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比煌言意气浓,为民酬志渡东瀛。
中兴会盛群贤聚,慷慨陈词四座惊。
爱国学社君为首,剪辫学潮似飙风。
马前卒勇拼生死,《革命军》书霹雳鸣。
改良立宪非国本,《苏报》驳康示警钟。
清惧夷骇捕志士,舍身昂首虎穴行。
法庭论罪清室愧,地狱严刑铁骨铮。
炳麟临命须掺手,将军贵在逸仙封。
将星陨落山河暗,霄九雄鹰伴曙明。
【注】炳麟:章太炎。逸仙:孙中山。 【简介】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威丹),留学日本时改名为邹容。重庆巴县(今渝中区)人。邹容“居蜀十有六年”,熟读经史,深为中国历史上那些爱国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所感染,他素以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志士的后继者自居。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抚育了他的反抗意识。他立志不应科举,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02年春,邹容克服家庭的阻挠,“披发下瀛洲”进东京同文书院学习。时值民主革命思想在留日学生中勃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名著,啄取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进化论和自由平等、天赋等等思想,服膺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活动。他刚毅勇为,常争先讲演,为公认的革命分子。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清政府赴日学临、监姚文甫因奸私事败露,邹容同五人直入姚邸,数其罪,剪其发辫,将其痛打一顿。清政府驻日公使以邹容犯上作乱罪,照会日本外务省索办邹容等人。他在朋友们的劝告下,离开日本,回到上海。 邹容在上海寄居于爱国学社,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他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积极参加拒俄爱国运动;奋笔疾书,完成《革命军》的写作,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1903年五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苏报》发表章炳麟的文章,广为介绍,称赞《革命军》是震撼社会的雷霆之声! 1903年6月,因《苏报》宣传《革命军》,被相互勾结的中外反动派查封。江苏候补道俞明震赴上海查办革命党,章炳麟等人被捕入租界狱。邹容奋起投狱,与章炳麟共患难。1904年《苏报》案结,章太炎、邹容被判刑两年,罚做苦工。章太炎曾作一首《狱中赠邹容》: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因洋人待“犯人”甚虐,麦饭粗劣,邹容被折磨致病,于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上海义士刘三收其遗体安葬在上海华泾乡野。 邹容短暂的一生,是以推翻满清王朝、革新中华为已任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革命军》一书,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是反清革命史上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它的价值将永垂青史。
燕赵书痴 王玉良书于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