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节名人李重人

 国之档案 2016-02-29
         李重人(1909—1969年),名伦敦,小字奉生。四川省奉节县柏杨坝人,后迁居奉节县城。父亲李健之及父挚友郑仲宾均为川东名医,李自幼聪颖好学,4岁便已开始读书、习字,12岁便能写律书。李重人长期随父亲及郑仲宾学医,良好的文学基础,以及刻苦钻研使得李重人在研究《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古典医籍方面,造诣颇深。
        李重人深得其父真传,19岁便开始为人诊病,20岁随父迁至万县行医。在赴上海考察中医状况时,结识了一批名医,对其思想有了一定的改变,自此李重人主张中医应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学习西医之长,在施治中注意医药并重、三理(生理、病理、药理)兼究,改“尊生药室”(其父业在万县城内文明路(现今的三峡电影院)的诊所)名为“三理斋”,运用所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1933年,为振兴中医,及时进行学术经验交流,李重人创办“起华中医院”,并创办《起华中医》杂志,发行全国,李自任主任、主编。虽历时只三年,(《起华中医》杂志仅出六期)但它在川东影响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万县市军管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秋,在赴京参加完第一次全国中华医学会后,回万县创办了“万县市中医进修学校”(因属业余后改为中医进修班),自任校长,并亲自授课。1951年又带头创办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其后,在他的努力下,市内7个联合诊所相继成立。其间,总结出“简、便、验、廉”(即用药精少、服用方便、疗效可靠、花钱要少)四字用药方针,为全市医药界普遍采用。1954年秋,李重人调至成都中医进修学校(即成都中医学院前身)。任教期间,编著《中医病理与诊断》一书作教材。并且撰有《丁甘仁遗方歌括一百零三首》治验临床。1956年初,李重人奉调中央卫生部中医司任教育科长,就任后全面系统地培养中医人才。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全国中医工作会议期间,李重人起草了卫生部党组向党中央、毛主席呈送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毛主席在这个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62年,李重人又奉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副教育长兼中医系副主任,并任院务委员会委员。为了培养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李不辞辛苦,不顾自身疾病,调研后发现培养计划中的缺点,并及时与其他几位专家商谈,均有同感。五人联名写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俗五老上书),对中西医课程比例进行调整,改为中医学习四年半,西医学一年半,有利于读更多的中医学经典。在北京期间,李重人还经常给中央高级干部诊病,王维舟、肖华等都曾接受过他的治疗。除了忙于政务,勤于教学外,李还常与老舍、李可染、杨大均、郑诵先、邓散木等文学艺术界著名人士,相聚谈论,互赠诗词。著有《龙池山馆诗》遗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