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本探古镇
站在甪直古镇河埠 寻迹叶老和他笔下的万盛米行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著《多收了三五斗》里描写的热闹景象。循着书中的文字,新蕾小记者们来到了古镇甪直,除了到纪念馆与叶圣陶来一次深入的对话,自然也去了叶老小说中的万盛米行探一探。
水乡古镇,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街旁有水乡画廊、茶馆、面馆……小记者们陶醉在这浓浓的水乡氛围里,沉浸在叶老的文字中。短短一个上午,眼前一切景象都使人过目不忘。 □商报记者黄贤君陆怡/文 陆怡/摄 古桥为啥只有七十二座半? 还有半座在昆山南港 在镇上走,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依水而建的民居,摇橹船在河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安逸。甪直的桥特别多:交会桥、和丰桥、垂虹桥、正阳桥、香花桥……站在石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在碧水中,水面荡起一阵阵涟漪。 “在甪直古镇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桥梁遍布,全镇有七十二座半桥。”“啊?为什么不是七十三座桥而是七十二座半?半座桥怎么能算桥呢?”这个介绍似乎不够有说服力,小记者们把这难题抛给了导游。其实,这“半桥”是这样算的:甪直自古以来就是两县交界地,镇区大部分属吴县,东边一部分属昆山,该大部分区域称甪直,东边一部分称作南港。由于一镇二治,连结两县的“交会桥”,甪直只能享有“半”座;镇内沟浜众多,筑在水沟上的砖石,似桥非桥,只能算作“半”座。还别说,小记者们连忙赶往探访甪直的“半桥”,在领略甪直古镇完美的水乡风姿的同时,还能享受一下“半”座桥的残缺美呢。 “那最小的桥在哪里呀?”小记者一边欣赏着形状各异的桥梁,一边动着脑筋数着看过了几座桥。大“家听说过甫里先生陆龟蒙吗?”小记者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听过!“”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之手,他的故居也是小记者们接下来的拜访之地。 “一、二、三!大跨三步就能走过啊!”这座最小的桥,是位于保圣寺西院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墓前斗鸭池上的东西垂虹桥。桥宽不足2米,长不过5米,却玲珑剔透,娇小可爱。 古镇每一座桥都有着各自的风韵和特色。有的长虹卧波,桥影横江,散发着原始的浑厚朴拙;有的桥面上有飞檐翘角的小小亭榭,供人避雨歇息;有的石板平铺,质朴小巧,步履舒坦。小记者在游玩中记住了更多桥的名字和历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奥妙。 叶先生教书的地方是啥样? 地方不大却有个农场 说到甪直,叶圣陶先生算是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叶圣陶纪念馆,就是叶老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现被列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大的地方,却有不少地方值得探访。纪念馆东边是当年的“女子楼”,1919年,叶老夫人胡墨林应邀担任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三年,院中是“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叶老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西面是“鸳鸯厅”,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展厅展出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 “爸爸,快来看,这里有片农场,里面种着青菜呐。”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小记者在馆外的草坪上兴奋地大喊。农场外竖了一块牌子,写着“生生农场”四个字。这个农场“就是叶圣陶当年创办的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取名'生生农场’,寓意先生、学生'生生不息’的意思。”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小记者们也好奇地打探起来,农场占地面积不大,大约只有2亩多,最早是一块荒地,后来叶老先生就带着学生一起开垦,与学生一同耕作,分享收获,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增长知识。 再看农场中央,站着一个稻草人,样子十分眼熟。原来呀,这稻草人大家都在书本上看到过。没错,正是出自叶圣陶的《稻草人》,此书也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以前一直想象着书中的情景,没想到有一天能真正站在这里,仿佛回到了过去,与先生叶圣陶来了场近距离的对话。”小记者们陶醉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开。 古时的大米怎么生产买卖? 万盛米行一一记录 转过一个弯,街道更窄了,仅容三五人可行了,水泥板路上的青苔依稀可见,不理两岸的嘈杂,直直地朝着万盛米行的路标走去。小记者们一抬头,豁然惊喜,那大大的“米”字早已透露出我已踏在米行的河埠头上了。 “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这段我熟悉!这可“是我语文书上的很经典的叶圣陶爷爷的文章!”小记者们手举得高高的,清晰地记得《多收了三五斗》里万盛米行当年盛况。 如今的万盛米行已开发成古镇的一个景点,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里面还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上面挂着“万商云集”的牌子,墙上贴着《多收了三五斗》的全文。 坐在临街小河边望着万盛米行,小记者们疑惑道:从那窄窄的河道想象不出来当年这地方何以能开办那么大的一个粮食交易市场?河道几乎很难并排三条船,那时船与船之间又如何交叉而过呢?与古镇各处的河道水巷紧紧依偎的,是一条条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两边依街傍水的民居。民居与水仅几步之隔。由是在这古镇上的水上交通就特别的发达了吧?这些问题谁也答不上来,似乎该去叶老的小说里找答案。 穿过一条走廊,小记者们走进了万盛米行内的农具博物馆中。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具,到铜铁木竹的配合,从而发展到小手工业生产的农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哇!这个水车能踩吗?”从前,龙骨水车是本地常见的农业灌溉工具,由人力驱动,脚踏拐木,水就跟着板叶顺上来了。小记者们双手握紧横栏,胸部压靠于横栏上,有节奏地踩着拐木,池子里的水源源不断地上行。不一会儿,眼看着蓄水池的水位上涨,“快停下,水要溢出来了!”边上围观的小朋友们激动地喊着,说时迟那时快,水车上的小记者立马刹车,引得周围一片笑声。 |
|
来自: 苏迷 > 《叶圣陶及叶圣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