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你提升文章品味——精警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提升文章品位——
          
               精 警 法
    
 
     精警法,也叫警策法。警策一词,出自晋代陆机的《文赋》。意义和刘勰所说的“秀句”相同,是精彩、精炼、精微、精妙的句子,也有人称为“惊人句”。不论哪一种说法,其意思相同,都是指精深的短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警句。
     精警法,就是在文章中恰当地安排和使用警句,以使文章增色生辉,主题鲜明深刻的方法。这种方法有
点类似点晴法,但又不同于点晴法。点晴法,旨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而精警法则可以自由地灵活地使用,它不仅可以用来点晴,也可以用来壮物、抒情、说理、议论。
     警句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评议、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或句群。它的特点是语简言奇,含义丰富,发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和思想性,可以教育和感染人。因此,在写作中,要注重和运用警句,来恰当地深刻地表现思想情感。
     那么,如何运用警句呢?警句从何而来呢?要运用好警句,必须先解决警句从何而来的问题。警句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理性概括之后,运用杰出的才智、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评议熔铸出来的。因此,在学习古今名人名言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他们提炼警句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警句,才有可能在深思熟虑之后,忽得惊人句。这种惊人句,尽管是三言两语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却负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如果在一篇文章中,能有这样的“片言居要”,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体现出文章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使文章增添光辉。作家徐迟说过:“好的文章要立‘片言’,用一句话来做要领,使通篇文章绕着这句话而鼓动。字句尽管很多,却就有条有理,毫不混乱了。有了中心,它对文章就有了功绩,而累赘也就可以避免。这就是文章的‘情策’,最精辟的方法了(《再说散文》)。”
     古今中外许多名作家,都很重视这种精警法,往往在作品中运用片言而总领全文。诸如——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杂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革命文学》)。这些诗文语句,都是流传广远的精妙警句,它不仅在文章中起到了揭示题旨的作用,而且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
     毛主席的诗文中,大都有极为精炼的警句片言。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天。”、“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等等。
     列宁的文章中,也有大量的警句名言:“没有革命的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吹牛和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
     在文学作品中,用片言警句来突现主题,体现作品某种思想的,更是举不胜举。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井,而且,这个陷井是我们亲手挖掘的”(老舍《出口成章》);“大凡人心所以能感到愉快,必定是它在所见或所想象的事物之中觉到了一种美与和谐,如果那些事物本身是丑恶的,畸形的,那就无论如何不能予人以真正的满足了(《堂吉诃德
》)。”
     从上面所列举的事例里,可以看出,精警法备受作家和名人的垂青。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的感悟深刻,
     表达精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精深的哲理性,启发读者思索。恰当地运用,可以提高文章的思想性,使文章大放异彩。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欲望句之警人,先求理之服众”这句话说出了提炼警句的一个原则。如字句平庸、俗窠、没有包蕴、则不精,;于情于理相违而不能令人信服,则不警。所以,运用这种办法,须立足于全篇的题旨和结构,在字句和情理上苦下功夫,这样才能得以精警。
     虽然精警法的运用范围广,所处位置较为灵活,可以在开头,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结尾,还可以在人物的言语行动中,但是不宜多用。如果文章中处处是警句,有句无篇,那也未见得是好文章。这就如同天上有日月,如之若星辰,则就不显其光亮可爱。所以不可滥用。刘载为此,专有立论:“诗中因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这说明,精警的语言,要少而精,贵能以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灵,于平淡之中突起,起到惊人作用,从而提升起文章的品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