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朱元璋诗句(明)

 忽看世界转繁华 2016-02-28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无题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阳宫。 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

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无题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登江苏金坛顾龙山
望西南隐隐神坛, 独跨征车,信步登山。 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 一尘不染,浮生九还, 客中有僧舍三间, 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 拂晓行军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 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骂文士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马渡江头苜蓿香, 片云片雨渡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 不是咸阳是洛阳. ----明太祖 朱元璋 《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乞丐到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一生大概只有“传奇”二字可以形容。朱元璋生于群雄逐鹿的元朝末年,他出身贫寒,父母兄弟死的只剩下了他一个。没有饭吃,只好入皇觉寺当了僧人,可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主持只能遣散众僧,朱元璋被迫离乡成为游方僧,四处流浪。直到后来参加了起义军,在郭子兴手下当差,有了战功、讨了老婆,再后来身边渐渐聚集了不少谋臣勇士,羽翼渐丰,有了资本单干,才一步一步夺得了天下。这么一个乞丐皇帝,从小肯定是没受过什么教育,就更别提文采了,然而朱元璋却不只会写诗,还写了不少佳句名篇呢!

这正是朱元璋最落魄当乞丐的时候,他四处流浪。有一天,天色已经很晚了,可他还未找到能栖身的地方,眼见暮色四合,他实在疲倦的不行,看到山脚有一处石槽,也管不了许多,蜷起身子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已经是大半夜了,这时,他突然感到腿很不舒服,原来是石槽太短,他的双腿就这么弯曲了大半夜。朱元璋慢慢坐起身,踢踢腿,开始活动活动筋骨。他抬头看看天,月正当中,星斗满天,心中突然涌起无限感慨,于是即兴赋诗一首: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怕踢倒山河川。

这首诗的口气可了不得,与日月天地同休戚,山川河流也经不起他朱元璋一脚,想这朱皇帝在如此窘迫的环境下,非但没有心生凄凉,自暴自弃,反而心胸旷达,充满豪情,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注定了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从了军,在马皇后、刘伯温等人的影响下,他非常喜欢阅读经史,甚至能操笔成文。一次,征汉至潇湘,率骑兵渡河时,又作了一首诗:

马渡溪头苜蓿香,片云浮洒至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这首诗于清新明快中透出一股英厉之气,毫无避讳地流露出对成就帝业的渴望!

朱元璋为吴王时,一次身着便衣,带着贴身侍卫到金陵近郊的般若寺游玩,晚上便到寺里借宿,庙里的和尚见他状貌奇特,英姿勃勃,举手投足间大有王侯之气,连身边随从也威武过人,就仔细询问来历。朱元璋不想露出真实身份,就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哓哓问姓名

题过之后,朱元璋一行借宿一晚便走了。

这真是一首杀气腾腾的诗,“杀尽”、“百万”、“血犹腥”,一干字眼读之令人胆寒。朱元璋征战多年,杀伐乃是常事,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这位英雄主不也正是站在百万枯骨之上的吗?这首杀气逼人的诗,让人在感叹朱元璋的凛凛豪情与勃勃野心之余,也不得不感慨战争的残酷及争霸天下者的无情!

话说这首诗之后还有一段小续曲——

之后,朱元璋率师讨陈(友谅)灭张(士诚),攻克燕京,夺取天下,建都南京。一天,朱元璋高坐在皇帝宝座上,不知怎的,忽就想起了以前在般若寺题的诗,于是马上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当年题诗处竟空空如也!其实想想也很能理解,当时正值战乱,很难预计天下将会被谁收入囊中,况且寺庙本就是接受香火之地,客来客往,指不准哪天就会因为这么一首诗而招来大祸。于是当年的方丈就让小和尚将题诗擦掉了,可曾想多少年后还是因为这首诗而招来了大祸!那派出去的大臣见没了御诗,没法交差,只好抓了寺里现在的主持回宫面圣。

不出各位读者所料,朱元璋一听自己题的诗竟然被擦掉,不禁龙颜大怒, 况且朱皇帝本就对寺庙啊、和尚啊的没什么好感,这下可让他有了出气的机会,立即下令将般若寺的一干和尚全部杀光。

不想,这位主持和尚早有准备。

只见他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地回道:“陛下的诗虽然不见了,但我已故的师傅却留下了锦囊一个,并嘱咐不到紧急时刻不得开启,现在我已把锦囊带来,还请陛下亲自过目。”

说完,主持当即呈上锦囊。朱元璋打开一看,里面也是一首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龙光射斗牛。

这首诗的马屁拍的很好,开篇就是“御笔题诗”,表达了当年的方丈早就知道朱元璋会得天下之意,之所以会把题诗擦掉,只是顾虑把御诗留下来鬼神看见会害怕,而且现在尽管已将其洗去,题诗处仍然御笔生辉、龙光四射!

朱元璋看了龙颜大悦,觉得方丈真是神算!于是立马免了众僧死罪。

朱元璋登基前的那个晚上,在皇宫御花园宴请群臣,通宵达旦。里面文臣众多,酒至酣处,大家吟诗作对,好不热闹,君臣就这么一直联欢到鸡鸣日出,该上早朝了。就在酒宴快散时,朱元璋听到鸡鸣报晓,心中灵感大发,当即以《金鸡报晓》为题,赋诗一首: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这哪里叫诗,根本就是乡间土语,粗俗至极!朱元璋在如此大雅之堂吟出此句,一干文臣武将错愕之余,不禁心中偷笑,咱们这皇上贫民乞丐出身,虽说身经百战,后天也识了些字、读了些书,但到底脱不去的一身土气俗气!

朱元璋将众臣子的反应看在眼里,丝毫不以为意,他站起身,望向天边红日,中气十足吟出了后两句诗: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这后半首诗气势之雄伟,气象之宏大,惊得百官瞠目结舌,暗自惊叹,当今皇上真乃人主是也!再看看,这只唤出扶桑日的雄鸡多么像朱元璋自己啊,骄傲、自豪、高高在上,俯瞰着这锦绣山河与人间烟火!

古来帝王无数,勤政爱民者少,昏庸无能者多,这里,我要公平公正的说,朱元璋作为皇帝,其工作之兢兢业业真可以说得上是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了。且看他的这一首《无题》: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首用大白话写就的诗正是朱元璋勤于政事的真实写照。朱元璋出身贫寒,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苦恐怕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了,现在,他成为了统治者,就要千方百计地为百姓谋求福祉,这种感情就像他在为自己的父母亲人谋取利益一样,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变成了一个起早贪黑近乎自虐的工作狂。同时,他也继承了老百姓痛恨贪官污吏、仇视奸商为富不仁的心理,对手下胆敢贪污的官员绝不手软,明朝第一大富翁沈万三,据说他有一个聚宝盆,里面的钱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民间奉其为财神,然而沈万三拥财不知自敛,遭朱元璋嫉恨,最终被流放云南,不过二代,沈氏一族家产无存!

古代皇上出巡最讲排场,前呼后拥,威风八面,而朱元璋出行从来不摆大架,为尽量做到不扰民地考察国计民生,他常常微服出巡。朱元璋攻打南京时,战船是从燕子矶登陆的,故而朱元璋对燕子矶是有着特殊感情的。这一天,朱元璋的“燕子矶情结”又犯了,就带了几个随身侍卫来到燕子矶欣赏景色。正巧,今年应考科举的学子也在此处游玩,看着这一群吟诗作对、生机勃勃、文采飞扬的年轻学子,朱元璋心情大慰。

这时,只听一个学子出题曰:“燕子矶兮一秤砣”,此句一出,众学子纷纷赞叹,起句当真气势磅礴,语出不凡!但大家赞叹之后,又都被“秤砣”二字“砣”住了,把燕子矶比喻成秤砣,又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相匹配呢?站在边上的朱元璋此刻也在沉思这个问题,望着如此壮美的景色,他胸中豪情涌动,大好河山,如今都属他一人所有,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脱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吟罢,在场游人不禁拍手叫绝,叹服于这位相公过人的胆识与气魄!

这首《咏燕子矶》历来被认为是朱元璋写得最好的一首诗。语言通俗简单而,比喻形象生动其中饱含着朱元璋为天下主的气魄,何等激昂,何等气派,何等自豪!

朱元璋的诗同中国历代诗人比起来,绝对算不得有文采,语言简单、直白,甚至类似于打油诗,恰是这不靠精雕细琢顺口吟出的诗句,有会当凌绝顶的志向,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杀气,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字里行间处处透着霸气、豪气、王气,吞天沃月,不愧为一朝开国之君!与其他诗人的诗比起来,我很欣赏朱元璋的诗中带着的一份草莽之气,这是朱元璋由乡野草民到草莽英雄再到大明天子的见证,这份来自江湖的草莽之气让他更加生动、可爱起来,使人心向往之。

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万事都会改变,在风起云涌、局势变幻莫测的今天,正是吾辈宝剑出鞘、崭露头角的竞技场,朱元璋的经历告诉我们,乞丐又如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富二代固然令人羡慕,他们的起点高于常人,更上一层楼当然更加容易,但又焉知这来而太易的富贵不是败家的开端?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黄金时代,放眼全球,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吾辈当共勉之!


庐山诗(明·朱元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显示自动注释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无题(明·朱元
  七言绝句 押月韵  显示自动注释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


入如来禅(明·朱元
  押先韵  显示自动注释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赠四仙(明·朱元
  押屋韵  显示自动注释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

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朱元璋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朱元璋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