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江南梅骨——中青年著名书画家刘咏庚

 闲庭斋阁 2016-02-29

摘要:母亲看到刘咏庚这样痴迷于书画,非常高兴,因此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教他临摹,并找来一些“小人书”、白描花卉、素描范本、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潘天 寿、黄宾虹唐云等老一辈画家精品图册等书籍让刘咏庚增加视野和提高绘画的能力。这不正是刘咏庚先生艺品和人品的真实写照吗?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2月29日抚州讯(记者 黄多亮 摄影报道) “中华民族与梅花有着特殊的情结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在广大民众的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中国精神的象征。我国也是梅花的故乡,因而有着天然的民族本土文化的情结。自古以来爱梅、喜梅成为一种文化传统。我画梅花,不仅可以艺术地表现梅花的风采特征,而且更能表现梅花文化和梅花精神的内涵。可以彰显中国画逸趣神韵的无穷魅力!”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江西省抚州市“问梅道人”——我国著名中青年梅花画家刘咏庚。

从小天赋秉然

自古以来,有关咏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代的陆凯在荆州时,曾托邮差转寄一支早春的梅花,给他在长安的挚友范晔,并附上了这首五言绝句,从此“折梅寄友”成为佳话。欧阳修的“穷冬万木立枯死,玉艳独发凌清寒,鲜妍皎如镜里面,绰约对若风中仙”,既赞美梅花傲雪坚毅的品格,又写出了梅花如仙随玉的形貌。《卜算子·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通过梅花表现自己怀才不遇却百折不回的节操,为历代人反复吟咏,亦备受古今推崇。

梅花,在江西抚州是不易看到的。但在这个“倒春寒”的日子里,走进抚州市梅花画家刘咏庚的工作室,犹如进入一个梅园,却看到满屋姿色各异的梅花:虬干、疏枝、梅花点点;墨梅、红梅、绿梅、黄梅、腊梅……

刘咏庚,著名的梅花画家,艺名“问梅道人”,专门画梅。出生于60年代末期,小时候,刘咏庚有一个心愿就是当一名书画家,上小学后为了圆这个梦,整日里泡在房间和书堆里。刘咏庚当时对画画特别专注,对素描和白描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对翻阅“小人书”也很痴迷,就像现在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们。

刘咏庚出生在素有才子之乡的江西临川,从小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

记得8岁的时候,刘咏庚和母亲一起,去他舅舅家做客。当时,他舅舅是抚州市第一任书法家协协主席。当年,他妈妈和舅舅在一旁聊天,小小的刘咏庚看到舅舅家到处挂满了书法作品,心中特别激动。于是,他在舅舅的书桌上,拿起毛笔,在砚台里沾上墨汁,就在宣纸上涂鸦了起来。他舅舅发现后,起身来到他的身后,用手从后面去拔掉他手中的毛笔,让舅舅没有想到的是,刘咏庚手中的毛笔竟然丝毫未动,舅舅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外甥,握笔得力度却是很大。于是笑着对他妈妈说:“孺子可教!”

离开时,舅舅送了一本《颜真卿字帖》和几支毛笔给他,要他回家好好临摹练习。刘咏庚便把那本字帖和几支毛笔当成了心爱的玩具,对这珍贵的玩具倍感珍惜,爱不释手,以致对书画的兴趣更是高涨。

母亲看到刘咏庚这样痴迷于书画,非常高兴,因此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时间,教他临摹,并找来一些“小人书”、白描花卉、素描范本、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唐云等老一辈画家精品图册等书籍让刘咏庚增加视野和提高绘画的能力。在绘画的生涯里,刘咏庚是那样一声不响的进行着生生不息的磨练。然后,每个星期固定将自己创作出的作品送去舅舅家,让舅舅指点。

由于生长在农村,经常地接触田园生活,对那些田园的小草、野花、庄家、蝴蝶、小鱼、小狗等等倍感亲切,于是,凡是有时间,都要去观察哪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并用画笔把它们生动的画出来。

如今,刘咏庚已年过四十。想想儿时的经历和现在取得的成就,浮想联翩。俗话说:“穷的穷心肝,富的富宝贝”。刘咏庚在这里想说,不论孩子们家庭环境如何,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好。因为,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有可能是给我们人生带来幸运的天使。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8岁的时候,刘咏庚从学校毕业参军入伍。儿时的涂鸦,上学时美术课上学习的绘画方法,派上了用场,他担任了连里的墙报员。他画的黑板报是全团最好的,内容丰富,插图美观,成为连里弘扬先进、传播各种小常识的乐园,被战友称为连里的“小指导员”。后来部队搞了一次书法作品比赛,刘咏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于是,他被调到连部担任文书。

机遇总是垂青有所准备的人。后来,他被选派到徐州师范学院学习国画和书法,这次,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在徐州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被誉为“苏北梅王”的著名画家周长海,做了他的入室弟子,从而为国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次到周长海老师的家中,刘咏庚就帮助擦玻璃、抹桌子、扫地。冬天到了,他就去帮老师装取暖炉,帮老师买煤……老师在一旁伏案作画,他就在一旁帮助伺候磨墨,边看边临,之后请老师批改。这个军官学生求学的决心和真诚深得周长海喜欢。

为了拓宽刘咏庚的绘画视野,每逢外地写生周长海都带上他言传身教,还介绍一些书画名家给他认识。并先后得到王冰石、姜舟、马奉信等名家悉心指导。潜移默化间,刘咏庚的画技日臻精进,与日倶新。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刘咏庚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没有名师指点,创作往往只能在原地踏步,或原地转圈,名师一句话,一挥笔,旋即能让你茅塞顿开、飞跃提升。如小河流入大海。刘咏庚投入名门就像一条芦苇荡里的小船,弯弯曲曲,左划右划,终于驶入长江扬帆起航!

1990年,年仅22岁的刘咏庚在江苏徐州市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这在当时他所在的部队是绝无仅有的事。当年,他的一幅梅画《铁骨铮铮》入选全国美展,《解放军报》、《人民前线》为此作专题报道。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过: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

复员后,刘咏庚回到了抚州市,为了这个“似与不似之间”,他踏遍千山万水,武汉看梅,徐州探梅,河北踏梅;为了把“似与不似”拿捏得恰到好处,辗转南北,转益多师,遍临梅谱,大量吸取王冕、关山月潘天寿董寿平等大师们的艺术风格。刘咏庚画梅,偏爱墨梅,即以黑白之变化,展出梅之神韵。他认为,画中黑白,即为宇宙之阴阳,计白当黑,可得玄妙。所以,其梅不求千树万花,繁花似锦,只是老干残枝,疏萼数朵,黑白分明,大有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蕴。

多年的潜心研摩,以古为鉴,以今为师,作品自成风格。一分耕耘总会有一分收获,在创作的道路上,刘咏庚先后参加省级以上各种书画大赛,获得国家级、省级一、二、三等奖数十次。他的梅花作品不仅被国内各级政府官员、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就连一些国外友人也不例外。一次,一美国友人来抚州,看中一画《龙梅》,欣赏有加,毫不犹豫购买下来,并欲求见画作主人,只是画作主人刘咏庚在外地,无缘见面。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王冰石赏其梅作后曰:“庚弟画梅,有大家气,得梅之魂,可成一绝。”而清华大学教授、书画鉴定博士邱才桢先生则感慨:“自然天成,雄浑朴茂。”

淡泊名利做自己的艺术

谈到创作,刘咏庚认为:“创作是艺术家用身心去感受生活,用他一生的积累创作出一件作品。创作过程是非常快乐且极度痛苦的矛盾交织体。快乐来自画家内心主体的关照,画家探索技艺的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与观者的思想共鸣。痛苦来自客观的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艺术创作中付出的代价是无极的,为了理想常常违心地服从现实。”这表明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听命于画家心灵的呼唤和“终端”的驱动,并不受某种预设的指导原则的制约。原则体现于作品,潜移默化、自然流露,不为宣言所规范。静默、内敛与热情、奔放在他内心与外表中共存,这种性格在他的美术作品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他以南方人特有的细腻与灵气使其笔下的光色交融清新脱俗,流动着作者内心的层层感动。他的画就像音乐一样富有节奏感,在体会单纯、宁静、浪漫的同时却又感受到画面中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积淀和朴素的东方精神。仿佛像一首首抒情诗一样,让观者产生无尽的遐想,陶醉在中国诗意化的王国。

但他最擅长,最喜爱,也是最让人赞赏的是他画的梅花。大雪中的老梅凌寒斗立,苍劲如铁;白者似玉、红者如霞、绿者如翠、黄者灿灿。迎风斗雪中散发沁人心脾的清香长留人间。画出了梅花不畏霜欺雪辱、战天斗地、挺拔向上、坚忍不拔,一片丹心向阳开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梅花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奋斗者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共鸣。刘咏庚的画从传统中来,但摆脱了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孤傲”、“清瘦”、“稀少”的习气。他画中的梅干笔势奔驰,苍劲雄浑,花繁枝茂。梅花点洒自如,刚健厚重,层层密密,错落有致。他爱用遒劲有力的长线统帅画面,用灵动的点缀、皴染加以辅助,远看有“势”,近看有“质”,有“气脉贯通花开香闹数里之感”。他的画以墨色为主,根据题材需要,敷起较浓的色彩,或红或白或黄或绿,五彩缤纷。浓墨与色彩融汇一体,相互辉映对比,造成颇有特色的视觉效果,达到了淳朴、浑厚、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一幅幅精致的梅花画作,传递了刘咏庚沉浸在传统艺术之中,潜心于书画笔墨之间的专业修为,更透露出作为书画家在专业业务之外的品格修养。

刘咏庚说,书画是一道高门槛的事业,也是极具滋味的事情。这种滋味并非来源于出名得大利,而是书画一但进入了真境界,悟得真谛三昧,其中的美妙更是只可意味而不可言说的。要得此境界不容易,吃得三九三伏的寒暑苦头还在其次,耐得寂寞、不求名利,在如今这个浮躁拜金的社会中更显烦难。书画家不同于投资者、企业家,可能得一机遇便快速成功。中国书画的性质,决定了投身其中,就必然要走一条寂寞漫长的路。

不少画家都画梅花,要画出自己的风格非常不易。“‘山梅自在开’这是我此生追求的艺术境界。”刘咏庚说,曾经有一位青年画家劝他说,应该画盆栽的梅花,那样更加体现梅花之美,否则就会步关山月的后尘,落入俗套。“这正好和我的艺术追求相反,我就喜欢山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梅花,那样才能表现梅花的生命力,画家,就要做自己的艺术!”刘咏庚如是说。

采访结束后,耳旁突然想起了抚州先贤王安石的咏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不正是刘咏庚先生艺品和人品的真实写照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