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

 大东村人 2016-02-28

“宦迹图”是古代中国绘画的一种特殊题材,它像一组图像的传记,纪录官员一生仕途的重要瞬间。它是大时代中一个人的渺小历史,也是时间的片段存证。《徐显卿宦迹图》绘于明代万历年间,我们可以从这组图册中窥见400多年前一个人的一生浮沉,也许,也能看到你我自身的时间轨迹。

富二代努力做学霸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孺慕闻声》,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徐显卿出生于明代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一个江苏的富贾家庭,十二岁时丧母。徐显卿在丧母后不久的一个夜半时分曾听到母亲亡魂归来,“孺慕闻声”的画面中父亲熟睡,徐显卿惊醒坐在床上。年幼的徐显卿头上除顶发之外,余发全部剃去,将顶发扎成一个小发鬏。明代小孩十二岁仍然剃发,到十三四岁才开始留发。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神占启户》,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神占启户”是描绘徐显卿十八岁考童生,与兄长徐显贤夜晚往江东庙求签时殿门自开的场景。经营纺织业的父亲期望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儿子能够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对徐显卿尤其寄予厚望。求签时店门不启自开暗示徐显卿未来进入官场是获得神明的护佑。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郡尊折节》,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十五岁时徐显卿以最优异的成绩准备去南京参加乡试,不幸父亲突然病逝。“郡尊折节”表现徐显卿父亲葬礼,知府及同知都亲临吊丧致意。因父丧延误,徐显卿直到六年以后才到南京考中乡试成为举人。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鹿鸣彻歌》,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鹿鸣彻歌”为考中举人后再次去南京,与送别道士告别的场景。这四幅图可以看出,一个明代富二代的童年生活算不上烂漫天真,他从小就背负着家族期望,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勤奋学习。即便在市场较为发达,民风较为开放的明代,商人哪怕富可敌国,社会地位也不如做官的读书人。

小知识:古代年龄称谓

3岁之前:度:小儿出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指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

8岁-15岁:童龀:孩子7、8岁左右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总角:8、9岁至13、14岁的孩童,也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可以称为“总角之交”。幼学:十岁。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女子则是15岁成年, 称“及笄”。

寒窗苦读二十年只为考中公务员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琼林登第》,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中秘读书》,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十二岁时徐显卿终于考中进士,在“琼林登第”中身穿蓝罗袍,在众人簇拥下前往礼部赴琼林宴。从此徐显卿进入仕途,“中秘读书”描绘他在选为庶吉士的第二年,在文渊阁阅读内府藏书,此时的他还没有官阶、俸禄,所以只穿官员的素服。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皇极侍班》,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危舟免难》,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十四岁时徐显卿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后升修撰(从六品),万历五年升为侍读(正六品)。“皇极侍班”表现出在这期间,每遇皇极殿举行大朝,徐显卿都侍列于东班,可谓是仕途一帆风顺。在“危舟免难”中,描绘徐显卿在送友人丧的行船途中遭遇风暴,所幸死里逃生的惊险一幕。

读书人一旦考中功名,就被视为鲤鱼跃入龙门、光宗耀祖的业绩。明代乡试主要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出自四书五经,措辞要用古人语气,结构和字数都有一定的程式和限制。科举是入仕的途径,但名额毕竟有限,许多读书人老死于科场亦无所恨。

小知识:古代科举制度

先秦时就有“乡举里选”的说法,汉代有察举制度,隋朝时科举制度开始确立,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在中国经历了1300年。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考取后称为生员或庠生,俗称秀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由生员参加,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由举人参加,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由贡士参加,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北漂一族的奋斗史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司礼授书》,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承明应制》,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十六岁到三十九岁这四年,徐显卿在内书堂为司礼监宦官教书,在“司礼授书”中描绘他日常授课的场景。“承明应制”表现的是徐显卿三十四岁起参与明世宗穆宗实录的纂修,及编纂起居馆章奏,管理文官告敕。徐显卿觉得非常荣耀:“秉直誓不渝,胜德无颂篇”。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棘院秉衡》,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金台捧敕》,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三十八岁和四十七岁时,徐显卿两度参与会试校阅试卷及主考会试武举,“棘院秉衡”表现他身穿红色朝服,主持武举会试的情景。在四十一岁到四十三岁,徐显卿担任常朝时的捧敕官。“金台捧敕”出现了明神宗坐在黄幄之中的肖像,参加常朝的文武官分别站立在皇极门丹陛之下,领敕官员跪在御路正中,徐显卿在御前躬领承旨,自金台崇阶下来准备授予领敕官。画面构图巧妙,既表明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又明确突出徐显卿作为捧敕官的这一殊荣。

作为一个来自江苏的商人后代,徐显卿北漂奋斗十年,这一刻可以代表皇帝授敕给跪地的官员,也算是混出了一片天。

小知识:古代年龄称谓

30岁:而立:《论语·为政》中有“三十而立”的说法,所以30岁为男子的“而立之年”。始室:“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出自《礼记·内则》,所以“始室”也是30岁的说法之一。

40岁:不惑:“四十不惑”的说法同样出自《论语·为政》,后世称40岁为不惑之年。

50岁:知命:“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同样出自《论语·为政》, 50岁为“知命之年”。艾:《礼记·曲礼上》有“五十曰艾”的说法,所以古称50岁的人为“艾”。

60岁:耳顺、还历、花甲均指60岁。中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以退为进休养生息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楚藩持节》,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楚藩持节”表现明神宗遣侍读徐显卿为副使持节册封荆府世子朱常泴等为荆王等王。画中四十三岁的徐显卿已经患有痼疾,担仍抱病领命前往湖北。完成朝廷使命后,徐显卿并未回到北京,而是请了长假返回江苏宜兴治病,休养时间长达三年多。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荆岳卧病》,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圣佑已疾》,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荆岳卧病”即是表现他与医者谈论病情的生活场景,画面下方还有女子正在煎药。“圣佑已疾”描绘了徐显卿的一个梦境:久病不愈的徐显卿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惶恐中梦见自己赤身裸体来到孔陵见到孔子显灵,被两个妇女喂下熟茄后惊醒。醒来后脓水流出,病体逐渐康复。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冲雪还朝》,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四十六岁时,大病初愈的徐显卿北上还朝(“冲雪还朝”)。此时的徐显卿官职仍为翰林侍读(正六品),养病休假这三年照理来说在宦途中并不重要,宦迹图中却着力书写了这一部分,对徐显卿所患的痼疾也毫不隐晦地加以详述。

四十不惑。在官场混迹十余年后,也许徐显卿也懂得了以退为进,休养生息之道。

小知识:古代官员等级

品:古代将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阶:隋代将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唐代把散官官号加以整理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等级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一个人在同一时期的阶官品级和所任职事官品级不一定相同。)

勋:唐代采取某些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共十二级。明代分文勋和武勋。

爵: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同姓皇子封王基本一致,异姓则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到清代勋和爵就合二为一了。

知命之年一路升迁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经筵进讲》,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储宷绾章》,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寿宫扈跸》,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回北京后,徐显卿升任经筵讲官。“经筵进讲”描绘文华殿举行经筵的情景,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四十八岁时,徐显卿升兼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从五品)专职辅导太子,并成为本坊掌印官。“储宷绾章”中徐显卿着纱帽圆领,端坐在大堂之上,本坊属吏等正在文书上盖印,绘者着力刻画了其谨慎小心的动作神情。“寿宫扈跸”表现明神宗两次到天寿山视察寿宫,徐显卿都扈驾随行。徐显卿认为这是仕宦生涯中值得记述的际遇。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国师正席》,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升从五品不足一年,徐显卿又被吏部推补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国师正席”中徐显卿坐在国子监彝伦堂祭酒公座上,场面肃穆整齐。回北京后的两年,徐显卿可谓一帆风顺,知命之年一路升迁。

小知识:古代年龄称谓

70岁:从心:《论语·为政》中说“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古稀:杜甫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称70岁为“古稀之年”。 77岁:喜寿:草书喜字形似七十七,所以代指77岁。

80岁:耄耋:指八九十岁,也泛指晚年。88岁: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岁。

100岁:期颐:期颐指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宦海不知身是客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旋魂再起》,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轮注起居》,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梦见孔子显灵(“圣佑已疾”)后,徐显卿的痼疾并未完全康复。四十九岁时病痛中身体冰冷,六月天盖貂裘也觉得冷,不饮不食四天后恍惚间梦见自己魂魄飘出又回到身体内,夙疾才又渐渐痊愈。“旋魂再起”正是以缥缈的白烟表现了徐显卿的梦境。而此时的徐显卿已升任国子监祭酒,不再需要朝参。同年十月份,徐显卿升少詹事(正四品),在皇极门外起居馆参与轮注起居,纪录皇帝的一言一行。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玉堂视篆》,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宦海轨迹 一生浮沉——一个明代公务员的一生

明代,余士、吴钺《徐显卿宦迹图-幽陇沾恩》,绢本设色,62×5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恰逢五十岁生日之际,徐显卿又被升为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堪称荣福双至(“玉堂视篆”)。一年之后,《大明会典》编纂完成,五十一岁的徐显卿以会典副总裁官加恩升俸一级,封赠三代。最后一幅“幽陇沾恩”可谓徐显卿仕途的巅峰。

从没有官阶、俸禄的庶吉士,徐显卿一路升迁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成为朝廷栋梁。五十三岁时,徐显卿遭御史弹劾结纳富商、淫乱纳贿等罪名,三次请辞后终于如愿得归,六十六岁时于家中去世,去世十七年后获得平反。

徐显卿只是古代官场的一个缩影,多少英雄才子寒窗苦读只为考取功名,全力奋进冲入官场,登峰造极之时却只望全身而退,回乡安分守己度过此生?

小知识:宦迹图

宦迹图的流行可以追溯到东汉墓室壁画中,通过对墓主人不同时期车马出行图的描绘来纪录仕宦升迁经历。

明清时期的宦迹图则是活着的人为了纪录本人的经历邀请画家创作,具有肖像画的性质。明清宦迹图形式多样,但《徐显卿宦迹图》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纪录最为严谨的案例。根据皇帝肖像的神似以及对宫廷建筑结构、方位的准确描绘,有学者认为《徐显卿宦迹图》的作者是宫廷画师,也因此这组图像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各个场景和情节都体现出徐显卿不平凡却也极具代表性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