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名言: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关键就在这“有身”与“无身”之间,确实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没有达到“无身”之前,心就不能达到纯正,就要受到身的牵引,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来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由身成。 所以,孔子讲“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讲“克己复礼为仁”其实就是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身——如何有一个正确的身,进而借助修身来正心的办法。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所谓习惯的养成——由身之习,成心之惯。 论语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其所谓“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都是身的事,而其所成的结果,则是心之正。所以《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君子身以为心主”就是说以身形来端正内心。 然而,以身正心终究不过是小成,终究不过是局限于礼的框架之下,缺乏灵动和滞后,所以如果要更进一步,则必须要等到“心正”之后。 什么叫“心正”?也就是心得正本然的良知,得正于大道,也就是心合于大道。心与道相合而得正,的表现就是心中“无身”、无私、无我而有道,换言之,其所见只有道和正的问题。 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中的所谓“心不在焉”,其实是说心不在我,心不在私,心不在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之谓也。“心不在焉”故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即使面对可以让常人感到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的事情,也不以为意。 所以,我们看真正的儒者,或者至少是有修养的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心很平静,行为很平和。 这种修养: 小而言之,可以让人心态祥和而安逸,无忧无惧。 大而言之,可以让人能够处乱不惊,始终保持冷静沉着的状态,能够好谋而成。 一句话,这是做大事,成大器的基本素质。 所以,那些说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当今时代是缺乏应用价值的,最多说对了一般,在做点小事上,可能确实没有什么用。但是要做大事,成大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不仅是有用的,而且几乎是最好用的。 所以孔子讲: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所以,只有达到了“修身”的人才能是一个完成了自我的内圣过程的“大人”,才能去实践外王——外王和管理不同,管理是个中性的概念,仅仅是一种行为而已,其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外王则是一个最终能够实现“天下平”这样一个至善的结果的,正面的词汇,因此它必须是建立在,正确的修身,即加以诚意为前提的修身的基础上的。 推荐热读《原易》,《周易》解读力作,读易必备工具书 推荐朱东老师国学微课堂《三字经精读深解100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