利拍卖公司通过媒体向世界说明了这个错误。难以置信的错误!男童弄破的画在报道中是价值150亿美元的巨作,而纳兹的作品价值低很多,在30万美元左右。

台北展览组织方坚持认为这幅《花》是波尔波拉创作的,尽管他们没有任何证据。故事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更为离奇。台北博物馆的监管明显很不严格,可能这次整个展览展出的都是赝品。首先,这次展览竟然没有跟一家博物馆有实际关联。相反,展览是在出租的会场上举办的。举办方没有安装监控自然环境(和安全问题)的设备,这些东西对于保护价值不菲的画作免遭损害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你在台北,想去看看这些作品,就去“真相达文西·天才之作特展”吧。但是还要注意,展出的达芬奇自画像是否是真迹也有些可疑。

7.《美丽公主》,达芬奇

7

肖像画《美丽公主》1998年出现在一场拍卖会上。大多数人认为这原是19世纪的德国画,但有人认为这幅画存在的时间更早。还有很多人认为这幅画笔触细腻,一定出自艺术天才之手。画的主人同意对画进行鉴定,而专家得出的结果却震惊整个艺术界。

《美丽公主》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达芬奇。

为了证实这是达芬奇的画,牛津大学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马丁·坎普(Martin Kemp)领头组建了一个专家小组,对这幅画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研究。画作的每个细节都被仔细分析过,研究小组甚至注意到画笔刷子的朝向。如果里面有一笔是右手画的,那就足以证明这不是达芬奇的作品,因为达芬奇是左撇子。但研究结束之后,很多有名望的专家都接受了这一结论。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很多质疑的声音。不仅有些人认为这幅画缺少达芬奇这位绘画天才的精神,而且还有些人指出了几处可疑的细节。比如,这幅画画在羊皮纸上,而达芬奇不会使用这种材料。此外,2015年11月,已经因伪造古董文物被判有罪的造假大师绍恩·格林哈尔(Shaun Greenhalgh)称这幅画是他创作的,是他以曾经常常见到的一个在超市工作的女孩为模特画出来的。

这幅画现在的主人彼得·西尔弗曼(Peter Silverman),否认了格林哈尔的说法。西尔弗曼要求格林哈尔在专家组面前再创作一幅《美丽公主》,悬赏一万英镑(约1.5万美元);但如果格林哈尔没有画出来,西尔弗曼说:“他就该回去坐牢。”

6.《爱丽儿和其他的诗歌》,西尔维娅·普拉特

6

1963年,诗人西尔维娅·普拉特(Sylvia Plath)31岁,名气平平。她与同为诗人的丈夫泰德·休斯(Ted Hughes)离婚了,随后与一双儿女在伦敦度过了这个冬天。不幸的是,2月11日清晨,普拉特打开屋里烤箱的煤气自杀了。

普拉特去世时留下一部已经完成的诗集,她一生的故事引人注目,加上写作技巧娴熟,这部作品不久就将成为文学巨作。这本书书名是《爱丽儿和其他的诗歌》(Ariel and Other Poems),1965年出版,是20世纪诗集中的一部杰作。

然而,很多崇拜普拉特的人坚持认为我们看见的这本诗集并非原作。普拉特去世时,虽然她和休斯不在一起,但休斯仍旧是她文学上的“遗嘱执行人”,可以对她生后的作品进行修改。休斯承认重新排列了普拉特为这本诗集的诗歌所定的顺序。他还剔除了他认为极具“个人进攻性”的诗歌,他认为那些诗歌里的凶凶怒气针对的是他。

休斯死于1998年。2004年,他们的女儿协助整理出版普拉特原来版本的诗集,以《爱丽儿:修复版》重新出版。评论家注意到休斯版诗集强调普拉特独具特色的绝望主题,而普拉特自己的版本则含有一份希望。比如,休斯版最后一首诗是“边缘”(“Edge”),意境宏大而灰暗。而修复版末尾的诗却是发人深省的“冬天来了”(“Wintering”):

“圣诞节那些玫瑰,尝起来怎么样?

蜜蜂飞来飞去。它们在尝春的味道。”

5. 泰瑞·霍顿的杰克逊·波洛克画作

5

泰瑞·霍顿(Teri Horton)是一位73岁的老卡车司机,他花5美元从一家旧货店买了一幅油画。他原本要把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但是,因为画太大放不进朋友的拖车,霍顿便决定卖掉。这时候,当地一位艺术教师注意到这幅画与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特别像。可这会是波洛克的真迹吗?

很多人认为是真的。画作鉴定结果发现一枚指纹印迹,与波洛克其他作品上面的一致。此外,还有权威人士尼古拉斯·卡洛(Nicolas Carone)——波洛克的朋友,也是一位体面的画家——对这幅画进行了鉴定。无论如何,怀疑仍旧存在。人们怀疑指纹分析有问题。有人认为这件作品艺术水准不够,不是波洛克创作的,因为波洛克的绘画技艺十分复杂。

但无论真假,霍顿都很走运。沙特阿拉伯一位买主出价900万美元买她的画。但她拒绝了,她要求不低于5500万美元。如果你对充满争议的波洛克兴趣很大,不妨看看讲述他一生的电影《谁是TMD杰克逊·波拉克》(Who the #$&% is Jackson Pollock?)。

4.《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

4

文学界传奇人物杜鲁门·卡波特和哈珀·李从小一起在亚拉巴马州门罗维尔区长大。后来他们脾气性格出现明显差异,不可避免地慢慢疏远。卡波特个性张扬,是个喜欢派对的花花公子;李则腼腆含蓄而顾家,她喜欢隐居的个性无人不晓。

在疏离之前,他们俩是很要好的朋友,相互欣赏对方的作品。但是有些人认为他们不仅仅相互批评和鼓励对方,卡波特实际上参与创作了李的代表作《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很多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

这个说法明显来自马萨诸塞州剑桥市一位编辑“珍珠美女”,据说她称卡波特向她吐露了自己的秘密。卡波特的父亲阿克琉勒斯·帕森斯(Archulus Persons)也说李只构思了小说的框架,“是自己的天才儿子让这本小说生动起来。”

2013年一封由卡波特寄给李的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个谣言戛然而止。在信里,卡波特祝贺李的小说取得成功,但是没有暗示他们之前有任何合作。或许并不需要这样的书面证据。历史学家韦恩·弗林特(Wayne Flynt)曾经总结出驳斥卡波特参与创作的最有力的论点。弗林特指出,人人都知道卡波特“自高自大的自我”和他“自吹自擂”的习惯。换句话说,“假设卡波特嫉妒哈珀·李那样的成就,他实际创作了这本书却不要创作者的头衔……难以让人相信。”

3. 《粉色圣母》,拉斐尔

3

艺术生通过临摹大师作品发展绘画技艺一直以来都是常见的训练方式。在摄影术出现之前由于无法大量传播作品影像,复制品价值不仅很高,而且流传很广。

如果一件复制品经过几百年流转之后被误当作真迹流传下来,这会让人们惊讶吗?这可能就是文艺复兴大家拉斐尔的画作《粉色圣母》的命运。

多年以来,有一幅画被人们视为拉斐尔的《粉色圣母》,受到人们称赞。这幅画大小与一整张原纸差不多,画里有圣母和圣婴,他们分别拿着一对康乃馨。(这花和标题里的“粉红”都象征母爱,暗示圣母玛利亚作为“基督的新娘”。)但在1860年,研究拉斐尔的学者约翰·达维德·帕萨万特(Johann David Passavant)公开指出这件作品是赝品。几十年以来,他的判断都被视为权威。直到1991年,一位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佩尼(Nicholas Penny)重新仔细研究了这幅画。画作背景里的异常情况让佩尼好奇,他用现代技术重新检测了这幅画。

新技术发现,在画面各种东西之间还藏有另一些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的东西,这正是拉斐尔的风格。其他线索也表明这是拉斐尔的作品,于是这幅画恢复了以往的荣誉。这幅画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拉斐尔的真迹,目前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然而,尖刻的批评家布瑞安·塞维尔(Brian Sewell)则是对这幅油画持怀疑态度的权威人士之一。塞维尔认为这幅画质量不好,不符合拉斐尔生平的活动轨迹,因此不是他的真迹。(据说这幅画是拉斐尔早期的画作,创作于1505-1507年,而塞维尔认为这不可能。)

塞维尔还为解释为什么“被重新发现”的大师作品如此盛行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很多人都想上当受骗。很多人还想找出一幅伦勃朗的画作。如果你发现一幅伦勃朗的作品……你就与它联系起来。它让你变得重要,因为它很重要。”

 2.  红色自画像《布鲁诺·B》,安迪·沃霍尔

2

《布鲁诺·B》是安迪·沃霍尔的一幅自画像,是作者用自己的丝网印板创作的。沃霍尔在画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将其送给朋友艺术商布鲁诺·比绍夫伯格(Bruno Bischofberger),这也是画名《布鲁诺·B》的由来。安迪·沃霍尔对这幅画分外喜爱,1970年他出版第一部画集时,封面选择的就是这幅画。

尽管有以上证据的有力支持,但是仍有人认为《布鲁诺·B》不是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起码安迪·沃霍尔艺术鉴定委员会并不承认,这个委员会负责鉴定这位不受待见的艺术家的各种作品。

自画像现在的主人将画作提交给鉴定委员会鉴定真伪,委员会归还时在上面盖戳了“赝品”字样。委员会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他们的回答是,这幅画不是真迹,因为作者本人并未参与创作。实际上,《布鲁诺·B》是由一个独立运作的印刷公司用丝网印刷制作的,沃霍尔曾授权这个公司使用他的印版。

这一推断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沃霍尔很少亲自创作画作。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他通常只参与构思作品的过程,然后由他艺术工作室(因他用生产线的方式创作而被戏称为“工厂”)里的助手完成创作。通常情况下,沃霍尔和画作实体的接触只发生于他在画上签名的时候。

费城当代艺术研究所沃霍尔作品回顾展馆馆长萨姆·格林(Sam Green)认为,沃霍尔之所以那么喜欢这幅画,恰恰因为这幅画“展现了他创造的新技术,利用这个技术他不用亲自动手就可完成创作”。

综合观之,认为《布鲁诺·B》是赝品,是沃霍尔鉴定委员会成员们不自量力的结果。另一方面,鉴定会成员都不是沃霍尔亲自委任的,这也颇有些讽刺意味。

 1.《荷兰骑士》,伦勃朗

1

1639年,荷兰大师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繁华街区买了一座大房子。彼时,他已经是举世闻名的画家,但是这所房子仍不是他能买得起的。1656年,伦勃朗破产。

在这期间,伦勃朗一度通过教学来为购房筹钱。这对于当时阿姆斯特丹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个福音,虽然这给后世的研究者带来无尽的烦恼。专家们经常分不清伦勃朗的真迹和他那群天资卓越的学生的作品,因为当初他招收了太多的学生。

为避免上述情况继续下去,1968年成立了“伦勃朗研究项目”,其宗旨是鉴定现存所有伦勃朗的作品。这让当时的财富发生了剧烈变动。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世纪20年代伦勃朗的“真迹”数量超过700幅,到80年代数量不足300幅。

由于事关利益问题,持续的争议也在我们意料之中,而“伦勃朗研究项目”又常常推翻自己之前做出的判断。这一切最终使我们聚焦到《荷兰骑士》这幅画。《荷兰骑士》现收藏于纽约福里克收藏馆,该画一直被视为伦勃朗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但“伦勃朗研究项目”的一位项目组成员指出,这幅画可能不是伦勃朗的真迹。项目组其他成员并不认同,而目前项目组官方意见认为,这幅画确实是伦勃朗的真迹,但是他的学生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伦勃朗项目”在2011年宣告解散,因其着实无法对每一幅伦勃朗真迹做出官方认证。也许“伦勃朗项目”一直以来的努力本身是徒劳的。正如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所言,“如果伦勃朗的学生创作了一幅他喜欢的画,那么很有可能伦勃朗会签上自己的大名后保留下来,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卖出去。17世纪不同于现在,那时候对独创性和原作者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翻译:Amy.L & Chenling Wan 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