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文章增添书画魅力——飞白法(

 杏坛归客 2016-02-28
为文增添书画魅力——
           飞白法
   
     飞白,原意是指一种特殊风格的书法技巧。意思是运笔着墨时,笔划中丝丝露白,给人以苍劲雄健的感觉。相传东汉蔡邕从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写字受到启发而“飞白书”。  这种笔法,后来运用到中国画里,丰富了绘画线条的表现力,运用到文学艺术中,增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写作中的飞白法,是从书法中转借而来。最初是取其书划和画面中疏密浓淡、雄健有力的特点。以粗线条简笔勾勒、似实还虚地表达思想内容。随后,有人把同音异义的故意曲解,叫做“别字”格、“飞白格”,成为修辞学中的一种辞格。修辞中的“飞白格”,是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明知将字词读错、写错、解错而故意实录、实说或仿效、曲解的一种表现手法。写作中,把此辞格和“飞白”的原意相合,形成了写作学里的“飞白法”,它兼俱“书、画”飞白艺术节的美感作用和辞格的艺术效果。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收到笔墨经济、文简意约、含蓄丰富、诙谐风趣、曲折动人、增添艺术魅力的效果。故这种写作法,较为大家所重视。
     成语“鲁鱼亥豕“,可说是这种写作法较早的表现。《孔子家语》载: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不对,怎么晋国军队会用三头猪渡河呢?恐怕不是什么‘三豕涉河’,而是‘巳亥涉河’吧?”到了晋国询问,果然是“晋师巳亥涉河”。这里的“巳亥”是古人用来记日的干支,巳时,相当于今天的九点到十一点,可能是子夏所遇到的那个读书之人把“巳亥”和“三豕”二字认错读错了,故闹了个笑话。与此相同,《吕氏春秋·察传》中也记述了这段故事。在古代,由于书是互相转抄,其中错字、别字就可能会多一点,易让人费解或弄出笑话。《抱朴子》就说过:“书三写,‘鲁’成‘鱼’,‘帝’成‘虎’。”《古谚》说:“书经三写。‘乌’‘焉’成‘马’。”这都是说因字体相似,人们很容易写错弄错和读错。后来,人们就以“鲁鱼亥豕”来形容因错别字而造成的笑话。
     尽管古人还没有能自觉地、故意地运用错别字来增加文章的谐趣,但史书中记载的这些故事却启发了后人,于是有了“飞白格”的出现。现在常见的“飞白法”写作法有实录、效仿和间隔等形式。
     实录和效仿取法于修辞格。主要是运用错别字来完成。陈望道先生说:“飞白格中的‘白’就是白字的‘白’……,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关于这种表现法,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樗里子甘茂列传》中举例说:“譬如‘ 嗢噱’之最凡近者为双关语,混异义于同音,乱两字为一谈,百直‘稽’而‘滑’之,有类迹语之‘解铃系铃格欤?’墨憨斋定本《酒家佣》等二十六折取古语打诨云:‘但闻道可盗,须知姑不孤’;经‘盗’、‘姑’、‘孤’、‘道’、‘觚’字,复以‘道可盗’、‘姑不孤’名,混于‘道可道’、‘觚不觚’句,且以道经《老子》俪儒典《论语》,即‘滑稽’、‘谐合’之便焉。康德尝言,解颐趣语能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配偶……”。
     由此可见,飞白法作为一种辞格运用,已经很早了。写作中实录式的飞白,是将词语字句故意写错、读错或解错,以造成一种言外之意的方法。如清·吴趼人《俏皮话·误字》:“某生号吉人,遇一新识之友,彼此道姓名。他日此友以说帖致之,乃书作‘击人’,迨相见时,生笑语之曰:‘仆无缚鸡力,不能击人,贱号乃大吉之吉也‘。又他日,友与之书,又写作戟人。及相见,生又曰:‘君何与仆戏?仆非武吏,焉能执戟’。友曰:‘君自言大戟之戟,我记得《本草》上红芽大戟,是这个戟字’。生曰:‘非也,牛眠吉地之吉也’。他日此友又将其号写作棘人,生大怒,以为不祥,走与理论。友亦怒曰:‘汝自言棘地这棘,难道荆天棘地,不是这个棘字么’?”
     这里“吉人”的朋友虽说是有点明知故犯,有意卖弄的意思,但其诙谐、嘻戏的性格却借此有了生动的表现。如果“吉人”的表白再具体明确点,或者说出“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的吉,或者直接书写出来,他的朋友也不会一而再的曲解附会,调侃戏谑他。可见,这种实录实的飞白法是有意无意都可造成的,其特点是同音异意,或同音异体。以此造成一种幽默好笑的文境或引出它种误会和歧义来,为下文张本。  
     再如马峰《刘胡兰传》中的一段叙事写  :“玉莲听不懂什么是‘持久战’,金香给解释说:‘你真是个笨蛋!连个’吃酒战’也不知道。……就是喝醉酒打架嘛!喝了酒打人最厉害了,我后爹喝醉酒,打起我妈来没轻没重‘”。这里的“持久战”解释成“吃酒战”,就是实录的飞白,以此造成行文的活脱、好笑,并借此表明了金香性格中活泼、好自以为是的一面。   
      仿效的飞白法,是一种有意效仿对方的差错而衍生出新意来的方法。如《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嘉平某公子,风仪秀美。年十七八,入郡赴童子试。偶过许娼之门,见内有二八丽人,因目注之。女微笑点首,公子近就与语。妇问:‘孛居何处?’具告之。问:‘寓中有人否?’曰:‘无’。女云:‘妾晚间奉访,勿使人知’。公子归,及暮,女果至,自言:‘小字温姬’。且云:‘妾慕公子风流,故北媪而来。区区之意,愿奉终身’。公子亦喜。自此三两夜辄一至。……一日,公子有谕讣贴,置案上,中多错谬:‘椒’讹‘菽’。‘姜’讹‘江’,‘可恨’讹‘可浪’。女见之,书其后:‘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遂告公子曰:‘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皮!……’言已而没。” 
      这里,嘉平公子谕讣贴写了别字,温姬就效仿诘之:“何事可浪?花菽生姜。”由此表明了嘉平公子虚有其表,实无学识的真象,也透露出了温姬“慕公子风流”,“原奉终身”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从而使文章形成戏剧性的场面,读后令人掩卷深省,概生叹惜。    
     与此相似的有清"褚人获《坚瓠集》(三)载的一段故事:有一天,沈石田收到一位友人送来的枇杷及书信,他开奁一看,发现那位友人把“枇杷”误写做“琵琶”,于是在答书中,以诙谐的笔法语调,对朋友的疏忽作了仿效式的回敬,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   
      沈石田的回信,是故意运用飞白格中的仿效法的。他仍把对方写错的“琵琶”二字写上,并点出其实质:“听之无声,食之有味”,说明不是琵琶,而是枇杷。继而又以毒攻毒,作进一步效仿。故意将马致远《青衫泪》、《汉宫秋》中的词语写成“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形成显明的差错,并以谐音字“啖”代替“弹”,使其意更加显豁。这样就使文章顿生光辉,令人叫绝!
     间隔式飞白,是取法于书画艺术,指行文中的疏散脱跳笔法,也是一种章法。这种方法,有疏笔写意,简笔描神,线条粗犷,轮廊分明,似断不断,间隔有致的特点。如老舍的剧本《茶馆》。《茶馆》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五十年来,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大变化年代中的形形色色人物也在发生变化。作者要想在短短的三幕剧中表现出这一变化,就只有用间隔飞白法来表现。即有选择、有重点地表现不同阶段的人和事。而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所述各事,都是每个角色自己的事,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造成时空上的“空白”,或者叫跳脱、飞跃,但仍然能紧密联贯下来。这里所改变的是人物年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和言谈课题。有的人物虽已父子相承,但仍然处在同一环境中,使人感到并没有断线。
     这种大幅度的间隔跳跃,就是间隔飞白,和书法中的“飞白”法,写生画中空白轮廊画有谐趣相同之处。行文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给读者提供体味思索、理解补充、寻绎想象的机会,同时也便于表现主要人物、重要场面和关键事件的全貌。因此,它在文学艺术领地独树一帜,光彩照人,颇受睛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