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滂 索泮 赵思谢道蕴元谌 颜杲卿铁弦 左懋弟…20位不怕死的历史“小人物”

 苦难温柔 2016-02-29

99%同学不知道的历史://达赖和班禅的区别/赵构必须杀死岳飞!/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本号专栏作家:姜琍敏,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江苏散文学会会长。江苏作协小说工作委员会主任。已出版长篇小说8部、其它各类文学作品集13部。

蔡东藩,清山阴县临浦(今属萧山)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14岁中秀才,后又进京朝考,名列优贡,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即称病回乡,辛亥革命之后,曾先后在杭州及绍兴等地教书。1916年开始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这里的“硬头子”,取的是蔡东藩先生的说法。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慷慨迸耀过自己或短或长的生命之光的人之强者。他们或个性刚直,意志强悍,或“主义”坚定、铁骨铮铮,为了自己坚持的理想、信念可以不屈不挠乃至视死如归、掉脑袋也毫不畏缩。这样的人,多半是知识分子、赳赳武夫或士子、官僚。

家学渊源、思想人格浸透了修齐治平、忠君爱国的政治抱负和儒学精神,并当严峻的考验临头之际,完全不像普通人一样趋利避害(这通常是无可厚非的),反而常常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正可以为了自认的真理和正义而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样的人可谓真正的、大写的人。而且,在几千年漫长的帝制时代,这样的人此伏彼起,历来不乏,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事迹虽然壮烈,气节虽然撼人,却多半如一掠而过的流星,转瞬便湮熄在历史的烟幕之中。注定了不能像文天祥、史可法等英雄一般名垂青史、彪柄千秋。

我在读史之余,深深为这些人的精神气节所感动,也往往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得不到充分的褒扬而感到不公、为之叹惜。因此想到,要将我视野所及的“硬头子”们的姓名和事迹纪录下来,以飨读者,以旆扬烈士、慰藉英灵;并不一定要让我们引为楷模,但多多少少可以让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有所启迪、有所激励和思考。

因史料和篇幅所限,只能挂一漏万,依时序将一些人的名姓和事迹简略介绍于下。须强调的是,他们都是真人真事,且他们的“成仁、取义”,不排除以今视之有迂阔或个别的沽直卖名的意思在,但我相信,他们的壮烈行为多半都非一时冲动,而是其性格之必然结果!

 

一、东汉范滂



东汉末年,朝政败坏。权奸和阉臣迫害贤明,几达疯狂。任意株连所谓“党人”,稍有嫌隙即非锢即戮,因此党狱连坐,再辗转钩连,上上下下,或死或废,不下六七百人。

当时名臣范滂也自知不可免,但他不愿稍屈。所以当有同乡人得知权阉要来逮治他时,急忙通报,请他速逃。范滂却慷慨拒绝,当下自行赴诣县狱。县令郭揖恰也是个义士,颇为同情范滂,见他自投罗网,大为惊叹,于是解下印绶,要与范滂一同逃亡,并说:“天下甚大,何处不可安身?君何故甘心就狱?”范滂从容回答道:“滂死方可杜祸,何敢因罪而累君?况母已老,滂若避死,岂不是更累我母么?”

郭揖于是派人迎来范滂母亲,使他们诀别。范滂向母亲长拜道:“望母亲割舍恩情,勿增悲感,譬如儿得病身亡罢了。”


范母却也是个深明大义的妇人,她拭干眼泪,镇定地对儿子说:“你今天得以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假若既获令名,又求寿考,天下事恐怕未必有此两全呢!”说毕,呜咽着挥手,令儿子自去。范滂遂从容随着捕人入都,不久便被掠死于狱中,妻子亦被流放边疆。


二、 前秦 索泮


两晋时期,前秦将领吕光受命略定西域后,受封为西安将

军西域校尉。他又顺势侵袭凉州,受到梁熙抵抗,两下交战多时,梁熙父子战败被擒,后遭吕光杀害。于是陇西郡县多半归附于他。唯独酒泉太守宋皓和南郡太守索泮,不肯从命。吕光便亲率大军征讨,依次攻陷两州,并逮住索泮,责备他违令不臣之罪,并诱使其投顺。索泮却朗声昂首道:“将军受诏平定西域,未闻你受诏略凉州。梁公何罪,乃为将军所杀?泮不能为国报仇,深加惭恨。现今主灭臣死,何必多言!”

言毕,慨然赴死。


三、后燕 赵思


赵思是后燕主慕容宝的中黄门令,亦即宦官。但他却是阉

人中难得的一条汉子。

当时,赵思受命前去见北地王慕容钟,使他迎慕容宝驾。但却被慕容钟扣押入狱,并告知已有篡逆之心的叔父慕容德。慕容德听说赵思颇有才干,便想诱其为己所用。不料赵思态度坚决地回答说:“马尚知恋主,思虽刑臣(阉宦),颇识大义。乞加惠赐归主上。”

慕容德勃然道:“汝在此受职,与在彼何异?”

赵思也正色道:“周室东迁,晋郑是依。陛下亲为叔父,位居上公,不能倡率群臣,匡扶帝室,反而幸灾乐祸,欲效晋赵王伦故事!我赵思虽不能效申包胥,乞援存楚,尚想如王莽时的龚胜,不屑偷生。现既归去不得,死亦何妨!”

慕容德被他揶揄得一头怒火,立即喝令将赵思斩首。赵思面不改色,从容就义。


四、东晋 谢道蕴



之所以录下她来,是因为谢道蕴和上述范滂之母一样,也是个罕见的奇女子。

东晋有个名震千古的大名人,王羲之。王羲之却有个迂腐不堪的二儿子,名叫王凝之。不幸的是,谢道蕴正是王凝之的夫人。

王凝之后任会稽太守。正值浙东大盗孙恩叛乱,围攻会稽。王凝之素信道教,故毫不武备,终日里诵经念咒,声称自己请得十万神兵,大可破敌。结果可想而知,城破人亡。可悲的是其与儿子同被砍头之际,他还念念有词,说是避刀咒,直到脑袋落地。

谢道蕴却是好样的。她听说丈夫和儿子死难后,勿勿流了几行热泪,随即便镇静地指挥仆婢带上刀剑,抬来小轿,尽弃金银细软,只带上外孙刘涛赶紧出奔。但刚出署门就遇上几个叛兵,谢道蕴毫不慌乱,亲率仆从与叛兵格斗。因猝不及防,竟被她亲手杀毙两名叛兵。后来叛兵越来越多,终于将谢道蕴抓住。谢道蕴却不慌乱,坚持要求亲见孙恩。于是被缚送孙恩面前。她对孙恩从容言辩,头头是道,竟说得孙恩暗自称奇,不敢加害于她。只是要把她外孙斩首。谢道蕴厉声道:“这是刘氏后人,今日事在王凝之门,何关他族?你如必欲杀此儿,请先砍我!”

说得孙恩竟也动了天良,非但不杀刘涛,还将他和谢道蕴一同放走了事。


五、东晋 罗企生


罗企生是东晋荆州剌史殷仲堪的属吏。时遇桓玄专擅,谋取荆州江陵,最终击败殷仲堪。殷仲堪逃跑时,手下除罗企生外,竟无一人相随。但在经过家门的时候,罗企生被其弟硬拉下马,说:“家有老母,你去又有什么出路?”企生挥泪道:“我不宜失信主公,决心与他同死。还望你们能代我奉养老母,我家门也算忠孝两全,不失子道,我死亦无恨了。”然其弟坚决不放他走,企生最终没有走成。

但当桓玄捉住殷仲堪并将他杀害后,率兵进入江陵时,江陵人士都去迎谒桓玄,只有罗企生不去,还为殷仲堪处理家中后事。友人劝他道:“君为何不识时务,恐怕你祸将不远了。”企生却坚持道:“殷公以国士待我,我何忍相负?更何堪去见桓玄,屈志求生?”这话很快传到桓玄耳中。他虽然忿恨,但颇惜罗企生的人格,让人传话说:“企生若肯来谢我,我必不加罪于他。”企生听后淡淡一笑:“我为殷荆州属吏,殷荆州已死,我还去谢何人?”

恒玄十分不快,便将企生收系狱中。同时再命人去问他作何感想。企生道:“前文帝尝杀嵇康,康的儿子嵇绍仍成为晋之忠臣。而今我不求生,只求能免我一弟不死,以终养老母。”恒玄便命将企生带到跟前,亲自劝诱说:“我待你并不薄,何故负我?难道你真的不怕死么?”

企生毫不客气地说:“使君兴晋阳甲,出次寻阳,与殷荆州并奉王命,各还本镇。当时你们升坛盟誓,言犹在耳。今日口血未干,你乃遽生奸计,食言害友。企生自恨庸劣,不能翦灭凶逆,死已嫌迟,还怕你什么?”

听了此话,恒玄彻底失望,立刻命令将罗企生斩首。


六、南齐 董僧慧 陆超之


俩人均为南朝齐明帝时人。齐明帝萧鸾凶残毒辣,篡位前后大举杀害王室宗亲。董僧慧助晋安王企图反抗失败后,被萧鸾手下捕到。僧慧慨然请求:“晋安王举兵,仆实预谋。今为主死义,尚复何恨。但我主公尸骸暴露,我正准备买棺材收殓他。一俟收殓好了,我当立即来就鼎镬!”

军士领头者听了此言,不禁也为之动容,便说:“好一个义士,由你自便吧。”僧慧便去殡葬晋安王。晋安王有个儿子年方九岁,此时也被捕系狱中。他用寸绢为书,贿通狱卒,将求救书带给僧慧。僧慧看了绢书道:“这确是主公郎君手书呵,可是我不能援救,太负我主人了!”于是为之号恸不已,结果竟“呕血数升而亡!”

还有个陆超之,本没被抓到。但他却静坐家中,并不逃避。于琳之与他友善,特地使人带信给他,劝他速逃。

陆超之却对来人说:“人皆有死,死何足惧!我若逃亡,既负晋安王厚眷,且恐田横客笑人!”于是仍坐待不动。不料却有一个门生妄图重赏,假装拜谒陆超之,趁其不备,将其砍倒,取其首级前往萧鸾部兵处报功…


七、北魏 元谌


北魏到孝庄帝时,已趋末日。军阀尔朱荣凶狠暴戾,有如曹操,挟着他拥立的孝庄帝,权倾朝野,无人敢与争锋。

后来,尔朱荣忽发迁都之念,便在上朝时禀白孝庄帝,力主北迁。孝庄帝并不愿迁都,却又不太敢与尔朱荣反对。正踌蹰时,有人在旁开口,公然反对迁都。尔朱荣瞪眼一看,原来是都官尚书元谌,不禁大怒道:“迁都事与君无关,何必争执?况且河阴一役,君曾闻知否?”

元谌毫不畏缩,抗声反驳:“天下事当与天下公论,奈何举河阴毒虐,来吓元谌?谌系国家宗室,位居常伯,生既无益,死亦何损。就是今日碎首流肠,也不足畏!”

一席话说得尔朱荣气冲斗牛,当即要加元谌死罪。幸亏尔朱世隆在旁苦劝,元谌才得不死。而整个朝廷已盈廷震慑,雅雀无声。独元谌神色不变,徐徐引退。


八、东魏 荀济


东魏末年,孝静帝元善见已成大丞相高澄的傀儡。高澄目中无主,骄横跋扈,满朝文武敢怒而不敢言。独侍讲荀济明知成事可能极小,仍决心救主。他串通华山王、淮南王等人,谋划诛杀高澄。诈称要在宫中作土山,暗中开凿地道,企图通到高澄寓所,再募勇士从地道剌杀高澄。偏偏事尚未成,巡逻门吏听到地下有响声,忙向高澄报告,高澄派人试掘,果然发现地道。命人侦查,很快便查到是荀济等所为,立刻将他逮捕。

侍中杨遵同情荀济,得便问他道:“荀侍讲年力已衰,何苦为此杀身之事?”荀济朗声辩道:“正因为年纪衰颓,功名不立,所以上扶天子,下诛奸臣!”

高澄知道是荀济反他,亦格外愤怒,因为当年是他看在荀济的才干上,向其父高欢力谏才提拔他当的侍讲。而事虽至此,他却仍然不想置荀济于死地,于是他亲自提审荀济,想要荀济认罪便宽恕他。不料他刚问了一句:“荀公,汝为何要造反?”荀济竟厉声回答:“奉诏诛乱臣高澄,怎么能称为造反?”

高澄顿时大怒,遂决意处死荀济。且命手下用车将荀济载到东市,架起柴火将他活活烧死。


九、南朝 羊侃



南朝梁武帝末年,候景叛乱,直逼台城。纵火焚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尚书羊侃亲自督兵死守,两下里相持了好几天后,城中朱异请求出兵拒敌。梁武帝召问羊侃,羊侃坚决反对。但朱异一再坚请,武帝便同意他出城交战。朱异带兵出城后大败而回。随军出击者中有羊侃的儿子,他因为单骑断后未及退回,被敌兵俘虏。候景命人将羊侃儿子缚到城下,企图借以招降羊侃。

羊侃怒声喝斥道:“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顾一子?生杀任便!”

敌方只得将其子牵回营中。过了几天又缚至城下试图再次劝降。羊侃听说,从军士手中夺过一把弓箭,登上城垛对儿子大喊:“我以为你早被杀死,哪知你尚在世?”说着,便引弓搭箭,射向儿子,敌军只好又将其子牵回营去。


可惜的是,忠义羊侃率军坚守多时,终因过于疲累而病死军中。


十、南朝 梁大器


梁大器是梁武帝孙子,后被立为太子。侯景攻下健康后大开杀戒,屠杀了许多南梁王族成员。太子梁大器也在其中,但他是唯一一个宁死不屈,气节可风的王族。此前有人曾劝他稍稍服软,以求后逞。大器慨然道:“贼不杀我,抗礼无伤;若要见杀,百拜何益!”

后来,侯景西出,将太子大器挟于军中,以作人质。结果侯军在巴陵败归,一时队伍错乱。大器所坐的船在后面,左右都劝他伺机逃遁。大器却拒绝了:“国家丧亡,我本不再图生。今天我若逃避,不是避敌,而是叛父惧敌了。”

结果,侯景怕大器乘乱逃跑,命令将其处死。大器临死前神色不变,从容地说:“久已待死,已恨过迟。”他见敌兵拿着衣带想勒死自己,又说:“此物何能即死,不如用系帐绳罢。”

敌兵依言而行,大器引颈相就,旋即命丧。


十一、北齐 李集


北齐文宣帝高洋至其末年,精神严重变态,终日沉缅酒色,暴虐嗜杀,手下臣佐动辄遭戮,满朝腥风血雨,噤若寒蝉。即使有一二人出言劝谏,多遭杀害。却仍有一人勇敢地站出来,劝谏高洋,且因高洋拒不听讷而言词愈烈,当面将高洋比作古代的暴君桀纣。他就是典御丞李集。

听了李集的话,高洋自然暴怒,立刻命手下将李集缚住,并将其置于水中闷溺,好久才命人放起。高洋冷笑着又问李集:“我究竟与桀纣相同否?”李集呛声大呼:“恐怕你还不及桀纣!”

高洋又令将他闷水,如此一连三沉三问,李集的回答亦始终如初。高洋变态地狂笑道:“天下有如此痴人,我这才知道龙逢、比干不是俊物。”但高洋这天或许心情不错,他并没有处死李集。不料几天后他又召见李集时,李集又开口向他进谏,喜怒无常的高洋顿起杀心,立刻下令将李集推出腰斩。


十二、隋末 尧君素


隋朝败亡后,浦州守将尧君素独不肯降。唐军李世民促使独孤怀恩率领大军包围孤城,尧君素百般备御,终不少屈。唐高祖派遣降将去招降尧君素,并允诺他投降后赐以铁券,准令免死并升官等,均被他严词拒绝。于是唐军逼令尧君素妻子到城下,呼唤道:“隋室已亡,君何苦如此?”

尧君素慨然喝道:“天下名义,岂是妇女所能知晓?”,说着,竟张弓搭箭,将其妻射倒在地。李世民听说此事,一边唏嘘,一边再调大军猛扑城头。尧君素仍以死自誓,并对身边将士说:“我为国家大义,不得不死。若天已绝隋,别有它属,我当自行断首,付与君等以持取富贵。但今城池尚固,仓储亦丰,胜败尚未可知,还望诸君勿怀异志!”


然而,不久后城中便告粮尽弹绝,尧君素部将薛宗竟乘其不备将他剌死,持着首级出降了。而后人则有“隋室忠臣,只君素一人”之谓。 


十三、唐朝 颜杲卿 



颜杲卿系名臣颜真卿之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为常山太守。安禄山部进攻常山时,颜杲卿与长史履谦死战数昼夜,城破巷战,力尽被执。安禄山怒斥颜杲卿说:“汝前为范阳功曹,我荐尔为判官,不到几年,超升至太守。我有什么地方负你,乃敢造反?”

颜杲卿愤声驳斥道:“汝本营州牧羊奴,天子抉汝为三道节度使,恩幸无比。他因什么而负你,你竟敢造反?我家世代为唐臣,禄位皆为唐封。岂能因为你奏荐便从汝造反?今日我为国讨贼,怎么能称为造反?我恨不能生啖汝肉,要杀便杀,何须多言!”

安禄山暴怒,立刻命人将颜杲卿和履谦缚在柱子上,一并磔死。俩人仍骂不绝口,舌头被割,脚胫被截,到死方休。后颜杲卿一门同被诛连死义者达30多人。


十四、唐朝 雷海青

雷海青是一名宫廷乐工。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召来宫中乐工和歌伎们大开庆功宴会。正在丝竹悠扬之中,忽然一片哭泣之声传入安禄山耳中。其中一人竟抱着琵琶,伏地大恸。这人就是雷海青。安禄山张目怒斥他道:“朕在此开太平盛宴,你这小小乐工,竟敢无故啼哭,真正可恶!”

不料雷海青抬头反驳道:“安禄山,你本是失机边将,罪应斩首。幸蒙圣恩赦宥,拜将封王。你不思报效朝廷,反敢称兵作乱,屠戮神京,逼迁圣驾,如此恶贯满盈,还说什么太平盛宴!”说着,竟将手中琵琶,猛地掷向安禄山,被他部下挡落。顿时,卫士一拥而上,将雷海青乱刀砍死。


十五、五代 李延邹

五代时,后周进攻后唐。后唐濠州守将郭廷谓派遣部下四出求援不至,心虚拟降。便令录事参军李延邹起草降表。李延邹勃然抗议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这是人臣大义。奈何厚颜降敌?”郭廷谓说:“我并非不能效死,但区区一城,如何自保?还不如通变达权,屈节保民,愿君勿拘泥于小节。”李延邹却愤怒而掷笔道:“大丈夫终不能负国,为叛臣作什么降表!”

郭廷谓也动怒了,拔剑相逼道:“你敢不服从我命令么?”

李延邹挺身迎上道:“头可断,降表决不可草!”

言尚未落,郭廷谓剑已挥下,壮士当即捐躯。


十六、明朝 铁弦


明永乐帝朱棣起兵造反之际,在济南城下吃足苦头,多次攻扑不下,几乎想要退兵。后来采纳了部下绕过济南,直取南京的策略,才最终篡位成功。对于当时死守济南后被建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的统帅铁弦,永乐帝自然要报复之。当铁弦被捕送京城,进宫面见朱棣时,铁弦毫不畏惧,坚持以背相向,且抗言不屈。朱棣强迫他返顾,他倔强不从。朱棣便命人将他耳鼻割下,强塞入铁弦口中,并问肉味美否?铁弦奋力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何不美?”朱棣更加愤怒,喝令当庭将他寸磔(千刀万剐)。

铁弦至死犹骂不绝口。朱棣恨得又命人抬来铁镬,熬油至热,将铁弦投入油镬中,倾刻间,一代英杰化为焦炭。


十七、明末 费宫人

费宫人不见于经传,名字也不详,且是个仅有16岁、弱不禁风的小女子,似不应收于此列。但我觉得其虽非男儿,虽然弱小,然气节昭彰,毫不逊色于任何英豪。故仍将其事迹采录于下: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后,宫中一片惨状,殉国的官吏太监不在少数,跃入御河殉死的宫女也有一二百人。惟16岁的费宫人,为保护崇祯帝的长公主,没有殉死。她将自己衣服与公主相易,俩人藏匿于井中,不幸仍被李自成军士搜捕到。送到李自成前。费宫人说:“我乃长公主。汝辈不得无礼!”

李自成见她长相美丽,原想收为己有,后听有认得公主的人说费宫人不是公主,便把她赐给了爱将罗某。罗某喜出望外,将费宫人带回住处,便想非礼。费宫人婉言道:“我实在也是天潢贵胄,决不可苟合。你如能敬祭先帝,从容尽礼,我就诚心从汝。

罗某欣然同意。于是祭礼等一应俱备后,召集部众酣醉一场。费宫人趁其醉迷,假意关心,让他先睡一会。罗某倒头便着。费宫人于是命令侍女出房,自己从怀中抽出预先准备的匕首,卷起翠袖,用尽力气直插罗某咽喉。罗狂叫挣扎,三跃三伏才最终殒命。费宫人自语道:“我一弱女子,能杀一贼帅,也不算徒死了。”说罢把匕首向自己颈前一挥,也即死节。


十八、明朝 蒋钦

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乘武宗荒淫昏庸而擅权乱政,朝野一片反对声,却多敢怒不敢言。稍有忤违刘瑾者,多不得好下场。而南京御史蒋钦却仗义出头,因此被连坐戴铣党罪而受杖并削职为民。不料蒋钦竟不接受教训,出狱后仅三天,就又上疏,公开弹劾刘瑾,结果只能是再吃苦头,被下旨再杖三十。可怜他旧疮未复,又加新杖,打得两股血肉模糊,伏在地上,动弹不得。

锦衣卫咛笑道:“你还敢胡言乱语么?”蒋钦挣扎起来,厉声回应:“一日不死,一日要尽言责!”

于是他又被投入大牢。昏昏沉沉三昼夜后,才苏醒过来。心中却越想越愤怒,竟又向狱卒乞得纸笔,继续弹劾刘瑾。写到后来,亦曾一度犹豫,但转念一想,又自语道:“既已委身事主,何忍缄默负国,贻先人羞?”于是毅然再写,次日即托狱吏代为上呈。结果可想而知,刘瑾又运动内旨,加杖其三十。虽然都只是三十杖,但明显是故意加重,第三个三十杖下来,蒋钦已气息奄奄,拖到狱中不到两天,竟尔毙命。

但蒋钦留下的谏文却光焰万丈,正气凛然!特将其最后一疏录之如下:

“臣与贼瑾,势不两立。贼瑾蓄恶,已非一朝,乘间启畔,乃其本志。陛下日与嬉游,茫不知悟,内外臣庶,懔如冰渊。臣昨再疏受杖,血肉淋漓,伏枕狱中,终难自默。愿借上方剑斩之。朱云何人,臣肯稍让。臣骨肉都销,涕泗交作,七十二岁之老父,不复顾养,死何足惜?但陛下覆国亡家之祸,起于旦夕,是大可惜也。陛下诚杀瑾,枭之午门,使天下知臣钦有敢谏之心,陛下有诛贼之明。陛下不杀此贼,当先杀臣,使臣得与龙逢、比干同游地下,臣诚不愿与此贼并生也。临死哀鸣,伏冀裁择。”

 

十九、明末 张铨

明末时期,战乱频仍,壮士英雄也层出不穷。这里举张铨一例。张铨在袁应泰任辽东经略时,担任巡按御史。后来,袁应泰战败,辽阳失守。满洲兵蜂拥进城的时候,袁应泰孤身退入城北镇远楼。发现张铨也跟了来,便对他说:“我为经略,城亡俱亡。公系文官,没有城守之责,应该急去,退保河西,以图后举。”

张铨不肯走,朗声道:“公知忠国,铨岂未知?”

袁应泰也不勉强,便挂了剑和印绶,解下衣带,悬梁自尽。

张铨见袁应泰已死,便也解带自缢。

满洲军冲上镇远楼后,见俩人悬于梁上,便将他们一齐解脱下来。抬到清太祖面前。清太祖失声赞道:“好两个忠臣!”后见张铨两眼微动,随即命人灌姜汤救治。张铨果然被救醒过来,但却对清太祖高喊:“何不杀我?”太祖劝他归降,张铨道:“生作大明人,死作大明鬼!”太祖为之感动,说“如此忠臣,杀之何忍?”便命令将张铨放走。

可是张铨回到衙署后,却北向磕头以示辞阙,西向磕头,以示辞

父母,随即再次自缢而死。

 

二十、晚明 左懋弟

南明时,左懋弟奉使往北京,被清廷扣押。后来清廷命令他及使臣薙发。左的随员艾大选遵命薙了发,结果被左懋弟杖死。多尔衮闻听此事,派左懋弟的弟弟懋泰去诘责他,被左懋弟喝斥出来。多尔衮便亲自提审他。当时命左懋弟跪下,他昂首道:“我乃大朝使臣,安肯屈膝番邦?”多尔衮说:“汝国已亡,尔主已戳,尚有何朝可说?”

左懋弟说:“大明宗支,散处各地,一日不尽,一日不亡。就是绝灭,我是明臣,甘为明死。”多尔衮道:“你为何杀你随员?”左懋弟道:“我杀我随员,与你何干?”多尔衮道:“你为何不肯薙发?”左懋弟道:“头可断,发不可断。要杀就杀,何须多问!”

多尔衮不禁为之叹息:“好一个倔强的汉子!”。

最后,左懋弟英勇就义。

 

本书史料主要参考于:

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

仓圣主编《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汉书》、《晋书》、《三国志》、《新唐书》、《明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