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结互联网历史的 10 大流言

 孙维宏的图书馆 2016-02-29



1. 因特网曾用于军事网络部署,以应对核攻击

阿帕网(ARPANET)作为全球互联网的鼻祖,第一次使用了报文交换技术,并且目前业已证实,该技术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供资金支持的。其设计初衷是,基于该技术建立的网络可用于各所大学与科研单位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不必担心网络连接不稳定问题。

但即便有国家国防部的资金投入,并不代表该项目必然与国防有所关联。同时,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更不会是出于躲避核袭击方面的考虑。鲍勃作为五角大楼的成员,当时也参与了该项目的运行,他回应道,阿帕网的设计动机决然和战争无关。

显然,没有阿帕网的建立,此后就没有互联网,更不要说预期利用网络覆盖达到抵御核攻击的宏伟目标了。事实上,对于阿帕网内部而言,关于分时性超级计算机的研发战略远比建立全球化军事网络为蓝图的战略部署要明确得多。


2.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创造了因特网

阿尔·戈尔是美国前副总统。因特网的雏形概念,的确在他脑海中有所呈现。但是咱们童年时也都畅想过美好的20年后科技新时代,难道有设想就会得以承认?当然不是这样简单。

历史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因特网还没有获得正式命名,大家脑海中所有的概念仅为“面向客户制造的管理系统”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将需要的内容连接在一起,用以商业和教育。

在90年代初期,阿尔·戈尔作为一名参议员,他的职责是撰写相关法律草案辅助因特网的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当时的《高效能计算和通信法案》就出自他手。但将其与因特网的创立连在一起更为重要的原因,是1999年戈尔发表电视讲话称, “在任职期间,我将带头创建因特网事业”。

此言一出,后人误读。事实上,因特网的概念,是1974年由温顿·瑟夫提出的。


3. 分组交换技术是美国发明的

这句话不对,但又不是错得那么离谱。

真相是,美国和英国的两个互联网研发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想到了报文交换技术。很多人认为,伦纳德和保尔在1969年发明了用以阿帕网的报文交换技术,但早在1965年,一名工作于英国国家物理研究室的研究员唐纳德便提交了分组交换的概念文档。

1967年,高级项目中介的项目管理经理约见了唐纳德,这两个不谋而合的研发小组自此开始强强联手,将成熟的报文交换技术最终用以阿帕网的建立。更有趣的是,报文交换技术是唐纳德最初的命名。虽然不为后人所知,但获得了命名权,也算无憾啦。


4. 第一封邮件的内容是“QWERTYUIOP”

先想一下,这串看似乱码的字符串有没有什么规律?

有没有发现,它恰好是标准输入键盘的第一行字母。而史上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信者和这封邮件的发出者都是同一个人,BBN公司(BroadBandNetwork)的网络工程师汤姆林森,他同时也是@这个邮箱符号的启用者。

1977年,汤姆林森给自己的相同邮箱发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QWERTYUIOP”。不过在这一封邮件之前,他使用一对PDP-10电子计算机发出的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封邮件,内容为“Testing 1-2-3”。



5. 汤姆林森发出了第一封邮件

这是不是一个错误,取决于如何定义电子邮件。

1965年,MIT的MAILBOX系统研发成员在同一台大型机中,将不同文件夹作为虚拟终端,互发信息。有人说那才是史上第一封邮件。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汤姆林森之所以获得此殊荣,是因为他所创造的电子邮件和我们当今所使用的最为相似。

在20世纪70年代末,阿帕网上75%以上的数据交换都来自于电子邮件。所以这个说法的正误判断,只能是仁者见仁了。


6. Google是第一款网络搜索引擎

第一个因特网搜索工具叫做Archie,这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一名计算机系学生在1990年开发的。Archie针对因特网上所有的匿名登录FTP站点设立了一个可供搜索和下载的数据库,这正是搜索引擎的雏形。

而佩奇和谢尔盖直到1997年才创立了Google。在此之前7年时间里,搜索引擎技术自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1991年的Gopher和随追其后的Veronica,它们的设计原理均和Archie大相径庭,不过在用户界面方面要提高许多。在窗口化操作系统尚未启用的时候,这两款搜索引擎的交互能力在当时已是登峰造极。

在第一款可以浏览图片的浏览器Mosaic推出后的一年里,诸如Excite, Infoseek, Inktomo, Northern Light, AltaVista 和Yahoo更是争相在搜索引擎领域百花齐放。所以,真正的事实是,Google是最有名的搜索引擎,但不是最早的。


7. 蒂姆·伯纳斯·李创造了超链接

蒂姆先生被誉为“互联网之父”,他在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工作期间,于1990年提出了以万维网作为连接各个独立页面信息的方法。但是,虽然他以无以伦比的天才能力创造了万维网,但是有名的超链接概念并非他的首创。

超链接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一个叫做特德·纳尔逊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

纳尔逊在当时完成了一个叫做Xanadu的项目,虽然这个项目早早胎死腹中,但是他提出了“超文本”的概念,即点击一个词语,就能够打开别的更多的信息。纳尔逊的这个概念直到三十年后才被蒂姆给实现了。

在科技时代,想法的提出和实现,哪个更重要,这是长期纷争的问题。


8. 网景是第一个网页浏览器

网景浏览器于1994年发布,是诸多早期网民记忆中所使用的第一款浏览器,但1992年发布的仅支持文本浏览的Lynx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浏览器老大哥。随之在1993年发布的Mosaic浏览器突破了图片浏览的瓶颈技术,但生不逢时,很快便被后来居上的网景湮没在历史浪潮中。

90年代中期,网络世界形成了一股图片浏览器的“弄潮儿”,网景推出不久便成为90%以上网络用户的首选。之后,还有一款叫做Cello的浏览器,不过它的命运更为悲惨,刚刚进入用户市场就被微软自行研发的IE一个浪头拍到在沙滩上,连个影儿都没留下来。

所以说,网络时代,时机很关键,然而在这个词语中,机会比时间更为重要。


9. 404 页面是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 404 室命名的

4xx系列错误是网页客户端错误的状态码,每串数字对应着一个错误状态。常见的也不仅仅是404网页错误,还有403错误(服务器禁止回应)和405错误(回应资源不被支持)。如果这个传说成立的话,难道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每个房间都和网页错误有所渊源么。

那为何404错误单单被提及呢?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传言中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诉你,404房间曾是蒂姆·伯纳斯·李先生的办公室,如今已人去屋空,再无人使用。所以,为了纪念蒂姆先生,便将无法显示的网页错误都命名为错误404。

但是,如果有Geek们听信此传言,千里迢迢去瞻仰404房间。就会发现事实上,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压根儿没有404房间,并且从来没有过。


10. 社交网络是个新鲜玩意

别以为作为社交网络达人的你,很潮很尖端。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个社交网络是在1984年创立的“惠多网(FidoNet)”,其不仅支持用户在线交友聊天,并且可以利用自行开发的FidoNet软件拨打网络电话。同时还存在有另外两个社交型网络服务,一个是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家喻户晓的美国信息服务机构,另外一个是80年代后期英国邮电系统推出的MicroNet。这三个系统与我们如今所提出的社交网络概念,如出一辙。

不得不提的是,1985年推出了内容形式更为丰富的网络社区The Well,不过它的主体用户还局限于美国网民。另外,1983年在惠多网的基础上建立的CIX系统,是当时在欧洲家喻户晓的以论坛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社交平台。

不过那时候的网络社交肯定不像今天这样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几乎完全颠覆了对传统社交的理解。

来源:果壳网

今日最佳微信号推荐!

3000万老板、高管、创业人最喜欢看的微信号推荐给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