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交际联·行业联·谐趣联和杂联等。就谐趣联而言,它诙谐有趣,言简意深,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它通常和民间故事联系在一起,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民间趣联故事是人们劳作之余,茶前饭后一道丰盛的佐餐,在笑声中得到知识,教益,开心,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对联招亲之一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1、 |
那些用来招亲的对联 现在有世纪佳缘,百合,非诚勿扰这些渠道在网上、电视上招亲(征婚),过去那些有点文化的人怎么招亲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招亲的对联。先说第一幅对联,虽是妙联,但却是误了终身。 话说唐代有一倪家庄,庄内有一倪员外,生一女儿,甚是聪明,琴棋书画,作诗应对,远近闻名,芳龄二八,长的如花似玉,天姿国色。转眼到了谈婚论嫁年龄,自然是提亲的很多,一些王孙公子成群结队踏破门槛,但姑娘选来选去,一个都没相中。最后姑娘提出应对招亲,选一位才子作为终身伴侣,便出一上联:“妙人儿倪家少女。” 此联人儿合为“倪” 字,少女合为 “妙”字,真乃妙趣横生,难度很大,所以一直无人能对上,眼看姑娘年龄越来越大,到了古稀之年,有人竟答出下联:“犟小子孙族强牛。” 强牛合为“犟”字,小子合为“孙 ”字,联是对上了,也很工整,但一搭问,答下联的竟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因年龄悬殊过大,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因聪明误了一生,落了个终身遗憾。可见才华也不能随便用。 再来说个对联,时间段稍晚,是宋朝的事,话说有一青年,姓高名则成,常年在外,这一天他走到秦州地界,天色已晚,便找了一家客栈休息,这家客栈是一对中年夫妻经营,膝下有一女,年芳一十九岁,长的倒有几分姿色。见来一青年,很是文雅,像是书生模样,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姑娘父母只有一女,也有此意,愿招一上门女婿。由父母出面询问了青年王则成的情况,有心当面提亲,但又不好意思开口,便让姑娘出面出了一个上联:“雨无门户能留客。"(联中的"雨"指女子,意思是姑娘尚无婚配,可留他做上门女婿)王则成明白其中含义,但他不愿留下,又碍于面子,便答出下联:“虹有桥梁不渡人。”没有成全姑娘好意,也很惋惜。 看了两则故事,不免憋气,简直是《非诚勿扰》24盏灯全灭。来看第三则。这个更晚些。 话说明朝年间,有个村庄叫宋家庄,一对夫妻无儿无女,年过五旬,夫人怀孕,生下一女,为了成人,起名叫丑子(旧时为了表示对小儿的珍爱,经常取一个比较坏的名字)。夫妻俩,老来得喜,爱如掌上明珠。宋丑子,名丑人不丑,转眼间已过二八,出息的聪明伶俐,人不但长的出众,还是当地的才女。老夫妻年近七旬,为老有所养,决定招一上门女婿。一日,有一少年路过,见到姑娘,便萌生爱慕之情,不知不觉多看了几眼。姑娘并不害臊,看少年眉清目秀,年龄相当,便上前搭话,随口出了个上联:“绿方巾,蓝方巾,看上去南北不分。”少年随口吟道:“红绣鞋,黄绣鞋,走起来东西摇晃。”姑娘又出第二联:“大门外进来只黑白花猫。”少年吟道:“小院里卧着条灰黄大狗。”姑娘接着又出第三联:“红白高照,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少年又吟道:“绿帘低垂,喜喜欢欢,共度春夏秋冬。”三对下来,姑娘甚是满意,立即禀明父母,老人见后也很满意,于是择日给小两口办了喜事。 ![]() 一、以狗嘲举人 年纪尚小的解缙,早已出口成章,能言善辩,有神童之称。吉水城有个绅士,附庸风雅,喜欢结交文人。一天,那绅士宴请名士,解缙父子也在邀请之列。其中有一个并无真才实学的举人对解缙道:“我有一个上联,你若对不出,便早早丢了神童的称号吧。”说完便道出上联: 蛤蟆蝈蝈闹庭园,蹦东蹦西讨人恼;解缙听他出口伤人,也很恼怒,毫不客气地道:疯狗汪汪咬门坎,摇头摇尾惹客笑。 二、以花助秀才 吉水城有个出名的美貌才女,以才招婿,慕名而来的人不少,但能进门的却很少,那些纨绔子弟只好在门外团团转,因为门上贴着一副上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一日,一个英俊潇洒的县中秀才匆匆而至,小解缙便上前看他如何应对。但那秀才望门兴叹,也只摇了摇头,便愁眉苦脸地转身而去。解缙竟觉可惜,便追上前去笑道:“大哥哥,要进此门有何难哉?”秀才急道:“难道你能对出此联?”解缙点了点头,说道: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秀才大喜道:“真不愧为小神童,大哥哥不知如何谢你。”那秀才在小解缙的帮助下,终于迎来洞房花烛夜。 三、改联服尚书 解缙自幼聪敏,曾梦五色笔,笔上有花。一次,他的族祖抱他在膝上,笑问他:“小儿何所爱?”他应声作了首诗: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 解缙家和归隐的曹尚书门对门,曹府门前有一片竹林。一年,解缙在门上贴上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见了,心中十分妒忌,便命人将好好的一片竹林砍成了竹桩。解缙见了,心中有数,便在联尾各加一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见后越发生气,命人将竹桩连根拔起,谁料解缙看后,又将对联改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曹尚书无可奈何,遂在春节过后解缙父子登门作客时,有意为难解缙,要他走小门。解缙不允,曹尚书便出了一个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立即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见他对答如流,也没甚么话好说了。 一天,曹尚书出外访友,傍晚时醉醺醺骑在马上回家。听得马蹄打在桥上得得作响,忽生一联,急忙找解缙对句:“我有一联,你若能对上,我便将屋前的竹林输给你,若对不上,你便认输不得再称神童。”解缙点头,曹尚书便道:马过木桥蹄打鼓; 解缙忽见母亲出来喂鸡,几粒谷子掉在铜盆上,几只鸡正在啄食,叮咚作响。解缙喜道:鸡啄铜盆嘴敲锣。 曹尚书只好认输,将竹林输与解缙,并道:“我的几个不争气的儿子,有你一半聪明就好了”。 五、索球赏纹银 一次,解缙与小伙伴们玩踢球,其中一人用力过猛,将球踢进了将军家的花园中。由于将军是当地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小朋友们谁也不敢入内要球。解缙挺胸大步上前,被守门的家丁拦住,两人便在门前吵了起来。那将军出门见是解缙,便对家丁道:“休得无礼,快放神童解缙进来。”解缙进门后有礼貌地说明原委,将军笑道:“我出个上联,对得好重重有赏,对不好就不还球给你。”解缙说道:“既是将军有令,解缙莫敢不从。”将军便指着挂在墙上的龙虎图说道: 画图中,龙不吟,虎不笑,见个童子,可笑可笑; 解缙看见桌台上一棋盆内,正有一残局,随即答道: 棋盆内,车无轮,马无辔,喝声将军,莫跳莫跳。 将军又惊又喜,忙命人将球取来,又打赏纹银百两给解缙,亲切地说道:“银子助你上学,好好用功,将来必有作为,有空别忘了来看看老朽。” 六、续联道实情 明朝洪武年间,吉水遭受水灾及蝗虫,民不聊生。灾情报到京城,皇帝便命钦差察看。就在钦差到达灾区时,途中遇上两个醉汉。大臣遂以此为由,坚决不开仓赈灾。县令只好苦苦哀求。钦差没法,便想了个刁难的方法道:“要开仓,先要对个句。”说完,便道出上联: 红绿交加,醉汉不知南北; 县令苦苦思索,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此事传到解缙耳中,他急如星火般走到县衙,往钦差面前一站,大声说到:“下联早已有了。”随着说出下联: 青黄不接,穷人卖尽东西。 大臣见下联对得工整,又道出了实情,只好立即开仓赈灾。 七、金水桥巧对 解缙儿时和父亲在南京住了一段时间,很多文人都喜欢与解缙来往,一起吟诗。有一次,一个叫胡子祺的和解缙一起来到金水河畔,信步上了金水桥。只见沿河两岸长着金线细柳,柳丝悬垂水面,三两渔人垂钓河畔。胡子祺即景生情,便对小解缙道:“我有一联,请你对下联。”说完便道出上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解缙忽见桥下有一女子,正在叫卖玉簪花,便眼前一亮,说出了下联: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众人一听,纷纷拍手叫好。 南京有一名妓叫萧素素,能诗善对,颇有才名。许多文人都想结交她。但萧素素洁身自爱,恃才傲物,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来者必先应对,能对便见。不少人因此而败兴。后来有人请得解缙来,想压倒萧素素为大家出气。那天,解缙与一班才子前往相访,萧素素久仰解缙之名,破例梳洗相见,还亲自为他献茶。当解缙伸手去接茶之际,萧素素却把手缩了回去,口中吟道: 三分分匀香茶,解解解元之渴;望君品出味中味,莫道烟花个个非良子; 解缙一听,仓促间想不出恰当的下联,萧素素见他面有难色,不忍相迫,示意他先将茶接过去。解缙接过茶杯,见下联早已贴在茶盘上: 一朝朝罢圣主,行行行院之家;见姊诚为才上才,方知尘寰处处有能人。 解缙无比感激地照念出下联,萧素素便对大家说道:“果然名不虚传。”解缙十分敬佩她的才华和品德,从此便将萧素素当姊姊看待。后来解缙成了翰林学士,便设法为萧素素脱籍,救了她出了风尘。 ![]() 明代大学士解缙 九、贤者堂而皇之 一天,解缙应一位朋友去闲聊。可当解缙到朋友家门前时,只见门上贴了一副联: 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解缙陷入沉思:我今天之来,既非闲人,也非盗者,而且是应约而来,朋友为何如此无礼?但他仔细再看,发现对联的下方还留有空白处,门边还放着笔墨。解缙恍然大悟:朋友有意让他续对,才可入内。解缙想了想,便提笔将对联续成: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解缙写完,便推门入内。朋友一见便道:“我门上不是写着闲人免进的吗?”解缙笑道:“你再去门上看看,我今天以贤者之身,堂而皇之进来,令你蓬荜生辉,还不谢我?”朋友一看门上的对联,哈哈笑道:“老兄真是筹高一码。” 解缙年轻时,曾在一友人家中作客。友善对,二人相逢少不免作乐一番。友出了一上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 解缙稍为思索,随手指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朋友指着门外石狮子再出一联:石狮子头顶焚香炉,几时了得? 解缙眼珠一转,又对出下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销? 朋友听罢,觉得解缙非同凡响,自己却已才尽,又没有好上联,好不尴尬,忽见杯中映出墙上蒲叶,即景再出一联: 杯中倾蒲叶;解缙望了望园中,手指石榴花笑道:人面笑榴花。 朋友见解缙对答如流,十分敬佩。 十一、巧对两姨夫 一年中秋节,解缙夫人三姐妹都连同夫婿一起到父亲家中拜节。一家人喝酒赏月,好不高兴。解缙岳母令三个女婿吟诗作对助兴,两个姐夫早就欲与解缙比试,此时当下叫好。大女婿先发制人:“小姨丈先来吧,就以你父母的贵干为题,作一对子。”解缙知他有意嘲弄自己出身,但仍神色自若地说道: 严父肩挑日月走街巷; 一副对联,信手拈来,道出解缙父亲早起叫卖烧饼,母亲半夜磨豆腐的情景。大女婿心中暗暗佩服小姨丈的才华,又手指壁上的圣人图说出了一上联:孔夫子,关夫子,一对夫子(孔夫子指孔子,关夫子指关羽) 吟罢还故作谦虚地说:“出得不好,还请小姨夫对出下联。” 解缙脱口说道:写春秋,演春秋,两部春秋(指孔子定春秋,关羽夜读春秋) 在他们互相对句时,二姨夫却在苦思,当解缙话音一落,他便手指窗外,说出一上联来: 朝朝朝朝朝朝应; 大家顺着他的手看去,见有座龙王庙,知他所说是天天有人朝拜,且有求必应。解缙想起文水河水涨水落,奔流不息,便对出下联: 长长长长长长流。大家一听,都高声叫好。 十二、揍皇上升官 朱元璋驾崩后,小皇帝是个昏庸无能之人。众位大臣商议,如何好好劝告皇上。解缙却道:“皇上昏庸,光劝不行,要狠狠揍他一顿。”大臣们都吓得面如土色。第二天,大臣们照例上朝,解缙忽然跑到皇帝面前,照面就是一巴掌。皇上结结巴巴道:“反了,快把解缙拿下来!”众人只想解缙今天肯定要斩头了,殊不知皇上却捂着脸道:解缙恶,解缙打,解缙揍皇上; 众大臣却觉得好笑,皇上挨揍,还有心思出联。解缙却不慌不忙地说: 蚊子咬,蚊子叮,蚊子欺君王。 皇上怒道:“胡说,何来蚊子?”解缙却道:“皇上请看。”众人一看,解缙掌心上果然有一只蚊子。皇上立即命人为解缙松绑,并升他为翰林学士。 十三、“猴子”对“畜生” 一天,解缙应同僚之请赴宴。席间,一位自命不凡的当权大臣见他年纪很轻就当上了京官,处心积虑要奚落他一番。便道:“解学士,老臣有一上联,可能对上?”解缙笑道:“不妨赐教吧。”那大臣便阴阳怪气地道: 二猴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明知他借对句(锯)为名,实把自己比作小猴子,也毫不示弱,稍一思索,便道:“大人,晚生对上来了,但恐令人不快。”那大臣道:“但对无妨,但对无妨!”解缙道: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以出题(蹄)为借口,骂当权大臣为老畜生,以牙还牙。 大臣听后,满面通红,在座者莫不笑爆肚皮。 十四、都是联语闯的祸 一年冬天,一名朝官设宴贺寿,解缙同一班大臣到贺,席上吟诗作对,热闹非常。这时,锦衣卫纪纲站起来,胡乱吟唱,借吟诗为名,寻人开心为实。解缙想煞煞他的威风,便对纪纲说道:“解某不才,出一上联向足下求教,望勿见笑。”纪纲不知原由,还故作谦虚。解缙道: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纪纲不学无术,自不能与解缙相比,当然对不出下联来。半晌,解缙解嘲地道:“既然大人不屑一对,就我自己对了吧。”然后说道: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纪纲听后,方知解缙是冲他而来,便怀恨在心,以后欲设计陷害解缙。 曾国藩对联故事(共十六则)一、为人处世之秘诀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始。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除了曾府“半读半耕”的家风陶冶外,主要是他终生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并由此而得出诸多为人处世的秘诀。这些秘诀使得以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不败。在他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联: 世事多因忙里错; 上联自诫,指世事纷繁,一忙就容易出错,务必戒躁。下联自勉,甘从苦来,人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劳,历尽磨难才有可能成为完美之人。1859年4月1日,曾国藩又作了一副自箴联: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上联借《孟子》之典,表明要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下联表明了“终身有乐处”之意。从以上曾家两代三联不难看出曾国藩为人处世之秘诀。 二、孟生一语双关 孙承祖志;孟生未多加思索,即对道:孟受曾传。 孟,指孟子;曾,即曾氏始祖曾参,孔子的高足,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他的再传弟子,所以说“孟受曾传”。同时在这里又一语双关,孟又指自己,曾又指曾国藩。意即我小孟受益于您曾 三、总算扯平了
曾国藩、左宗棠都系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一天,两人相见时,,宗棠因听说曾国藩宠爱一名小妾,每天晚上都帮小妾洗脚,便微笑着对他说:“我想到一个上联,请大学士对个下联,不知肯赐教否!”曾国藩回答说:“季高(左宗棠字季高)请勿客气,只怕对得不妙。”左宗棠说:“过谦过谦,以大学士之才,无有不妙的。”于是说出了出边:替如夫人洗脚; “如夫人”即妾之雅称。曾国藩一听,好家伙,心想你既然无礼,就休要怪我了。他略一思索,随即对道:赐同进士出身。 左宗堂一听,面红耳赤。那年进士考试时,左宗棠正在新疆平乱,他请求回朝应试,朝廷不同意,要他继续平乱。为了安抚他,皇上搞了个“赐同进士”把他。而那时的官员,看重的偏偏是这“进士”出身。对边还将他这个“赐同进士”视同“如夫人”,就显得更低微了。左宗棠吃了这个哑巴亏后,一直耿耿于怀。一天,他与曾国藩同到一官员家做客,左宗棠想报复一下曾国藩,又提出对联,这回曾国藩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季子敢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辄相左; 这出边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这姓字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臣徒误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伊经济有何曾。 对边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两人两次联对,双方都是一输一赢,总算扯平了。 四、赵赭生巧对 梁上鳌鱼,难煎难炒难供客; 但却怎样想也续不出下联,他便示意众幕僚续联,一时间个个面有难色,忽地一个声音吟道:门中将军,不饮不食不求人。 曾国藩抬头一看,见门上贴着两个门神,心中佩服,询问之下,知是皖西解元赵赭生,立请他做幕僚,当任参谋。一天,赵赭生接到紧急公文,因怕有所担误,未经禀报便直闯入内堂,曾国藩正抱着小妾在膝上,见状对他大吼:瞎千双万只眼; 赵赭生心中不悦,顺口答道: 放一百二十心。 说完将文件放下便走,他心感曾国藩喜怒无常,当晚便悄然而别。 五、一联用两典
曾国藩之好友何栻晚年罢官后流寓淮扬,无官一身轻,终日宴请宾客,来的都是扬州的官员富商。曾国藩到过扬州两次,每次都到何栻家中。一日,何栻请曾国藩到府上饮酒。席间,何栻讲起了罢官后以盐致富大营第宅的经过,还邀曾国藩为寓宅赠题。曾国藩想起当年范蠡,佐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知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浮海至齐,隐姓名,与鸥鸟为侣,治产至数千万。复尽散其财去陶,自号陶朱公。便写了上联: 千顷太湖,鸥与陶朱同泛宅; 但下联该怎么写呢?曾国藩一时没有主意。何栻看到上联用典恰当,便连进了他三杯酒。酒刚下肚,曾国藩又想起了南朝梁东海郯人何逊,在扬州时,每值梅花盛开,常吟哦其下,后官居洛阳,思梅不得,固请再任扬州,以鹤自随,适寒梅怒放,大开东阁,与文士友好,笑傲终日。何栻不就像何逊一样,伴随着仙鹤,移家扬州。且徐凝《忆扬州》诗中有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于是,曾国藩提笔写了下联: 二分明月,鹤随何逊共移家。 六、生挽汤鹏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狠狠盯了曾国藩一眼,重重吐了口唾沫,扬长而去。汤鹏确实也算一个异人。他少年登第,可官场却远没有曾国藩得意;他后来因事左迁,“恃才傲物,谤口繁多”;他的死也不同凡响:一天酷热,几个朋友聚在汤家闲聊。有人说大黄药性峻烈,不可随便服用。汤鹏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我经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都不相信。汤鹏大怒,立刻命仆人去药铺买了几两回来,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们担心出事,攘肩捉背,群起制止。但汤鹏坚决不听,还是将一罐大黄全部服下,结果当天暴卒。曾国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说:“一呷之药,椓我天民”。也有人在旁边议论:要不是曾大人生挽汤鹏,汤鹏也可能不至于好奇倔强到不惜生命的地步。 七、望湖亭口占
1855年初,曾国藩以兵部侍郎衔率部攻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遂困守南昌。次年秋,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他乘机指挥湘军反扑。1858年8月28日凌晨,曾国藩由湖口开船,中午至吴城镇,遂在望湖亭赴宴。饭后,应重建望湖亭的彭雪琴之邀,当即口占一联: 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 吴城,在江西省新建县城北约90公里处,是赣江流入鄱阳湖的入口。古时这里不仅水路畅通,商业发达,而在军事上也是水师进退的通道。望湖亭,在吴城镇鄱阳湖岸,为彭雪琴1857年重修。重修后加高两层,登亭足览全湖之胜。在此次来望湖亭之前,曾国藩还来过一次,固有“曾上”“重来”之说。后来,此联就成为了望湖亭的名联了。 八、题金陵湖南会馆戏台 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 上联的“荆楚”,即楚国,指湘军的家乡。“九歌”,指《楚辞》中的一篇。“枌榆”,汉高为江苏省丰县枌榆乡人,初起兵时,祷于枌榆社。后因以枌榆为故乡的代称。下联的“六代”,指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建都于建康,即今南京市。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曰:“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劫”是指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雅》、《颂》多歌颂之辞,故后以称盛世之乐。此联写自己重于写客观事物,旨在突出自己当时“胜利”后的喜悦心情。“聊作”,意谓并不多么在乎;“重闻”,却十分得意,用语甚是得体。 九、桂湖怀杨慎
桂湖,在新都县城西南隅,距成都20公里。因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幼时曾沿湖植桂树而得名。桂湖景色秀丽,图画天成。每逢中秋,桂蕊飘香,清逸可人。那年,曾国藩为四川主考,特为桂湖枕霞榭题联: 呼吸湖光餐桂露;徘徊秋月漱荷香。 随后,曾国藩想起了杨升庵。杨为正德时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诗文主清新,不受七子影响。世宗时因以直言极谏,而谪戍云南省永昌,72岁老死戍所。虽然杨氏故居已无存,但后人所建的“升庵殿”犹在。曾国藩便提笔为桂湖枕霞榭再题一联: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上联写湖光山色迷人,我仅是来此欣赏的过客。下联对景思人,想起了杨慎自幼在湖畔读书,面对荷花满湖,不由得怀念才华横溢而遭贬谪的诗人来。先写景后抒情,把景、情、人、我融为一体,表现了高雅的韵致。 十、莲湖清净 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 上联嵌“莲”字,以“清”字承莲香着笔,写莲湖书院清香入座的学习环境,兼论读书治学“当描成这般花样”的境界,即像莲花那样端庄素雅,挺拔俊秀,清香四溢,传之久远。下联嵌“湖”字,用“静”字承湖水落笔,写莲湖书院静谧安恬的学习条件,兼谈读书治学应“悟得斯道源头”的方法,即在严谨静心的研习中,正本清源,阐释义理,掌握有益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巧嵌书院之名,妙用“清静”二字,与“莲湖”相映,可谓读之清香扑面,静水悦目,使人醉心于此书院,决心描“花样”,悟出“源头”。 十一、题联勉励故乡子弟
东皋书院在曾国藩故里的湖南湘乡县(双峰县是1952年从湘乡县析出的)。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创建。由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句而名之。曾国藩在湘乡读书时,为东皋书院题了一联: 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 “涟水”源出涟源,是湘江一级支流,流经湘乡县城;“湘山”又名君山,位于洞庭湖中,这里借指湘乡县东山。美好的山川,其灵气一定会产生杰出人物。古来豪杰圣贤并非天生,要凭学子们深明大义,认清方向,不断磨励,努力完善自己。曾国藩在作此联的当天日记中写道:“周缦云来上学,次儿纪鸿、外甥王兴韵、女婿罗兆升三人从之肄业,已刻行礼。”由此可见,全联寄托作者对湖南青年的期望,特别是勉励故乡子弟通过艰苦奋斗、建功立业。但其虚实相融,浑然一体,意味深长。 十二、两江总督撰联演说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联中“愿诸君”、“使僚友”两句,言真意切,比一篇面对僚友的演说词强多了! 十三、祈雨作联
同治六年(1867)五月,“江宁天气燥热殊甚,枯旱已久。”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署内设坛求雨,每日在大堂三跪九叩,恭迎南方朱雀、风云雷雨诸神,并屏退左右,将祈雨文告诵读一遍。一日,曾国藩出城到数十里的灵谷寺请水。抬头看天,“热甚而风不息,夜间皓月皎洁异常,全无雨意”。曾国藩心想,这一定是触犯了神灵,才遭此惩戒。谁知“辰正即得大雨”,终于缓解了旱情。曾国藩对左右说:“此水是八功德水呀!”当即为灵谷寺作了一联:万里神通,渡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拥吉祥云。 并为修缮灵谷寺送上了四千两黄金。 十四、官厅挽马新贻 范希文先天下而忧,曾无片时逸豫; 随即回署。 十五、撰联治眼疾 曾国藩晚年右眼失明,左眼模糊,经常“眼蒙不能治事”,很是痛苦。尚书毛煦初送他一幅“墨晶镜”,让他遮在眼上,挡风避光,以求保住“左目一隙之光”。许仙屏送他一块“中空积水”的玛瑙,用金刚钻打开,取水滴在曾的眼中;他自己每天早起后将两掌磨擦发热,沾上舌尖的唾液在眼脸上擦八十一下;还有一个叫马昌明的守备,自称擅长气功,可以运气于人的肺腑,天天到督署与曾对坐“三刻许”,坚持了“三七二十一天”,却无效果。一日夜间,曾国藩偶登督署内东面的一座高楼,夜风吹来,顿觉神清气爽,抬头望去,满天星斗,心情所至,出口就成一联: 禽里还人,静由敬出; 念完此联心中一畅,眼疾症状减了大半。因此,此后曾国藩常夜登此楼。 十六、为两江总督署撰联 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为了将此联作为两江州府衙门大堂的对联,曾国藩将对联连书写了六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