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意气,黄金何足论
——金瓶梅》第三十六回的回首诗赏析

《金瓶梅》第三十六回插图 蔡状元留饮借盘缠
《金瓶梅》第三十六回“翟管家寄书寻女子 蔡状元留饮借盘缠”的回首诗是这样写的:
既伤千里目,还惊远去魂。
岂不惮跋涉?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一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黄金何足论。
回首诗引用了唐·魏征《述怀》诗的后四句,文字上有所改变。魏徵(580-643),字玄成,唐代巨鹿人,政治家,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投唐后,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魏征的《述怀》诗是这样写的: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述怀》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作于唐帝国创建之初,魏征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去劝降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不畏艰险,报答高祖知遇之恩的思想。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表现了诗人投唐前的胸怀。“逐鹿”,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常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戎轩”,指兵车,借指军队。《隋书·高祖纪上》:“戎轩大举,长驱晋魏。”“纵横”,指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的緃横家,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诗人在时局动乱之际,弃文就武,怀抱苏秦张仪之雄才,曾向李密献策而不被采纳,但是,济世之志从未泯灭。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抒发了诗人出潼关安抚山东的豪情。“杖策”,执鞭策马而行,指追随、顺从。“请缨系南越”,以西汉时期的终军自喻,终军自请安抚南越,终于说服南越王降汉。终军(前133—前112),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战前“请缨”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出使南越的故事。“东藩”,东方的藩国,这里指诗人将要出使的华山以东瓦岗军旧部驻地。诗人担负着重大使命,带兵出行,凭轼远望,豪情满怀,对完成任务充满了期待。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描写了诗人出征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指山路萦回,崎岖不平。“高岫”,即高山。在深山里迂回行军,平原时隐时现,寒鸟悲啼,夜猿哀鸣,旅途凄凉,心情孤寂。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面对恶劣的环境,虽然心情十分沉重,但完成使命的决心没有改变,一只依然十分坚定。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表达了诗人做好了战胜艰难,不辱国士使命的决心。“伤千里目”,是说对前景的展望,个人吉凶未卜,心里也有些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指思虑万千,心灵不安,精神不集中。南朝梁·江淹《为萧三让扬州表》:“顿然变容,一虑九逝。”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前途艰难的担忧,但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已经做好了应对复杂情况的准备。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抒发了诗人重视信义,不图功名的高尚情怀。“季布”,秦末汉初人,以重承诺而闻名于世,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侯羸”,战国时期魏国人,出奇计助信陵君救赵,,但因年老不能随行,表示要杀身以报,后来果然实践了这一诺言。“意气”,指情谊。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决不负使命的决心。
魏征的《述怀》诗,简劲古朴,典语精妙,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抒情酣畅,壮怀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回首诗旨在说明“人生感意气,黄金何足论。”《金瓶梅》第三十六回重点讲述了东京太师府里翟谦管家下书西门庆,薄具帖金十两奉贺,并介绍新状元蔡蕴擢(蔡京之假子)奉敕回籍省视,道经西门庆处请于与接待。同榜进士安忱辞朝还家续亲,同船而至。西门庆接翟谦书后,才想起前日有书来,说无子,央及替他寻个女子,要做二房,图生长的事还未办理。于是,一面准备接待蔡状元和安进士,一面与月娘商量并张罗为翟谦管纳妾寻亲。西门庆采取祝寿、贺岁、送礼等方式,花去大量银子,通过翟管家结识了朝廷高管蔡京,这种官场上的关系是西门庆得以横行乡里,霸人妻女,为所欲为的社会基础。为此,兰陵笑笑生从魏征《述怀》诗中摘出四句,将诗中的“功名谁复论”改为“黄金何足论”,并将这四句诗作为本回的回首诗,旨在说明西门庆把他和朝廷高官的联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连黄金在他的眼里也不足为道。
|