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阆中古迹——阆中城池变迁

 古城阆中668 2016-02-28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城垣北靠玉台山、蟠龙山,东、南、西以嘉陵江为界,隔江与大像山、塔山、鳌峰山、黄花山、锦屏山、西山相望。因四面山围,三面江绕,宋人咏阆中城“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古城建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现保留历史风貌街区约1.78平方公里。
阆中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新石器时代,阆中即为先民聚居地。相传上古时期为蚕丛古国辖地,殷商时期为巴方。周初,武王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遂为巴子国所辖。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30年),巴国迁都阆中。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后,在阆中置巴郡、阆中县,巴郡初治阆中。此后迄今2320多年中,除隋朝避文帝父杨忠讳曾有35年改称“阆内”外,阆中一名历代相沿不改。
阆中古城山水钟灵,文化鼎盛,古迹众多,才杰辈出,较完整地保存着唐宋城市格局和明清街区风貌。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阆中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阆中县设立阆中市,1993年10月明确阆中为省辖县级市。2004年,国家旅游局批准阆中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阆中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07年,阆中古城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巴国国都
《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国迁都阆中的时间,一说约在公元前330年左右;一说更早。据《巴蜀史大事初表》载——《史记·楚世家》:“周定王十七年即楚共王立元年(公元前590年)纳巴姬,巴亦称王” 。《益部耆旧传》:“周显王二十年即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楚封废子于濮江,号铜梁侯,巴为楚所逼,避阆中” 。《常志·蜀志》:“周显王四十年即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与巴为好;巴时都阆中,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 。巴国治城城址,在今盘龙山至玉台山麓濒嘉陵江台地上。

秦城
《华阳国志·蜀志》:周赧王元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置巴郡,郡治先阆中,后江州。《四川通史》大事年表载:“公元前314 年巴郡治阆中,公元前277年巴郡治所由阆中迁江州”。置巴郡同时,置阆中县。治城即巴国别都故地。
 

 
 
      《明一统志》载秦时筑“张仪城”于白沙坝。《四川通史》载:“秦城约在白沙镇一带”。但《华阳国志》有“仪城成都”、“仪城江州”,而并无“仪城阆中”的记载,白沙坝也未发现城池文化遗迹。疑秦张仪攻巴都时于此处扎营,后人便呼为“张仪城”。《四川通史》载“该城原利用三面环阆水为屏障,新筑城不一定四面皆土墙,亦有部分利用阆水为屏”。白沙坝并无三面环水的地貌,这分明描绘的是秦城在阆中古城所在的半岛上。
汉城
         汉代,阆中城移至秦城西南。明嘉靖《保宁府志》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璋所筑,三国时张飞为守,复修城”。《四川通志》载,汉城“更濒嘉陵江。”


 
 
1979年以来考古发现,原西门壕月亮湾至王家嘴的台地断层上,表土下30—70厘米处,有汉代文化层,厚达30—80厘米,其中有战国到汉代的绳纹瓦、兽面瓦当,绳纹简瓦,绳纹陶水管,粗绳纹陶井圈,五铢钱,汉代陶马,猪、狗陶器等遗物。兰家坝上汉砖甚多,距王家嘴河岸150米处,还有巨大石条建成的码头及河堤残迹,证实临江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900米的地方,系汉城故址,即今兰家坝置王家嘴一带。据勘测,略呈矩形的汉城城垣布局规则对称,东西南北各有城门,西面因江水所逼,西城门偏南;而南城门位置偏东。
《四川通史》载:“秦汉时……巴蜀地区,包括在成都、阆中、江州这样的大城市,主要流行与汉字迥异的'巴蜀文字’”。可见秦汉时,阆中是四川三个大城市之一。
汉城遗址示意图
唐宋城
唐代,因江水啮城,城址逐渐南移,并稳定于今古城城址。其间,城中衙署三次迁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徙城东;高宗咸亨二年(672)徙盘龙山侧;武后载初元年(689)徙张仪城。三次迁徙均是水退即还,未另建新城。
《舆地记胜》载,滕王元婴任隆州刺史时所造隆苑(后称阆苑)在“阆中县西”,与州刺史署相连。说明唐城与今古城城址相同。唐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水歌》“阆州城南天下稀”;唐元稹《题开元寺壁》“写向阆州东寺壁”。这些诗句也佐证唐城位置与今古城城址大体相符。宋代,李献卿《南楼》,宋陆游《谒杜少陵祠堂》、《南池》等所咏,宋城位置与今古城方位一致。
元末,明玉珍在城西补筑土城(城墙)。

明清城
明洪武四年(1371),千户滕贵筑石城,范围较历代土城更大,周长九里三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分别为富春门、锦屏门、澄清门、威德门,四门皆有月城。成化年间(1465-1487),指挥田仪又建四门城楼,弘治间知府张翼重修。城墙高一丈五尺,女墙千二十六堞,堞崇三尺。敌角楼十有七,串房千间。四城楼皆石甃为址、为甕门址,高一丈二尺,楼高二丈四尺。角楼比门楼小。北、东、南三面挖城壕,深一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北段在月儿湾入江,南端在南门外入江。乾隆三十四年(1767),知府宋思仁再建城垣,改四城门为迎和门、延禧门、宝成门、敦吉门。

 
 
 
 
 
清道光《保宁府志》载阆中城池

 
 
 
 
 
 
 
 
 
 
明嘉靖保宁府志图
1950年拆除东门城楼即甕城子时,发现一青石碑,高约五尺,宽约三尺,厚约六寸。碑文内容:保宁修筑甃石城墙,始于明初,历时二十八年方竣工,共动用劳工二十余万人。工匠来自巴州、通江、南江、广元、昭化、江油等县,碑文大部分是工匠领队的姓名。修筑城墙共用黄谷二十余万担。条石城墙高约二丈一尺,宽约一丈二尺,墙顶外侧有城垛,四道城门,东南北修有瓮城子等。此碑虽已损失,但有出土地点、时间、人证和记载内容,是可信的重要历史资料。                      
明清阆中城防坚固,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又有南津关、锯山关、滴水关、梁山关、河溪关、五吉关、土地关七关合护,城墙甃石,城楼高耸,月城外护,城壕宽深,易守难攻,成金汤之固。城市环境优良,风貌协调,风光秀美,山水城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至善境界。

 
 
 
 
 
 
 
  

         明清城建筑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充分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街道以南北纵轴线和东西横轴线交会处的中天楼为中心,官署衙门置于西街横轴两侧,邻近处的南街与双栅子街两条纵轴间布满军政大员居住的深宅大院。学署贡院等文教单位置于纵轴线北街东侧的学道街,与状元街状元坊连接。工商区则置于城外以华光楼为中心的大东街、上华街、下华街、上新街、下新街、醋房街、皮房街、油坊街、机房街等临江一带,既使城内避免烦嚣和污染,又便于前店后作坊的生产经营和码头装卸运输。南门外至城东柳林河坝为船舶停靠区,交通管理机构锦屏水马驿设于临江处,以便于管理。城外东、北留有广袤的郊区,保障城市蔬菜供应。

 
 
 
          明清以后阆中古城逐渐形成内外城相依相存的格局。由于交通方便,商贸发展,城墙外依托嘉陵江水运码头和陆上交通要道,在南城门外临江一带和东门、北门外,逐步建起了南面的上新街、下新街、上华街、下华街、沙河街、机房街;东面的大东街、郎家拐街、太平寺街、天上宫街、三陈街;北面的迎恩街等大片商铺、作坊和民居建筑组成的街区,形成了阆中古城内城外郭、内外双城浑然一体的格局,外郭多依城凭江而建,以江水为天然屏障,无城墙防护,与古城相依而存。目前已在原址恢复南门城楼和一段城墙,就是阆中内外城相依相成特色的历史见证。
明清时期阆中城池的防洪工程逐渐完善。明万历十三年(1585)保宁知府周道直筑堤数百丈,以捍城北郊。清署阆中县事李元于乾隆年间筑堤捍城。清嘉庆元年(1796)署阆中事胡廷藩又于城西补修石堤,并建鱼翅以杀水势。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分巡川北兵备道黎学锦率属于西门外增筑石堤百余丈,又在堤外建鱼翅、立石柜,以分杀水势,减缓冲刷。还从王家嘴江边起修筑通济渠,提嘉陵江水灌溉郊区农田。嘉庆至清末,历朝地方官又多次组织民工在西门外补筑河堤鱼翅,王家嘴一带鱼翅遗迹保存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