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方式决定成败

 汉腾博铭 2016-02-29

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

 


 

写下标题,头脑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诸如此类的话,如性格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败……这么多说法,不免让人犯嘀咕:到底是什么决定成败呢?


其实,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起决定作用。这个“一定条件”指的是,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东风能否及时到来对事情的成败就起着决定作用;这个“一定条件”还指,当一个表决事项仅以一票险胜时,当时任何一个投票者的赞成票,都对这个事项的通过发挥了决定作用;这个“一定条件”又指,对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例如话筒的电池状态)没有注意而影响工作(例如会议)的顺利进行时,这个细节就成了影响工作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败、性格决定成败……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里说的是“思维方式决定成败”。

什么是思维方式呢?让我们从一个问题谈起。


大家有没有问过别人或者被别人问过一个问题: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死一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


传统的正确回答是: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因为枪一响,没有被打死的鸟都飞走了。


可是有一天,老师碰到了这样一个学生。老师问:“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死一只,请问还有几只?”


这个学生眨巴眨巴眼睛问老师:“老师,在这个城市用枪打鸟不犯法吗?”老师说:“不犯法。”


学生又问:“老师,用的是无声手枪吗?”老师愣了,说:“不是!用的是有声手枪,而且声音很响。”


学生又问:“老师,这些鸟有没有耳朵聋的呢?”老师不耐烦了:“不要问了,快告诉我,树上到底还有几只鸟?”


学生不急不慢地继续问:“老师,这些鸟里有没有不怕死的呢?”老师说:“没有。”


学生又问:“老师,这10只鸟是关在笼子里挂在树上呢,还是散蹲在树上?”老师说:“是散蹲在树上的。”


学生又问:“老师,被打死的那只鸟是掉到地下呢,还是挂在树枝上?”老师有气无力地说:“掉到地上了。”


问到这里,学生这才回答说:“老师,如果您刚才的回答没有骗我,如果被打死的那一只鸟真地掉到地下了,那么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


我从手机上读到这个短信,被深深地震撼了。我被震撼的原因有三个:第一,面对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这个学生展开了复杂、缜密的思考。对待我们周围的事物,有时候我们头脑需要简单,比如,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就可以简单对待,守住底线;有时候我们头脑就要复杂,很多复杂的问题往往以简单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头脑又不能太简单。第二,这个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紧逼问题和标准答案的设计者所忽略掉的许多前提条件,比如用什么枪、鸟是怎么样在树上的、它们的听觉如何等等,这些被忽视的前提条件,都被学生一个一个地问出来了。第三,学生的问话,问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就是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深入地看问题、本质地看问题。

是全面地看问题还是片面地看问题,是深入地看问题还是表面地看问题,是本质地看问题还是现象地看问题,这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大问题。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思维结构、思维模式。对思维方式,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思维结构、思维模式等不同概念,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我自己曾提出“主体认识图式”这一概念,与思维方式有共同之处,但外延要大,我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的,对于理解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启发,有兴趣的朋友请看我的著作《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这本书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情的看法或认识会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主体认识图式不一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




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是同一个人也会集多种思维方式于一身。例如,日常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哲学思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法治思维、道德思维的关注点和侧重点完全不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思维路径、思维工具、思维结果很不一样;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都有各自的思维指向和思维目标;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的不同,就在于一个重性、一个重量……这些不同的思维说的都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每天都在操纵着我们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决定着我们做决策、拿意见、定态度,所以思维方式非常重要。例如,缺乏经济思维,办事就会不计成本,忽视经济效益;没有政治思维,思考问题容易导致不讲政治,甚至犯政治方向性错误;法治思维欠缺的人,往往没有法治观念,谋事办事很少考虑合法性问题,不善于用法治方式去解决问题。要是思维方式出了毛病,会导致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的误差。一些冤假错案,一些是非判断,除了少数时候是道德有问题,比如故意想颠倒黑白、故意想做赃害人外,多数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完善而造成的。这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有一天,局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我,我觉得纳闷:局长为什么突然要骂我?我马上想到,就在一个小时之前,处长被局长叫过去了,肯定是处长说了我什么坏话,于是从此我对处长就有了看法。我为什么会怀疑处长说我的不是呢?就是根源于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在后发生的事情,一定是在前面的事情所引起的;前面的事情是在后面事情的原因,“前因后果”嘛,原因在前,结果在后。这种思维方式非常普遍,许多乱怀疑、乱记恨、乱推断,没有事实依据,误伤无辜,就是这么产生的。事实上,在前的事情不一定是在后的事情的原因,在后的事情不一定是前面的事情引起的,比如先打雷后下雨,打雷是下雨的原因吗?绝对不是!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问题的习惯、角度和方式,这就使得思维方式跟性格十分相似。有的人十分阳光,看人看长处,遇事喜欢往好处想,跟谁都处得来;有的人则比较阴暗,疑心重,听人说话总觉得对方话里带“刺”,看人行为总琢磨别人是不是有什么用心,跟同事们的关系很不和谐。俗话说,用天使的阳光看世界,周围就是天堂;用魔鬼的眼光看世界,周围就是地狱。我们常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归结为性格不同,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这里,说“性格决定成败”,与说“思维方式决定成败”,就是一个意思了。同一个现象,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用不同的概念去描述:心理学叫做性格;伦理学可能会从德性上去分析,看问题阴暗的人在德性上是不是有什么欠缺;从哲学角度看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当然,往深里去,哲学也要研究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影响思维方式的主要方面,也会涉及心理、道德、政治等方面,但那是另外的层面了。


之前我讲过世界观,说“世界观是管思维的”,那么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什么关系呢?思维方式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世界观就是思维方式,长期以来被人们分别谈论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思维方式等等,只是人们在理论上作出的人为划分,实际上,它们在人的大脑中是交融在一起的,是同一个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就是思维方式。因此,改造世界观的那些途径和方法,也是优化思维方式的途径和方法。


本文刊载于2016年第2期《金融博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