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 大雁塔扶危

 zgq638 2016-02-28
  • 探索发现 
大雁塔扶危



       1996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陕西省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名列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雁塔,塔身倾斜幅度已经超过1米,达到了1010毫米,塔身也一直在持续沉降。
       大雁塔,这座千年古塔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于古都西安南部的慈恩寺内。 
       慈恩寺最早建于隋朝,本来称为无漏寺。唐朝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当时的太子李治,为了纪念亡故的母亲文德皇后,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无漏寺进行了扩建,因此人们又将无漏寺称作“慈恩寺”。
       慈恩寺扩建之后,唐朝高僧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慈恩寺,耗费了19年时间,翻译了74部佛经。玄奘还在这里创立了佛教慈恩宗,慈恩寺由此声名远播,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公元652年,已经做了皇帝的唐高宗李治,为了安置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籍,又在这里专门建造慈恩寺塔,责成玄奘亲自督造。
       慈恩寺寺院在唐朝末年遭遇战乱,殿宇全被烧毁,只有慈恩寺塔保存下来,这就是大雁塔。
       1961年,大雁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大雁塔这一地位确立20年之后的1981年8月,发生在陕西扶风县的一起古塔倒塌事件,引起了文物工作者对大雁塔的高度警觉。
       位于西安市西北120公里处的法门寺以及真身舍利宝塔,据说安置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素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美誉,始建于距今大约1700多年前的东汉桓帝和灵帝年间,比大雁塔还要早40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严重倾斜,濒临倒塌。
       1981年8月23日子夜,陕西扶风持续了10多天的暴雨越下越大,一道道闪电照耀得法门寺内一片雪白。
       突然,一声轰天巨响,天摇地动,梵钟大作,寺内一片混乱。法门寺真身宝塔的突然崩塌,震撼了古都西安,也震惊了文物工作者:经历了1300多年风风雨雨的古老大雁塔,也已经发生了严重倾斜,它会不会重蹈法门寺塔的覆辙,在某一天轰然倒塌呢?
       1984年,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科委决定采取招标方式,加强对大雁塔的监测与保护,责成西安市冶金建筑学院全面负责。
       在对大雁塔的变形、塔身结构、抗震试验以及地下水位等8个子项目的监测中,变形监测被列为招标的首要项目。
       对高达64米多的大雁塔进行监测,各投标单位因为无法减小监测误差而纷纷放弃竞标。只有国测一大队提交的监测方案,承诺采用比较独特的天文测量方法,使监测精度不但能够突破2毫米,而且很有可能达到1毫米。
       然而,专家们对这个极为专业的监测方案,尽管充满了浓厚兴趣,却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于是决定进行答辩。
       国测一大队的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随后便开始了对大雁塔的变形监测。 
       测绘人员每年都对它们进行定期监测,比对不同年份大雁塔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塔身沉降、塔身的弯曲等。
       除了这些点以外,测绘人员还在大雁塔的塔基上布设了8个观测标志。
       而大雁塔基础以外的塔座上,测绘人员围绕大雁塔同样设立了8个点,它们处在一个特殊的环上。类似这样的环,距离大雁塔15米左右和120米左右,在环绕大雁塔的周围地面上,也依次分别布设了一个。
       测绘人员还在每一层塔身的东、西、北三面外壁门洞上方的中间位置,布设了带有十字丝的标志点,用以监测大雁塔自身倾斜、日照变形以及塔身弯曲,可以用来计算塔身的倾斜幅度、倾斜方向。
       从1985年到1988年,国测一大队的观测人员,在每年的7月,日照极强时,对大雁塔进行日照变形观测。根据天气预报分别选取3个晴天和3个阴天,由同一组监测人员使用相同的两台仪器,进行不间断地同步监测。
       它们反应出的总体趋势为:大雁塔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而且,在三年的监测中,国测一大队的监测精度突破了1毫米大关,完全达到了西安冶金学院当初提出的误差要求。
       1988年,国测一大队关于大雁塔的变形监测,得到了西安市科委、西北冶金学院和鉴定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截止到1985年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已累计倾斜了998毫米,1996年已经达到了最高值——1010毫米。耐人寻味的是,从1996年开始,大雁塔又以每年大约1毫米的速度,由西北向着东南方向持续反弹。
        多年的监测资料以及勘探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对于大雁塔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随着西安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工农业迅速发展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西安自古以来的水源结构就比较单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这个曾经号称八水环绕的繁华城市,却因“水荒”而不断告急。
       “水荒”造成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致使地面迅速沉降——因此许多街道以及建筑物出现了塌陷和裂缝。其中,在大雁塔正北方向相距800米处就有一个巨大裂缝。当时遭受这些地裂缝破坏的建筑物竟然达到了2000多座。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西安人的“水荒”问题,早在1987年12月,西安市便动工建设黑河引水工程,这个浩大的工程总投资38亿多元,历时14年。
       2001年12月31日,是一个让西安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西安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形成了日供水110万吨、年供水4亿吨的供水能力,西安的“水荒”从此开始得以缓解。    
       5年之后的2006年,西安市地表水源日供水能力为122万立方米,基本满足了800万西安人的生活需求。 
       国测一大队的监测数据显示:1996年,大雁塔倾斜幅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010毫米以后,从第二年开始,大雁塔不但停止了继续倾斜,还以每年大约1毫米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持续反弹,目前已经反弹到了1001毫米。
保护大雁塔是文物、考古、测绘等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工程,测绘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早在大雁塔变形监测初期,大雁塔保管所就同步采取了加固、捆绑、防渗水等维护措施。
      现在,大雁塔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持续反弹。然而,长期以来却有人觉得反弹速度太慢,建议对它进行人工纠偏。
      1985年,国测一大队开始对大雁塔变形监测的第一年,还对塔身的每一层以及每一块砖的尺寸进行了精度极高的测量,并为大雁塔制作了1:100的模拟图。今天,利用这些最为基础的信息,建立起大雁塔电子模拟图也成为了必然。

大雁塔,这座千年古塔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于古都西安南部的慈恩寺内。 
       慈恩寺最早建于隋朝,本来称为无漏寺。唐朝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当时的太子李治,为了纪念亡故的母亲文德皇后,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无漏寺进行了扩建,因此人们又将无漏寺称作“慈恩寺”。
       慈恩寺扩建之后,唐朝高僧玄奘由弘福寺迁往慈恩寺,耗费了19年时间,翻译了74部佛经。玄奘还在这里创立了佛教慈恩宗,慈恩寺由此声名远播,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公元652年,已经做了皇帝的唐高宗李治,为了安置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籍,又在这里专门建造慈恩寺塔,责成玄奘亲自督造。
       慈恩寺寺院在唐朝末年遭遇战乱,殿宇全被烧毁,只有慈恩寺塔保存下来,这就是大雁塔。
       1961年,大雁塔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大雁塔这一地位确立20年之后的1981年8月,发生在陕西扶风县的一起古塔倒塌事件,引起了文物工作者对大雁塔的高度警觉。
       位于西安市西北120公里处的法门寺以及真身舍利宝塔,据说安置了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素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美誉,始建于距今大约1700多年前的东汉桓帝和灵帝年间,比大雁塔还要早40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严重倾斜,濒临倒塌。
       1981年8月23日子夜,陕西扶风持续了10多天的暴雨越下越大,一道道闪电照耀得法门寺内一片雪白。
       突然,一声轰天巨响,天摇地动,梵钟大作,寺内一片混乱。法门寺真身宝塔的突然崩塌,震撼了古都西安,也震惊了文物工作者:经历了1300多年风风雨雨的古老大雁塔,也已经发生了严重倾斜,它会不会重蹈法门寺塔的覆辙,在某一天轰然倒塌呢?
       1984年,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科委决定采取招标方式,加强对大雁塔的监测与保护,责成西安市冶金建筑学院全面负责。
       在对大雁塔的变形、塔身结构、抗震试验以及地下水位等8个子项目的监测中,变形监测被列为招标的首要项目。
       对高达64米多的大雁塔进行监测,各投标单位因为无法减小监测误差而纷纷放弃竞标。只有国测一大队提交的监测方案,承诺采用比较独特的天文测量方法,使监测精度不但能够突破2毫米,而且很有可能达到1毫米。
       然而,专家们对这个极为专业的监测方案,尽管充满了浓厚兴趣,却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于是决定进行答辩。
       国测一大队的方案最终获得了通过,随后便开始了对大雁塔的变形监测。 
       测绘人员每年都对它们进行定期监测,比对不同年份大雁塔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塔身沉降、塔身的弯曲等。
       除了这些点以外,测绘人员还在大雁塔的塔基上布设了8个观测标志。
       而大雁塔基础以外的塔座上,测绘人员围绕大雁塔同样设立了8个点,它们处在一个特殊的环上。类似这样的环,距离大雁塔15米左右和120米左右,在环绕大雁塔的周围地面上,也依次分别布设了一个。
       测绘人员还在每一层塔身的东、西、北三面外壁门洞上方的中间位置,布设了带有十字丝的标志点,用以监测大雁塔自身倾斜、日照变形以及塔身弯曲,可以用来计算塔身的倾斜幅度、倾斜方向。
       从1985年到1988年,国测一大队的观测人员,在每年的7月,日照极强时,对大雁塔进行日照变形观测。根据天气预报分别选取3个晴天和3个阴天,由同一组监测人员使用相同的两台仪器,进行不间断地同步监测。
       它们反应出的总体趋势为:大雁塔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而且,在三年的监测中,国测一大队的监测精度突破了1毫米大关,完全达到了西安冶金学院当初提出的误差要求。
       1988年,国测一大队关于大雁塔的变形监测,得到了西安市科委、西北冶金学院和鉴定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截止到1985年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已累计倾斜了998毫米,1996年已经达到了最高值——1010毫米。耐人寻味的是,从1996年开始,大雁塔又以每年大约1毫米的速度,由西北向着东南方向持续反弹。
        多年的监测资料以及勘探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对于大雁塔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随着西安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工农业迅速发展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西安自古以来的水源结构就比较单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安这个曾经号称八水环绕的繁华城市,却因“水荒”而不断告急。
       “水荒”造成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致使地面迅速沉降——因此许多街道以及建筑物出现了塌陷和裂缝。其中,在大雁塔正北方向相距800米处就有一个巨大裂缝。当时遭受这些地裂缝破坏的建筑物竟然达到了2000多座。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西安人的“水荒”问题,早在1987年12月,西安市便动工建设黑河引水工程,这个浩大的工程总投资38亿多元,历时14年。
       2001年12月31日,是一个让西安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西安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形成了日供水110万吨、年供水4亿吨的供水能力,西安的“水荒”从此开始得以缓解。    
       5年之后的2006年,西安市地表水源日供水能力为122万立方米,基本满足了800万西安人的生活需求。 
       国测一大队的监测数据显示:1996年,大雁塔倾斜幅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010毫米以后,从第二年开始,大雁塔不但停止了继续倾斜,还以每年大约1毫米的速度由西北向东南持续反弹,目前已经反弹到了1001毫米。
保护大雁塔是文物、考古、测绘等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工程,测绘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早在大雁塔变形监测初期,大雁塔保管所就同步采取了加固、捆绑、防渗水等维护措施。
      现在,大雁塔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持续反弹。然而,长期以来却有人觉得反弹速度太慢,建议对它进行人工纠偏。
      1985年,国测一大队开始对大雁塔变形监测的第一年,还对塔身的每一层以及每一块砖的尺寸进行了精度极高的测量,并为大雁塔制作了1:100的模拟图。今天,利用这些最为基础的信息,建立起大雁塔电子模拟图也成为了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